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瓷

天目瓷

天目瓷是一種以鐵釉燒制的陶瓷,鐵釉(鐵質黑釉)即天目釉。天目的說法來自日本,後被國內引用接受。約在日本的鎌倉時代(1192—1333年),日本來我國留學的禪僧曾從天目山的禪寺把這種茶盞帶到日本,並稱它為“天目”,於是後來人們習慣上便把黑釉瓷稱為“天目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目瓷
  • 性質:鐵釉陶瓷
  • 時代:鎌倉時代(1192—1333年)
  • 拼音:tianmuci
基本介紹,燒造工藝,天目瓷品種,其它介紹,

基本介紹

天目瓷也稱“天目釉”,是以鐵質黑釉燒制的陶瓷,主要指古代福建建窯和江西吉州窯黑釉窯變瓷器。此外河北磁州窯定窯、山東博山窯、河南、山西、陝西也有出產約在日本鎌倉時代,日本僧人來我國留學,從浙江天目山帶去建窯瓷盞,並稱這種瓷盞為"天目"。後來人們把黑瓷統稱天目瓷,並在國內外有關陶瓷的論著中普遍使用。另有一說,認為這種黑色並略帶青紫、醬褐色的瓷器,最早發現於福建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叫天目瓷。
天目瓷天目瓷

燒造工藝

天目瓷的古法製作工藝流程多達七十二項。瓷器主要工藝流程是:
一、採集,分選適合燒制的高嶺土練成泥料;
二、制坯,選擇手拉坯或者壓坯;
三、乾燥,不要太陽直曬,需慢慢自然陰乾;
四、利坯,待坯體半乾時進行修整;
五、素燒,在900℃多度高溫下把泥胎燒成素胎;
六、天目瓷飾釉,因天目瓷不同的施釉方法,燒成的效果也大不一樣;
天目瓷
七、天目瓷燒制,需要經過1300℃的高溫燒制;
八、天目瓷出爐,火候得當才能燒出精美的瓷器。

天目瓷品種

天目瓷是鐵繫結晶釉瓷器,以黑色和醬黃色為主。黑釉和醬黃釉在高溫燒制過程中發生窯變,主要天目瓷種類有油滴、兔毫、星盞、黑定盞、鷓鴣斑、玳瑁、黃天目等。

其它介紹

《天目》一書圖版中有5件瓷器為焦作李封天目瓷窯遺址出土。其中有天目瓷碗1件(彩圖8,北宋,口徑18.6cm )、白覆輪油滴天目缽1件(圖版10,北宋,高8.5 cm,口徑14.8 cm,高台徑2.5cm,藏藤田美術館)、白覆輪天目碗1件(圖版11,北宋,高14.6 cm ,口徑14.9 cm高台徑4.1 cm,藏東京國立博物館)、河南天目瓶1件(圖12,北宋,高30.0 cm,口徑12.0 cm)、河南天目雙耳壺1件(圖版13,高13.0 cm,口徑8.9 cm,胴徑12.4 cm,底徑6.8 cm)。焦作市李封天目瓷器在《天目》一書中,被小山富士夫先生稱之謂“河南天目”瓷。
李封天目瓷窯遺址,位於焦作市中站區李封村村中山前坡地上,地勢北高南低。窯址面積約5600多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1—2.5米,地面上分布著大量的窯具和瓷器殘片。從採集到的瓷器標本看,器物類型有碗、枕、燈、罐、盆、盞、瓶、小玩具和缸等。窯具有圓形直壁深腹匣缽、圓形鍋底漏斗狀匣缽、環形墊圈等。另外,在一些器物內部還發現有帶3——5個支釘燒造痕跡。瓷器胎質以灰白色胎為主,兼有少量白胎、磚紅胎和缸胎。釉色有黑釉醬色釉、黃色釉、白色釉及天藍色釉等。多數器物施釉到底,部分圈足露胎。釉層較厚,少部器物有窯變現象。器物裝飾有刻花、畫花、印花和白地黑花。其中白地黑花器物裝飾豐富多彩,繪有人物、花草、山水和行筆如游龍的行書、草書等。從李封天目瓷窯遺址揀選到的器物標本看,具有產品種類繁多、色彩豐富、釉質新穎而富於變化,生活氣息濃厚等特點。北宋末至金代為鼎盛時期。它的製作手法分別受南方吉州窯系、河南禹州窯及北方磁州窯系的強有力的影響,從而又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李封天目瓷窯遺址,是繼焦作修武當陽峪窯之後,又一處宋金時期北方民窯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河南省天目瓷窯遺址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現代中國古陶瓷學會副秘書長、河南省古陶瓷學會會長,深圳大學名譽教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青雲先生,早在1979年所寫的一篇題目為《河南天目瓷》一文中說:“……解放前,日人小山富士夫曾在焦作市李封村一帶收集了一批天目瓷,除素天目外,尚有油滴、白覆輪、免毫花、玳瑁斑等,器形有碗、瓶、罐、缽、皿、壺、器蓋等。小山富士夫把這種天目瓷器稱之為‘河南天目’”。
從1975年起,焦作市古瓷窯遺址中就增加了一處“李封天目瓷窯遺址”;“河南天目瓷”中新增加幾件焦作市李封天目瓷窯遺址中的品種:“河南天目雖然孕育於各地的民窯之中,不可否認各類瓷藝的發展對河南天目都有著直接影響,尤其北宋時官窯林立,民窯四起,各窯互相競爭,雖然料粗,但能細作,雖不善雕、刻、繪畫,但卻利用黑色有青紫及醬色的釉彩,採用灑釉技法,發揮其熟練窯變功能,使其出現美麗的鷓鴣斑、兔毫花之類的精良作品,形成了河南天目獨特風格。”
李封天目瓷器,是河南天目花叢中的一朵奇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