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染色

天然染色

天然染色,是指使用天然染料為染色原料染色,同時在染色過程中不使用或極少使用化學助劑,而使用從大自然中取得的天然染料,以大自然中的泥土,礦物質,生物酶作為天然媒染劑對產品進行染色的一種工藝,也稱“植物染色”、“草木染色”。它包含植物性染料(如藍靛)、動物性染料(如紫膠)及礦物性染料(如硃砂),其中以植物性染料的使用最為普遍,且可用的材料種類也最豐富。

基本介紹

使用染料,推展原因,意義,天然染色史,舊石器時代,西周時代,秦漢時期,南北朝時期,唐代,特點,

使用染料

在長遠的歷史中,人類都從天然材料中染得天然的色彩,天然染料包括礦物、動物與植物染料三類,其中又以植物染料為大宗。《唐六典》有言“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葉,有以莖實,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時月。”
天然染色使用的天然染料一般有植物類染料,如樹木、草本植物、花卉、水果、中藥、茶葉等。礦物類染料,如硃砂、赭石、石青等,動物染料,如胭脂蟲,紫膠蟲、墨魚汁等。
天然染色
天然染料植物染料為最多,用途也最為普遍。樹皮、樹根、枝葉、果實、果殼;花卉的鮮花、乾花、花葉、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實、果汁很多都可以用來染色。
豐富的自然生態蘊藏無窮的色彩資源,從目前的研究試驗表明,可套用的染料至少上千種,其中有些已被先民套用,有許多還未被開發。

推展原因

今日,化學染料如此發達,為何還要推展天然染色
化學染料發明至今不過百餘年,它雖然使染色效率提升千百倍,卻也產生極嚴重的環境污染,其中以水資源污染、土地污染與空氣污染最為嚴重,這是當今人類不得不正視的重大課題。
在化學染料發明以前的數千年文明中,人類的染色資源並不虞匱乏,當時大家都使用取之於自然,最後也能分解而回歸自然的天然染料,這種傳用數千年的先民智慧,應該加以研究與發揚,使現代人在面對染色問題時能有檢討與反省的機會。

意義

積極意義
1.歷史文化意義:天然染色累積了許多前人的經驗與智慧,這些優良的色彩文化應該重新賦予意義,才不會使文化形成斷層現象。
2。環保意義:天然染色的特點在於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同時可以避免化學染料的嚴重污染問題。
3。美感層次意義:天然染色不但可以得到各種鮮艷的高彩度色,更可以得到大量細膩的中間色,優雅的色彩是大自然最慷慨的賜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並且,透過不同次數與不同色相的復染,可以染出更豐富雋永的色彩層次。
4.市場需求的意義:隨著人們日益重視環保,市場需求已經越來越迫切,特別是高端市場的需求已經顯現。

天然染色史

植物染料於中國,遠在周朝開始就有歷史記載,設有管理染色的官職-染草之官-又稱染人。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從大自然中萃取礦物與植物等染料,將青、黃、赤、白、黑稱之為五色,再將五色混合後攫取其它的顏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在今日崇尚環保自然的風潮中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樹木、莖、葉、果實、種子…等進行之植物染的研究與創作融入生活中,有別於化學染料,不會產生有害大自然的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廢水,或其它的工業污染。得自植物界的染料,在
美麗的顏色中回歸自然和環保。
“草木染”就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進行面料染色的技術,是中國傳統的織物染色方法,具有天然、環保以及現代工業染織無法表現的藝術性,但是現在卻在中國已經失傳。現在我們重新復興這項藝術,對於保護和傳承中國的傳統藝術是有很大意義的。
我國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國家。早在45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人們就能夠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多個古籍文獻中記錄了色彩的名稱,東漢《說文解字》中有39種色彩名稱,明代《天工開物》、《天水冰山錄》則記載有57種色彩名稱,到了清代的《雪宦繡譜》已出現各類色彩名稱總計704種。明清時期,我國天然染料的製備和染色技術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還大量出口。中國套用天然染料的經驗跟隨絲綢一同傳播到海外各國,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舊石器時代

人類使用天然染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萬年到十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北京山頂洞人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石制項鍊,已用礦物質顏料染成了紅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夠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 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色,織出帶有色彩條紋的毛布。

西周時代

西周時代,已經設定了專門負責印染紡織品的專職官吏,稱為“染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記錄的紡織品與服裝的顏色有暗綠、紅、黃、白、碧綠、緋紅及玄黃等,春秋戰國時,已經出現了許多專門染色的染坊,發現了多種植物染料,其中以藍草最為多用。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人們在染色實踐中發現了染色與空白的對比關係,認識了有地控染色面積和染色形狀可以形成空白的花紋,於是防染技術開始出現。這一時期,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首先出現了用蠟做防染劑的染花方法。先把蠟溶化成液體,用蠟刀沾取蠟液在白色底料上描繪紋樣,然後浸入染料中染色。當時多用靛藍,又有少量紫色、紅色。上染之後,去掉蠟紋即呈現白色花紋,得到了藍底白花或色底白花的花布。古代稱其為“闌乾斑布”,現代稱之“蠟染花布”。而在漢代,觀賞性的蠟染已開始出現了。西南地區蠟染藝術一直沿續下來,至今,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的蠟染仍然流行。

