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縣誌

《天祝縣誌》是《天祝藏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天祝縣誌
  • 作者:《天祝藏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
  • ISBN:7-5421-0310-5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甘肅民族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4年10月
  • 編纂人員:喬高才讓、王述麟、高祖芳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天祝藏族自治縣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天祝縣誌
著作權頁
《天祝藏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主任、副主任
《天祝藏族自治縣誌》編輯人員
《天祝藏族自治縣誌》辦公室人員
領導題詞
凡例
圖片
天祝縣城全貌
天祝藏族自治縣行政區域圖
天祝縣城平面圖
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副委員長來天祝視察時與各界人士合影
《天祝縣誌》評稿會全體與會人員合影
《天祝縣誌》編委會主任、副主任、主編、副主編合影
《天祝縣誌》總編室人員合影
縣委辦公樓
縣人民政府
縣人大、縣政協辦公樓
安遠鎮(古安遠驛)
雪山草原
甘肅高山細毛羊
岔口驛馬
天祝白氂牛
油菜花香
沙棘
花椒
鹿(選自《甘肅》畫冊)
藍馬雞(李培榮攝)
山區麥田
祁連林海
封山育林(李培榮攝)
中藥材
東坪提灌站
深溝變電所
天祝縣千馬龍煤礦
甘肅省天祝建材廠
武威地區石門河水泥廠
窯街礦務局天祝煤礦三號井
天祝鐵合金廠
天祝縣矽錳合金廠獲獎產品
石膏
五台嶺盤山公路
天秋溝梁岩金礦
雙龍溝採金區(選自《武威》畫冊)
金沙風光(選自《武威》畫冊)
先明幽谷(李培榮攝)
那威鋼索吊橋
朱岔雲濤
郵電通訊
民族貿易大樓
糧食局辦公樓
金強河榨油廠
烏鞘嶺氣象站
天祝一中教學樓
班禪大師視察縣民族中學(選自《天祝文史》第三輯)
縣民族師範師生在課堂
安遠第一國小少先隊慶祝“六一”(靳萬龍攝)
縣幼稚園
縣人民醫院醫生為患者手術
縣藏醫院(選自《武威》畫冊)
射擊
烏鞘嶺民兵(高祖芳供稿)
抓喜秀龍灘賽馬會
華藏寺衛星地面收轉站
毛毛山電視調頻轉播站(台)
烏鞘嶺長城遺址
新石器時代彩陶器
新石器時代細紋陶尖底壺
松山古城遺址
出土文物銅氂牛(喬軍供稿)
石門寺明代石雕光明女佛像
更新(李才加畫)
張振錄 書
國畫(李生雲西)
華夏春濃(王述簟篆刻)
藏文書法(東永壽書)
真、草、隸、篆四屏條(王述麟書)
各族人民在抓喜秀龍灘隆重歡迎班禪大師(選自《天祝文史》第三輯)
昔日天堂寺全貌(秦賽義、劉延禮供稿)
華藏寺大經堂
天堂寺時輪大經堂
藏族婦女服飾
藏族姑娘服飾
土族婦女服飾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 建置
第一章 行政建置
第一節 歷史沿革
第二節 行政區域
第二章 縣城和鄉鎮簡況
第一節 縣城
第二節 鄉鎮簡況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貌與地質
第一節 地貌
第二節 地質
第二章 氣候
第一節 氣候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光照
第三節 氣溫
第四節 降水
第三章 水文
第一節 河流
第二節 地下水
第四章 植被與土壤
第一節 土壤基本特徵
第二節 成土母質與主要植被
第三節 土壤分類
第四節 土壤分布規律
第五節 土壤的理化性質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變動
第二節 人口分布
第三節 人口構成
第四節 計畫生育
第二章 藏族
第三章 漢族、土族和其他民族
第一節 漢族
第二節 土族和其他民族
第四篇 畜 牧 業
第一章 歷代畜牧業
第一節 元朝以前的畜牧業
第二節 明、清時期的畜牧業
第三節 民國時期的畜牧業
第二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畜牧業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畜牧業的發展
第三節 專業教育與技術培訓
第三章 飼草飼料
第一節 草原資源與利用
第二節 草原建設
第三節 草原管理
第四節 草原保護
第五節 飼草料加工利用
第六節 牧業機械
第四章 畜禽品種及改良
第一節 岔口驛馬
