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眾龍眾·伏地龍》講述了佛陀在統御西天數千年後入滅,世界進入末法時代,八部眾紛爭又起。未來佛彌勒在人間則時隱時現,留下無數傳說。五代時,吳越僧人寧空發願效仿玄奘大師去西天取經,在長安時夜入廢宮,偶然協助仙人妙天降服巨蟒,妙天贈以珍貴的舍利子。寧空西行一路遇險,屢次被妙天所救,卻發現她其實是天女妙顏,漸生情愫。他們進入據說是彌勒統治的金山國,發現了乾達婆的惡行,妙顏被乾達婆所擄,寧空卻被伏地龍哈斯奴救走。寧空為救妙顏,意外服下舍利子,擁有了驚人的法力。不久,寧空在金山國民間知道了乾達婆以神道設教,利用伏地龍吸收信仰之力的秘密。寧空與他的伏地龍同伴從地下暗河潛入敦煌的龍窟之中,適逢夜叉眾和乾達婆之間開戰。寧空趁亂救出妙顏。他為了止息戰事,往見所謂彌勒,發現他有著詭異的真實身份和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寧空和妙顏身上的秘密和謊言一個個被揭開,不僅他們面臨生死大難,而整個世界的命運也依賴於他們和彌勒的最後對決之中。
基本介紹
- 書名:天眾龍眾:伏地龍
-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 頁數:186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長江新世紀
- 作者:寶樹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47151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天眾龍眾”系列是最世文化繼“騎誓”系列之後重點策劃的奇幻書系,由最世實力作者張瑞、陳奕潞、自由鳥、寶樹聯袂打造。《天眾龍眾·伏地龍》結合印度神話和佛教說法,出神入化地重構了八部眾之一“摩睺羅伽”的故事,將八部眾的淵源巧妙地一一展現開來。該部作品,作者不僅研究了不少資料,還曾親自前往敦煌等地採集素材找尋靈感。全文構架清晰,設定大膽有趣,將佛性、人性與獸性的衝突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深思。擔任該系列收官之筆的寶樹此次首度涉足古風玄幻,用自己獨特的敘述方式將該題材駕馭得恰到好處。與《天眾龍眾·伏地龍》同期上市的《天眾龍眾·金翅鳥》更是另一番精彩!
作者簡介
寶樹,北大本碩畢業,“80後”科幻作家代表人物。“星雲獎”“銀河獎”雙料得主。在《科幻世界》《最小說》等雜誌發表過多篇小說,2011年被譽為中國科幻界最受矚目的新銳作家,2012年簽約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圖書目錄
長安第一
西行第二
精惑第三
末法第四
戰陣第五
馴龍第六
胡賈第七
化身第八
醫眾第九
信力第十
龍窟第十一
重聚第十二
成佛第十三
後記
罪業第十四
身世第十五
真相第十六
幻化第十七
靈池第十八
徹悟第十九
聚散第二十
西行第二
精惑第三
末法第四
戰陣第五
馴龍第六
胡賈第七
化身第八
醫眾第九
信力第十
龍窟第十一
重聚第十二
成佛第十三
後記
罪業第十四
身世第十五
真相第十六
幻化第十七
靈池第十八
徹悟第十九
聚散第二十
後記
在“天龍八部”中,摩喉羅伽(Mahoraga,本書中稱為伏地龍)可說是最卑微的一支。他們的原型不過是印度常見的大蟒蛇,被當成佛寺的看護,沒有龍的高貴,更沒有金翅鳥的英偉。雖然也算是樂神之一,但往往難脫醜怪可怖的蛇相,遠不如人形的乾達婆、緊那羅風姿綽約,楚楚動人。佛經中說它們“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足見其形象甚是不佳。
但話說回來,摩喉羅伽的惡名與阿修羅、羅剎等魔煞又有不同。仔細看來,他們的主要問題是不受戒律,貪吃酒肉,經常嗔怒,不願布施,自甘墮落……聽起來是不是有些耳熟?說白了,這正是許多常人的生活寫照,比起其他許多部眾而言,它們倒是最接近人類的生活狀態了。所以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中,便有識者指出,犯了色戒、葷戒、殺戒的和尚虛竹正是對應於摩喉羅伽。
本書標題中的伏地龍,字面上是指書中出現的摩喉羅伽族,其實指的也是男主人公寧空所代表的人類。他們永遠背負著過去的痛苦,在肉體的軟弱和心靈的追求間掙扎著,無法得到完全的幸福,卻仍然不放棄希望。
佛教自釋迦牟尼創教以來,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代臻於鼎盛,傳播到中亞和東南亞各國,甚至征服了中國和日本。然而後來在印度本土和中亞卻逐漸衰落,至西元一千年左右幾乎完全絕滅,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所取代。所以諸如玄奘取經的盛舉,唐朝之後便不復見。