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印染藝術較為突出的是紋纈的出現,紋纈也叫“撮纈”、“撮花”、“撮暈纈”,現代稱“扎染”。

唐代

唐代的印染技術全面發展而且成就斐然,這時的紋纈、夾纈、蠟纈都出現了驚人之作。宋明時期的印染藝術已相當全面,色譜也愈加完備。明代官方設有顏料局,掌管顏料。而用於製作染料的植物已達幾十種。 清代少數民族地區的各種印染藝術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做工精細,蠟紋紋密。
《詩經》中有用藍草、茜草染色的詩歌,可見中國在東周時期使用植物染料已在民間普遍套用。中國古代的一些農業書和工藝書上、都有關於染料和染色法的記載。先秦古籍《考工記》(作者不詳)是中國第一部工藝規範和工作標準的彙編。書中“設時之工”記錄了中國古代練絲、紡綢、手繪、刺繡導工藝,對織物色彩和紋樣都作了詳細而完整的敘述;公元533534年賈恩勰著的《齊民要術》中有關於種植染料植物和萃取染料加工過程,如“殺雙花法”和“造靛法”所製成的染料可以長期使用。1637年明末宋應星編撰了中國第一都科技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中有關各種染料的製造、練制的化學工藝以及各種染料在織物上的染色法的描寫。在“乃服”一章中,總結絲、麻、毛,棉蕁織物在紡紗織布的技術,並在“彰施” 一章,記錄有關染色技術的套用。
公元3000年前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人已掌握了織揚染色的技術。古埃及的尼羅河畔的金字塔的墓壁上紅色和紅色的染色織物,說明了這一點。約在2500年前,印度已有從茜草提取茜紅和藍草提取靛藍染棉織品了的記錄。茜草的浸漬液,經處理後,可染成紅色;藍草的浸漬液經氧化後,可將織物染成靛藍。公元前 550年希臘己形成羊毛手工紡織和染色的工作坊,進行生產工作。遠古時候紐克里特人製造了昂貴、著名的泰爾紫(Tyriam Purple)一種海螺分秘物經氧化後得到的染料,後來小亞細亞的腓尼基人掌握了製造技術,利用泰爾紫在毛織品上染鮮艷紫藍色,日後羅馬帝國的貴族更以這種顏色染制袍服,作為貴族階級的象徵。
公元1371年,歐洲開始才有有關染色、印花的記載資料。也就是說在十九世紀以前,染色和印花所用的染料全部都是天然的動、植、礦物染料。染色工藝還是採用的天然染色。

特點

(1) 採用原生態的染料植物為染料來源。這是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禮物,與人類共生共存,生生不息。是一種最自然的染色方法。
(2) 使用天然染料染色不僅可以減少染料對人體的危害,充分利用天然可再生資源,而且可以大大減少染色廢水的毒性,有利於減少污水處理負擔,保護環境。
(3) 天然植物染色,使毛光潤又有油性。植物染色的特點是:顏色柔和,不刺眼,不傷毛質中所含有的油性。對羊毛有保護作用,最大的優點是越用越漂亮,顏色越變越柔和,顏色保持年限可超過地毯的使用壽命,。
(4) 植物染色中部分染料是名貴的中草藥材,染出的顏色不僅純潔艷麗,色澤柔和。而其最大的優點是不傷皮膚,對人體有呵護保養作用。許多染料植物兼具有藥草或避邪的作用,如染藍的染草具有殺菌解毒、止血消腫的功效;又如染黃色的艾草,在民間是趨吉避凶的護身符,其它如蘇枋、紅花、紫草、洋蔥等染料植物,也都是民間常用的藥材,這些兼具藥草與染料身分的植物,能使染料具有殺菌、防皮膚病、防蛇蟲與提神醒腦等特殊療效。
餐巾帶餐巾帶
(5) 天然植物染色主要針對的是天然纖維,而天然纖維與植物染料幾乎是同宗同根,有很好的親和作用。
(6) 植物染色產品的顏色具有獨特的魅力,除了具有天然的色澤以外,植物沉靜柔和而具有安定力的氣質,色澤與色感並不因時日而改變。草木染的取材中,除了染料是健康的,布料更是符合這個標準,植物染料的褪色是褪而不減其美的,因為除了顏色的深淺變化外,它的色澤與色感並不因時日而改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