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靛藍

天然靛藍的加工原料主要為爵床科植物馬藍的葉子,用於天然纖維的染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然靛藍
  • 外文名:Baphicacanthuscusia Brem
  • 別名:土靛,靛泥
  • 成分:靛藍,另含靛玉紅
  • 用途:用於天然纖維的染色
來源,製作方法,成品,用途,藥用,其他,

來源

加工原料主要為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cusia Brem)的葉,也可採用有豆科的野青樹(Indigofera suffruticosaMill)、蓼科蓼藍(Polygonumtinctorinum Ait)、十字花科菘藍(Isatisindigotica Fort),因此分別有馬藍、木藍、山藍等區別。這些植物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通常將這些能製造靛藍的植物統稱為藍或藍草
用以上植物製作出的靛藍為天然靛藍。

製作方法

最早記錄製靛方法的《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中介紹:“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荄,內汁於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澱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瓮中盛之,藍澱成矣。”一般認為此方法就是後世沿用的發酵水解法,但筆者認為不然。因為僅靠“熱時一宿、冷時再宿”的時間,而又不加入任何菌種和營養劑,這種“發酵”作用是極不充分的,難以完成複雜的生物化學酶解過程。因此,此法正如前所述,只能用於菘藍而不能用於蓼藍:浸一至二宿的目的不在於發酵而在於將菘藍甙從植物的組織細胞中溶出來,然後靠石灰的鹼性來水解酯鍵,游離出吲羥,氧化成靛藍。對於含有靛甙的蓼藍,此種鹼性水解方法並不奏效,因而曾有“蓼藍不堪為淀”之說。到了將近一千年之後的明代,才有了“凡藍五種,皆可為淀”的一致說法。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對制靛的描述是:“凡造淀,葉與莖多者入窖,少者入桶與缸。水浸七日,其汁自來。每水漿一石,下石灰五升。攪沖數十下,淀信即結。水性定時,淀沉於底。”與《齊民要術》所述方法比較,可以發現水浸時間和石灰用量均增加了。

成品

靛泥:將之做好的靛泥挖出,濾去部分水分,即成糊狀的靛泥。青黛:將靛泥曬乾,磨成粉狀。
天然靛泥天然靛泥
青黛粉青黛粉

用途

染料:可以用於天然纖維的染色,顏色稱為“天然靛藍”。目前,藍靛是世界上頗受歡迎的天然染料

藥用

治療腮腺炎等。

其他

暗藍色粉末,帶金屬光澤。約在300℃升華,390℃分解。不溶於。能溶於熱氯仿中。可進行磺化溴化等反應製成衍生物。可被保險粉葡萄糖氫氧化鈉還原成隱色體靛白
原為從中國、印度、日本等地盛產的豆科木藍屬(Indigofera)植物發酵作用製得的藍色色素。現已採用合成法大量生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