在佛教的思想中,也曾預料到自己未來的消亡,稱之為“末法時代”。本書即是構想在末法時代八部神魔的某種生存狀態。雖然提到了玄奘取經的故事,但並沒有採用《西遊記》的神話體系,反而略近於五代時流行的《取經詩話》。
佛教中的彌勒為未來佛,因此信奉彌勒便隱有變革之意。南北朝時彌勒信仰萌生.至唐宋以後在民間大興,成為民間宗教的主流之一。元末彌勒教與明教結合,引發紅巾起義,甚至開創了新朝。是以彌勒信仰也可說是末法時代的一個象徵。
彌勒的形象本來與釋迦等佛並無大異,但今天人們熟悉的、笑呵呵的大肚形象卻來自於五代的布袋和尚契此,這或許也是某種末世情結反映。本書中沒有提到這位高僧,但執樂天所吟的佛偈實際上卻出自他的口中。 這個故事主要發生在河西走廊,特別是敦煌。敦煌自南北朝到唐朝的佛教文化臻於極盛。安史之亂後與中原分隔,長期被吐蕃據有。晚唐時,漢人張議潮推翻吐蕃統治,建立歸義軍政權,中心即在敦煌城,佛教也頗昌盛。唐沒後一度獨立,稱西漢金山國,後來輾轉於許多政權間,宋時被西夏攻滅。以後的敦煌也隨佛教的衰落而衰敗,到明時沒於沙土。其繁榮時代,只可以憑藉剩下來的上千個洞窟,以及藏經洞中的經卷想像了。當然,本書並非歷史小說,雖然借鑑了一些資料,但多處為脫離歷史的自由發揮,即便對於神話、宗教等方面的內容,也有大幅的杜撰和改寫,請勿信以為實。
本書與《天眾龍眾.金翅鳥》一書並非同一世界觀,內容上沒有任何聯繫。但因為前書主要寫了天眾、龍眾、迦樓羅和阿修羅四眾,故這部書著重寫伏地龍、夜叉、乾達婆和緊那羅。其中乾達婆作為聲音和香氣之神,變幻莫測,可以說是最為“精神化”的,與最為“物質化”的摩喉羅伽相映成趣,所以也刻畫最多。書中嘗試架構一個很宏大的世界觀,但因篇幅有限,成書倉促,只能勾勒出冰山一角,缺陷很多,希望未來能有機會重新造訪這個有其獨特魅力的神魔世界。
最後,要特別感謝我家的責任編輯小風同學等待這本書成稿的無限耐心。
故事已經結束,但它還將再次開始。
寶樹
但話說回來,摩喉羅伽的惡名與阿修羅、羅剎等魔煞又有不同。仔細看來,他們的主要問題是不受戒律,貪吃酒肉,經常嗔怒,不願布施,自甘墮落……聽起來是不是有些耳熟?說白了,這正是許多常人的生活寫照,比起其他許多部眾而言,它們倒是最接近人類的生活狀態了。所以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中,便有識者指出,犯了色戒、葷戒、殺戒的和尚虛竹正是對應於摩喉羅伽。
本書標題中的伏地龍,字面上是指書中出現的摩喉羅伽族,其實指的也是男主人公寧空所代表的人類。他們永遠背負著過去的痛苦,在肉體的軟弱和心靈的追求間掙扎著,無法得到完全的幸福,卻仍然不放棄希望。
佛教自釋迦牟尼創教以來,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代臻於鼎盛,傳播到中亞和東南亞各國,甚至征服了中國和日本。然而後來在印度本土和中亞卻逐漸衰落,至西元一千年左右幾乎完全絕滅,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所取代。所以諸如玄奘取經的盛舉,唐朝之後便不復見。
在佛教的思想中,也曾預料到自己未來的消亡,稱之為“末法時代”。本書即是構想在末法時代八部神魔的某種生存狀態。雖然提到了玄奘取經的故事,但並沒有採用《西遊記》的神話體系,反而略近於五代時流行的《取經詩話》。
佛教中的彌勒為未來佛,因此信奉彌勒便隱有變革之意。南北朝時彌勒信仰萌生.至唐宋以後在民間大興,成為民間宗教的主流之一。元末彌勒教與明教結合,引發紅巾起義,甚至開創了新朝。是以彌勒信仰也可說是末法時代的一個象徵。
彌勒的形象本來與釋迦等佛並無大異,但今天人們熟悉的、笑呵呵的大肚形象卻來自於五代的布袋和尚契此,這或許也是某種末世情結反映。本書中沒有提到這位高僧,但執樂天所吟的佛偈實際上卻出自他的口中。 這個故事主要發生在河西走廊,特別是敦煌。敦煌自南北朝到唐朝的佛教文化臻於極盛。安史之亂後與中原分隔,長期被吐蕃據有。晚唐時,漢人張議潮推翻吐蕃統治,建立歸義軍政權,中心即在敦煌城,佛教也頗昌盛。唐沒後一度獨立,稱西漢金山國,後來輾轉於許多政權間,宋時被西夏攻滅。以後的敦煌也隨佛教的衰落而衰敗,到明時沒於沙土。其繁榮時代,只可以憑藉剩下來的上千個洞窟,以及藏經洞中的經卷想像了。當然,本書並非歷史小說,雖然借鑑了一些資料,但多處為脫離歷史的自由發揮,即便對於神話、宗教等方面的內容,也有大幅的杜撰和改寫,請勿信以為實。
本書與《天眾龍眾.金翅鳥》一書並非同一世界觀,內容上沒有任何聯繫。但因為前書主要寫了天眾、龍眾、迦樓羅和阿修羅四眾,故這部書著重寫伏地龍、夜叉、乾達婆和緊那羅。其中乾達婆作為聲音和香氣之神,變幻莫測,可以說是最為“精神化”的,與最為“物質化”的摩喉羅伽相映成趣,所以也刻畫最多。書中嘗試架構一個很宏大的世界觀,但因篇幅有限,成書倉促,只能勾勒出冰山一角,缺陷很多,希望未來能有機會重新造訪這個有其獨特魅力的神魔世界。
最後,要特別感謝我家的責任編輯小風同學等待這本書成稿的無限耐心。
故事已經結束,但它還將再次開始。
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