第二節 牛
第三節 羊
第四節 驢、騾
第五節 豬、雞
第五章 畜禽疫病防治
第一節 畜禽傳染病
第二節 畜禽寄生蟲病
第三節 家畜普通病
第四節 動物檢疫
第五節 畜禽防改機構
第六節 中獸醫
第五篇 農 業
第一章 歷代農業
第一節 農業淵源
第二節 作物品種
第三節 生產工具
第四節 耕作方式
第二章 建國後的農業
第一節 農業機構
第二節 農業的發展
第三節 作物品種的改良與耕作制度的改進
第四節 農作物的種類、比重和布局
第五節 農業科技
第六節 技術人才培訓
第七節 農業經營管理
第八節 農業災害
第九節 種植業區劃
第三章 農業機械
第一節 農業機械的發展
第二節 農業機械的維修與供應
第六篇 林 業
第一章 歷代森林
第一節 清朝以前的森林
第二節 民國時期的森林
第三節 歷代森林的管護
第四節 森林的衰敗
第二章 森林資源
第一節 林業資源
第二節 林區的野生動物資源
第三節 野生植物資源
第三章 林業機構
第一節 林業機構沿革
第二節 林業職工狀況
第三節 國營林場、苗圃
第四章 森林管護、發展和利用
第一節 森林管護
第二節 森林的培育和發展
第五章 人工林建設
第一節 採集樹種
第二節 植樹造林
第三節 經濟林
第六章 林業科技發展
第一節 雲杉葉鏽病研究
第二節 華北落葉松引種試驗
第三節 雲杉林撫育技術研究
第四節 林木良種基地建設
第五節 塑膠膜容器育苗研究
第七章 林業收入、投資和效益
第一節 林業收入
第二節 林業投資
第三節 林業支出
第四節 投資效果
第七篇 水利 電力
第一章 歷代水利和機構沿革
第一節 建國前的水利
第二節 機構沿革
第二章 水利工程
第一節 截流引灌
第二節 渠道
第三節 機、電井
第四節 提灌
第五節 河道堤防
第六節 蓄水工程
第三章 城市用水
第一節 生活用水
第二節 工業用水
第四章 水土保持
第一節 水土流失的現狀
第二節 治理
第五章 規劃和投資
第一節 規劃
第二節 投資
第六章 水利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灌區
第三節 工程管理
第四節 灌溉用水管理
第五節 經營管理
第七章 電力
第一節 水力發電站建設
第二節 農村牧區用電
第三節 電力管理
第八篇 工交 郵電 城建
第一章 工業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國營工業
第三節 二輕工業
第四節 鄉鎮企業
第五節 部門工業
第六節 主要廠礦、公司及產品簡介
第七節 省、地駐天祝廠礦簡介
第二章 交通
第一節 交通線路和運輸
第二節 交通管理和養護
第三章 郵電
第一節 郵電沿革
第二節 郵政業務
第三節 電信
第四章 城鄉建設
第一節 縣城建設
第二節 村鎮建設
第三節 城鎮管理
第四節 環境保護
第九篇 財稅金融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機構
第二節 管理體制
第三節 財政收支
第四節 財政預、決算編制
第五節 財政監督
第二章 賦稅
第一節 歷代賦稅
第二節 建國後的稅務機構
第三節 建國後的稅收
第三章 金融
第一節 金融機構及業務
第二節 人民幣的流通與管理
第三節 存款
第四節 信貸
第五節 會計與結算
第六節 代理金庫、債券
第四章 審計
第一節 工商企業審計
第二節 行政事業單位審計
第三節 基本建設審計
第四節 內部審計
第十篇 商 業
第一章 商業供銷
第一節 歷代商業
第二節 私營商業
第三節 國營商業
第四節 供銷合作商業
第五節 集體商業
第六節 外貿管理
第七節 飲食服務
第八節 商品購銷
第九節 石油
第二章 糧油
第一節 歷代田賦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三節 糧油購銷
第四 節糧油儲運
第五節 糧油加工
第六節 附營業務
第三章 物資
第一節 經營機構
第二節 物資流通與儲運
第十一篇 統 計
第一章 統計機構
第二章 統計業務
第一節 農村社會經濟統計
第二節 工業統計
第三節 商業統計
第四節 社會統計
第五節 物資統計
第六節 固定資產投資統計
第七節 抽樣調查
第八節 普查
第三章 統計資料整理
第十二篇 工商管理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市場管理
第三節 主要農貿市場簡介
第四節 經濟檢查
第五節 工商企業登記管理
第六節 個體工商業管理
第七節 經濟契約管理
第八節 商標、廣告管理
第二章 物價與計量
第一節 物價管理機構
第二節 物價演變
第三節 計量與標準化管理
第十三篇 黨政群團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天祝縣地方組織
第一節 中共天祝縣委
第二節 黨的基層組織
第三節 歷屆黨的代表大會
第四節 黨的工作
第二章 民主黨派
第一節 中國民主同盟天祝支部
第二節 中國民主促進會天祝支部
