耆闍崛山(靈鷲山(印度靈鷲山))

耆闍崛山(印度靈鷲山)

靈鷲山(印度靈鷲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耆闍崛山位於中印度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之東北側,是著名的佛陀說法之地,山名由來於山的形狀。本詞條對耆闍崛山的地理位置及關於此峰的記載文獻進行了考究與分析。音應念做qí shé kū shā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耆闍崛山
  • 地址:中印度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
  • 作用:佛陀說法之地
  • 拼音:qí shé kū shān
地理位置,來源記載,歷史考證,

地理位置

位於中印度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之東北側,為著名的佛陀說法之地。其山名之由來,一說以山頂形狀類於鷲鳥,另說因山頂棲有眾多鷲鳥,故稱之。梵語gr!dhra 本為‘貪食者’之意,其後轉指兀鷲;此類鷲鳥羽翼略黑,頭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屍,棲於林野。

來源記載

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的山峰,因系佛陀說法之地而聞名。又作伊沙崛山、耆闍多山、姞栗陀羅屈吒山、揭梨馱羅鳩月互山,意譯靈鷲山、鷲頭山,或稱鶢山、鷲嶺、鷲台。‘耆闍’(gr!dhra)為鷲之一種,羽翼稍黑,頭部呈灰白色,毛稀少,貪食腐肉。據《玄應音義》卷七所述,此鳥有靈,知人死活,人慾死時,則群翔彼家,待其送林,飛下而食,故號靈鷲。《大智度論》卷三對此事曾有二說,一說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一說王舍城南屍陀林中有死屍,諸鷲常來啖食,食畢即還山頭,時人遂名鷲頭山。
耆闍崛山
此山為王舍城五山中最高大者,園林清淨,聖人多居此處。佛亦常住於此,諸大乘經典亦多在此山中說。如《無量義經》雲(大正9·384a)︰‘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然四阿含及南方所傳諸經典中,均未載此山,而多以給孤獨園、迦蘭陀竹園等為說法處。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九對此山有詳細記載(大正51·921a)︰
耆闍崛山標誌·靈鷲石耆闍崛山標誌·靈鷲石
“宮城東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山。接北山之陽,孤摽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台,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頻毗娑羅王為聞法故,興發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編石為階,廣十餘步,長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謂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進;一謂退凡,即簡凡夫不令同往。其山頂則東西長、南北狹,臨崖西埵有磚精舍,高廣奇制,東辟其戶,如來在昔多居說法,今作說法之像,量等如來之身。”
此外,該書亦列舉此山附近的多處佛教聖跡,如提婆達多投石擊佛處、佛陀與舍利弗等諸聲聞入定的石室、阿難遭魔王嬈亂之處等。

歷史考證

英國考古學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據大唐西域記與高僧法顯傳之記載,推定其位置即今之貝哈爾州(Behar)拉查基爾(Rajgir)東南之塞拉吉里(Saila-giri)。另據近時之探查,則謂新舊王舍城之間有一向東綿延之山峽,山峽之北聳立一海拔千尺之秀峰,其南面之中腹大約224m處有一岩台,稱為查塔吉里(Chata-giri),其處乃佛陀多次演說妙法之耆闍崛山。
耆闍崛山耆闍崛山
與佛陀同時代之摩羯陀國頻婆娑羅王(梵Bimbisa^ra )為聞法之故,曾大興工程,自山腰至山頂,跨谷凌岩,編石為階,廣十餘步,長約三公里。山頂有一佛陀昔日之說法台,然迄今僅存紅磚牆基。此外,復有佛教古蹟多處,如提婆達多投石擊佛處、佛陀與舍利弗等諸聲聞入定之石室、阿難遭受魔王嬈亂之處、佛陀宣說法華經、大品般若經、金光明最勝王經、無量壽經等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