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理是晉代僧。西印度人。生卒年不詳。於鹹和(326~334)初年來中國,初住杭州時,見其地山岩秀麗,遂建靈鷲、靈隱二剎。師常晏坐於岩中,故世人稱其處為理公岩。慧理系西印度僧人,史稱“天竺僧”,東晉鹹和初,從中原雲遊入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慧理
- 外文名:huili
據傳,慧理登武林山時,見有一峰,嘆道:“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時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故山名“天竺”,峰名“飛來”,地名“靈隱”。於是慧理在飛來峰下建靈鷲寺(龍泓洞側,明末毀)。鹹和三年(328年)在北高峰下建靈隱寺;鹹和五年(330年)在澗右建下天竺翻經院,原為翻譯經卷之處,後因天竺山亦名“靈山”,曾改名“靈山寺”;而後又建靈峰、靈順,故史稱慧理“連建五剎”。據《靈山志》稱,“飛來峰北麓有靈鷲寺,故峰隨易其名”,“靈鷲寺後有理公岩(亦名燕寂岩)”。靈鷲寺的位置在今理公塔前,後人以為靈隱寺即靈鷲寺,實誤。由於靈隱、天竺寺院由慧理創建,故後人尊奉其為靈竺開山祖師。
古時靈鷲寺與下天竺翻經院一澗而隔,同屬一體,同一山門出入,故白居易詩云:“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權德輿也吟詠:“石路泉流二寺分,尋常鐘聲隔山聞。”蘇軾亦有詩云:“靈隱前,天竺後,兩澗春淙一靈鷲。”至南宋時,天竺已另立山門,南宋書法家張即之(1186—1263年)在天竺山門石坊題書“佛國也”。
《靈隱寺志·開山卷》稱:“慧理連建五剎,靈鷲、靈山,靈峰等或廢或更,而靈隱獨存,歷代以來,永為禪窟。”據傳,西溪石人嶺下的夕照庵為慧理晚年退隱之處,現今龍泓洞側的理公塔則為歷代紀念慧理祖師的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