第三章 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第一節 各族各屆代表會議
第二節 歷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縣人大常務委員會
第四章 地方行政機構
第一節 縣人民政府
第二節 基層政府
第五章 政協天祝縣委員會
第一節 歷屆政協委員會
第二節 政協工作
第六章 民眾團體
第一節 縣工會組織
第二節 縣貧下中農協會
第三節 縣共青團組織
第四節 縣少年隊組織
第五節 縣婦聯會
第六節 縣科學技術協會
第十四篇 經濟制度變革 政治運動 撥亂反正
第一章 經濟制度變革
第一節 解放前生產資料占有及剝削情況
第二節 農牧區社會主義改造
第三節 對私營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四節 人民公社化
第五節 農牧區經濟體制改革
第二章 政治運動
第一節 剿匪肅特
第二節 抗美援朝
第三節 “三反"、“五反”運動
第四節 肅反運動
第五節 反右派運動
第六節 “平叛”及反封建鬥爭
第七節 “大躍進”運動
第八節 反對“右傾機會主義”
第九節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第十節 農牧業學大寨運動
第十一節 “文化大革命”
第十二節 揭批“四人幫”運動
第十三節 “黨的基本路線教育”
第三章 撥亂反正
第一節 平反冤、假、錯案
第二節 給地(牧)富分子摘帽並給其子女改變成份
第三節 對錯劃右派平反
第四節 其他方面的政策落實
第五節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第十五篇 軍 事
第一章 軍事設定
第一節 歷代軍事設定
第二節 人民防空工事
第二章 地方武裝
第一節 歷代地方武裝
第二節 人民武裝
第三章 兵役
第一節 民國時期的兵役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兵役
第四章 民兵建設
第一節 組建
第二節 訓練
第三節 民兵重要活動
第五章 戰事
第一節 漢至明時期的戰事
第二節 清朝時期的戰事
第三節 民國時期的戰事
第四節 國民黨官兵在天祝的兩次投誠
第五節 建國後的戰事
第十六篇 民 政
第一章 機構沿革和職責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工作職責
第二章 救災救濟
第一節 生產救災
第二節 社會救濟
第三節 收容遣送
第四節 移民安置
第三章 優撫安置
第一節 優撫
第二節 烈士褒揚
第三節 復退軍人安置
第四章 扶貧扶優
第一節 扶貧扶優
第二節 福利企業
第五章 婚姻 殯葬
第一節 婚姻登記
第二節 殯葬改革
第十七篇 人事勞動
第一章 幹部
第一節 幹部隊伍狀況
第二節 幹部管理
第三節 幹部制度
第四節 工資
第二章 工人
第一節 企業職工隊伍
第二節 勞保福利
第三節 勞動就業
第四節 勞動服務公司
第十八篇 公安 司法
第一章 人民公安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社會改造
第三節 取締反動會道門
第四節 刑事偵察
第五節 治安管理
第六節 戶籍管理
第七節 基層治保組織
第二章 人民檢察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偵查監督
第三節 審判監督
第四節 法紀檢察
第五節 監所監督
第三章 人民法院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刑事審判
第三節 民事審判
第四節 申訴複查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公證 律師
第三節 法制宣傳
第四節 基層組織
第十九篇 教育科技
第一章 建國前的教育
第一節 私塾和國民國小
第二節 寺院教育
第二章 民族教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
第二節 國小教育
第三節 中學教育
第四節 藏語文教學
第三章 師範教育 職業教育 成人教育
第一節 中等師範教育
第二節 職業教育
第三節 掃除文盲和職工教育
第四節 自學考試和廣播電視教育
第四章 教師隊伍
第一節 教師隊伍的發展
第二節 教師培訓和職稱評聘
第五章 教育管理與經費
第一節 教育管理
第二節 教育經費
第六章 科技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科技管理
第三節 科技事業機構和科技專業人員
第四節 科技培訓
第五節 科技體制改革與科技協作
第七章 地震觀測
第一節 地震觀測機構
第二節 地震考察
第二十篇 文 化
第一章 傳統文化
第一節 藏族傳統文化
第二節 漢族傳統文化
第三節 土族傳統文化
