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遺址

天目山遺址

天目山遺址,位於江蘇省姜堰市城區北郊,新通揚運河南側、姜溱河東畔,占地總面積3.4萬平方米。

天目山遺址是一座西周時期的古城址,形成期距今約3100年,城址分內城和外城,外城外側有環城河道,遺址發掘有台基、房址、墓葬灰坑排水溝等遺蹟,出土有、骨、蚌、牙等質地的器物,以及鹿、、犬、魚、等遺骨。

天目山遺址,是江蘇省首次在長江以北發掘的商周城址,也是江淮地區所發現的最早的城址遺蹟。它對研究江淮地區西周至春秋時期歷史進程具有重要價值。

2006年5月25日,天目山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目山遺址
  • 地理位置姜堰城區北部
  • 所在地區:江蘇省姜堰市
  • 時代:周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 國發〔2006〕19號
  • 編號:Ⅰ-77
  • 占地面積:3.4萬平方米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城區布局,城牆結構,文物遺存,價值意義,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據考,早在新石器時代,泰州一帶已有人類居住。時期,泰州一帶人類活動頻繁。泰州北郊的天目山古城構築於商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時期,天目山古城曾作為吳國的軍事城堡,吳國北上爭霸曾會盟諸侯於此。
天目山遺址現場天目山遺址現場
東晉時有王冶、鹿女在天目山修煉。王冶臨走時,藏五丈履等物於井中。梁昭明太子蕭統,曾與昭陵王來此敬禮。唐代永徽年間,皇帝曾賜天目山道觀名。宋元豐二年(1079年),發運使蔣之奇奉旨來這裡祈禱上蒼,開右井得鹿角數十支,又獲金龍玉璧等物。
自西周以來,古城的上面接連覆蓋著漢代、宋代直至明清時代的歷史遺蹟。古城在最下面,後來者居上,最後在山頂建起了一座東嶽廟。

遺址特點

城區布局

天目山遺址依天目山地形而建,呈東西較長、南北較短的橢圓形,面積約2.5萬平方米,設外城和內城。
天目山古遺址剖面天目山古遺址剖面
外城呈長方形,面積約2.3萬平方米,四周是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70米的護城河道。外城裡包著一座內城,其東西約70米、南北約55米,面積約3800平方米。

城牆結構

構築城牆的主體結構材料是土,結構很堅挺。城牆底部寬約20米,兩側坡度約45度,城牆頂面推算高度約10米。
內城南側的城牆中,有小孩墓葬一座,為長方形的土炕祭祀墓。北側城牆中有一件祭祀性質的陶罐,周圍還有祭祀遺蹟。

文物遺存

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們在天目山遺址發現了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鐵劍銅鏡五銖錢等。80年代初和90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獲得、豆、罐、箭鏃、網墜銅削等。
21世紀初,天目山遺址發現有河道、城牆、台基、房址、墓葬、排水溝等古遺蹟,發現的遺物有、銅、石、骨、、牙等質料的人工器物,鹿、犬、魚、、蚌、鳥等類動物遺骨。

價值意義

天目山遺址現場天目山遺址現場
天目山遺址是研究江淮地區春秋史的重要佐證,天目山遺址也為西周至春秋時代不同古城結構的比較和中國古代城市發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天目山古城地處古長江河道、古海岸線進退變化區域內,動物遺骨、植物種子和石、骨、陶、蚌、銅等類生產工具的大量發現,為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環境及該地區原始農業狀況和社會生存方式提供了基礎性資料。

保護措施

2011年,姜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天目山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委託南京博物院古建築研究所編制了《天目山遺址總體保護規劃》,按照“保護和整理核心地區、規劃和建設周邊地區”的原則,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有序建設,穩步推進天目山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
自2012年9月起,泰州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家規劃要求,加大對天目山遺址環境整治、出土文物保護工作,新建遺址博物館,加強消防安保監控系統,道路、橋樑、綠化、供電供水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截至2018年8月底,泰州市政府把天目山遺址核心區列為“不開發區”,並申請了750萬元資金對遺址進行保護,同時對周邊區域進行規劃設計,占地200畝的石刻公園即將開建,國際學院片區、智慧片區、數字藝術片區等正在籌備中。

歷史文化

起源的傳說
距今三千多年以前,商代紂王荒淫無度,苛政暴斂,民心大亂,有的歸附周文王,有的四處逃亡。當時,朝中有一支名宦家族,為避禍亂,逃向江淮東部地帶,落腳在一處高台陸地。此地四周多沼澤,蘆葦、灌木叢生,麋鹿成群,鷗鷺遍野,魚蝦滿澤;更有江淮之水環繞,野生紅粟隨處可見,土人漁獵為生。家族當下議定在此定居,隱居這世外桃源,用勞動開發這魚米之鄉。從此,族人披星戴月,利用雜樹葦草蓋起茅屋居住下來,又在土阜前坡,開挖兩口深井,如同人的雙目。這井水清純,族人飲水沐浴,竟發現痹疾漸除,便信奉井眼為天神之目,“天目山”由此得名。
他們終年辛勤勞作,不知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農耕畜牧日益興盛,附近的“三水”“羅塘”(即今之姜堰)集市貿易已經出現,為保村寨安全和免受水患,族人仿故國城池,就著土阜地勢,在四周開挖河溝,挖土加高地面二丈有餘,周圍壘築堤牆,又面南集鎮架起一座木橋,宛如一座城池。
宗教的傳說
相傳在東晉末年至南朝的宋、齊、梁期間,海陵人王冶曾在這裡長期修道。王冶自幼天資聰穎,立志求學,四處訪求名師。一日,機緣降臨,得終南山一真人道長指點,將被奉為道教鼻祖的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道德經》和儒家經典之一的《周易》相贈,密意點撥,又授其九陰九陽神功,讓他投東瀛天目山仙境潛修。又一日,王冶來到天目古城,因人事滄桑,城寨人煙稀少,在守城老者幫助下方得棲身。他在道觀草堂內立一牌位,上書“太上老君之神位”,每天早晚參拜仙師,誦讀經文,潛心領悟老子探究宇宙萬物演變的奧秘,研習《易經》推測陰陽的玄機。王冶每於修習之餘,在道觀周圍墾植翠竹、松檜,開闢花圃、菜園,又將名山藥草引種坡上。平時,他與三水鎮北彌勒教院方丈多有交往,常常一起講經論道,探討道佛兩教經典的哲理。每遇平民病痛求醫,他便施以土方草藥。因切脈如神,手到病除,百姓譽為神醫
淨業寺(原彌勒教院)淨業寺(原彌勒教院)
王冶通曉陰陽,加之“九九神功”練得長壽秘訣。一日,他將長壽之道傳給守城老漢,老漢夫婦二人高齡方逝,成了古城壽星。天長日久,王冶道行彌深,天目山越來越奇。外地來此求仙方、取神水者,問藥求醫者,祈壽長生者,絡繹不絕,天目古城被視為人間仙境。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星期一閉館,節假日不休息。
姜堰博物館地址
地理位置: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天目東路688號。
交通信息:下了姜堰火車站,可乘公交838路轉826路至姜堰博物館站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