第二章 文化事業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文化館、站
第三節 縣圖書館
第四節 新華書店
第五節 電影放映、發行
第六節 劇團
第七節 編譯和民族古籍整理
第三章 文藝創作
第一節 文學創作
第二節 美術、書法和攝影創作
第三節 音樂舞蹈和戲劇創作
第四章 文物古蹟
第一節 古脊椎生物化石點
第二節 古文化遺址
第三節 古城堡遺址
第四節 古建築
第五節 古墓葬
第六節 古長城、古烽墩遺址
第七節 文物保護單位
第八節 館藏文物
第五章 廣播電視
第一節 收音站
第二節 縣廣播站與廣播電視局
第三節 公社(鄉鎮)放大站
第四節 電視轉播
第六章 檔案管理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檔案的收集、整理和鑑定
第三節 檔案的保管和利用
第四節 專門檔案
第七章 藝文錄
第一節 古代詩選
第二節 近現代詩選
第二十一篇 衛生 體育
第一章 衛生機構
第一節 衛生行政機構
第二節 衛生事業機構
第二章 衛生防疫
第一節 傳染病的防治
第二節 地方病防治
第三節 衛生防病
第四節 愛國衛生運動
第三章 婦幼保健
第一節 婦女保健
第二節 兒童保健
第四章 中、西醫療
第一節 中醫
第二節 西醫
第五章 藏醫藏藥
第一節 藏醫藥在天祝地區的傳播
第二節 藏醫藥的振興
第三節 藏藥材
第六章 醫藥衛生人才培養及技術職稱評聘
第一節 醫藥衛生人才培養
第二節 技術職稱評聘
第七章 體育
第一節 傳統體育
第二節 民眾體育
第三節 體育競賽
第四節 體育管理
第二十二篇 宗 教
第一章 藏傳佛教
第一節 藏傳佛教的傳播和發展
第二節 藏傳佛教寺院簡介
第二章 伊斯蘭教和道教
第一節 伊斯蘭教
第二節 道教
第二十三篇 民 俗
第一章 藏族民俗
第一節 服飾
第二節 飲食
第三節 居住
第四節 婚俗
第五節 節日
第六節 喪葬
第七節 忌諱
第八節 方言
第九節 美德
第十節 姓氏、稱謂及其他
第十一節 民間原始信仰
第二章 漢族民俗
第一節 服飾
第二節 飲食
第三節 住宅
第四節 婚俗
第五節 節日
第六節 其它喜慶
第七節 喪葬
第八節 稱謂
第九節 方言
第三章 土族民俗
第一節 服飾
第二節 飲食
第三節 住宅
第四節 婚俗
第五節 節日
第六節 喪葬
第七節 稱謂
第四章 回族民俗
第二十四篇 人 物
第一章 立傳人物
章嘉·若貝多吉
土觀·羅桑曲吉尼瑪
羅桑丹貝尼瑪
格桑敦智嘉措
華銳拉然巴·羅桑曲達爾
丹瑪·華丹土旦嘉措
嘉雅·羅桑丹貝尼瑪
莫科·阿旺勒謝尼瑪
華銳·羅桑饒布薩
華銳岡金(羅桑瓊培)
張全才
托三主才郎
董振明
耿尚俊
卓福山
第二章 簡介人物
牛棟柱
周金芳
東永壽
藏哲尖錯
沈致發
安得倉
邵明山
朵永福
羅玉英
李朵金草
劉培江
范雲嵐
袁兆祥
蘇 海
李萬春
李抓西
閻萬蓮
李秀林
趙春梅
雷尚友
張才讓措
王者賓
東生雲
閻保忠
劉典任
查宗賢
楊占文
阿成雄
哈玉兆
羅成龍
王廷傑
趙子忠
馬秀花
宋文武
朵生榮
楊培新
郭占山
谷寶坤
徐世林
陳錄生
馮天祥
趙子玉
管治民
杜才讓
夏發旺
郭登元
牛占林
孔憲岳
多 識
馬進武
李占元
牛宗文
王保民
袁振西
龐 穎
高澤卿
趙修世
張愛琴
牛全拉
周長吉
李煥章
王洽清
張耀祖
謝宗康
寧鼎三
張生虎
楊國俊
朱 陽
劉延虎
陳國英
包秋陽
李向忠
王振聲
譚文鎰
李生華
馬述光
魏壽山
陳占嵐
吳可興
張立堂
齊國興
孔照顯
周學武
田生科
孔照海
趙大海
多 巴
李富庭
昝天文
普謝什旦
劉延禮
張鴻麟
馬才恩仁曾
李九成
秦賽義
張德元
旺謙端智
朵吉尚
劉生義
李有才
丹正嘉
尕藏貢布
喬有成
李逢春
姜得新
謝金玉
葛正泰
哈 成
劉受武
杜智春
任有琪
葉生林
孔照芳
楊作林
蘇鴻
昝堅草吉
王金鐘
任錫美
王日芬
白守讓
卓俊才
王文華
李桑吉
董福壽
馬德芳
趙永紅
王德龍
張萬鐘
王金文
溫 信
趙執中
王健民
馬迦佛
顏明東
喬高才讓
丹珠昂奔
賈拉森
第三章 列表人物
附錄
重修莊浪茶馬廳衙署碑記
莊浪屬署題名碑記
鞏昌分府監屯同知歷任名銜
莊浪茶馬同知歷任名銜
松山藏民大會
永登的一角——藏區印象
永登縣番族概況暨改進意見書
軍政部永登軍牧場紀念碑
永登的番胞
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自治條例》的決定
天祝藏族自治縣 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關於原則通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自治條例》的決定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本志編纂始末
《天祝縣誌》出版贊助者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