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獨樂寺
- 地理位置:天津市薊州區
- 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08:00~17:30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40元(2015年7月)
- 著名景點:觀音閣、乾隆行宮
- 最早可追歷史:公元636年
- 級別批次: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4
- 分類號:37
- 朝代:遼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天津市
- 建議遊玩時長:1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春季和秋季最佳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歷史沿革,建築布局,主要景點,山門,觀音閣,壁畫,韋馱亭,報恩院,乾隆行宮,乾隆碑刻,建築風格,文物保護,寺廟文化,寺名來源,寺廟傳說,佛事活動,春節廟會,紀念法會,旅遊貼士,門票,交通,位置,
歷史沿革
明代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5年),進士王於陛督餉薊州時獨樂寺曾有過一次大規模修繕。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清高宗到訪獨樂寺,作詩《寄題獨樂寺》,後又作《獨樂寺——時命重修落成,路便臨憩》一詩。在清代時,獨樂寺一度成為禁地,平民不得入內。
辛亥革命以後,獨樂寺復歸還於民眾。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劃撥西院為師範學校,做為教育用途。
民國十三年(1925年),陝軍來到薊縣,駐紮於獨樂寺,是為寺內駐軍之始。
民國十六年(1928年),北洋政府薊縣保全隊駐紮在獨樂寺,對於獨樂寺的裝修有所損壞。
民國十七年(1929年)春,駐軍閥孫部軍隊,民國十八年(1929年)春才離開。
民國二十年(1931年),全寺被劃撥為薊縣鄉村師範學校,包括觀音閣、山門以及東西院座落。東西院及後部正殿皆改為校舍,而觀音閣和山門則保存未動。
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29日,日本學者關野貞驅車去往清東陵調查途徑薊縣縣城時,無意間透過車窗發現路邊有一座古老的建築,於是便停車從旁門進入。偶然來到獨樂寺的關野貞,一眼便認定這是非常古老的遼代建築。同年,中國建築學者梁思成亦有赴薊縣考察的計畫。但由於行裝甫竣、時局動盪而作罷。
民國廿一年(1932年),梁思成到獨樂寺調查的計畫終於成行,調查後整理並發表的學術論文使獨樂寺聞名海內外。
1961年,獨樂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獨樂寺廟會恢復,2009年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建築布局
獨樂寺山門和觀音閣為遼代建築,其它都是明、清所建。全寺建築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部、西部分別為僧房和行宮,中部是寺廟的主要建築物,白山門、觀音閣、東西配殿等組成,山門與大殿之間,用迥廊相連結。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斗拱相當於立柱的二分之一,粗壯有力,為典型唐代風格,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 山門內有兩尊高大的天王塑像守衛兩旁,俗稱“哼”“哈”二將,是遼代彩塑珍品。獨樂寺山門正脊的鴟尾,長長的尾巴翹轉向內,猶如雉鳥飛翔,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年代最早的鴟尾實物。
主要景點
山門
獨樂寺山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中間做穿堂,正脊兩端的鴟吻,造型生動古樸為,遼代原物。
觀音閣
主體建築觀音閣是一座三層木結構的樓閣,閣高23米,因為第二層是暗室,且上無檐與第三層分隔,所以在外觀上像是兩層建築。中間腰檐和平坐欄桿環繞,上為單檐歇山項。
觀音閣內中央的須彌座上,聳立著一尊高16米的泥塑觀音菩薩站像,菩薩頭部直抵三層的樓頂。因其頭上塑有十個小觀音頭像,故又稱之為“十一面觀音”,菩薩面容豐潤、慈祥,兩肩下垂,軀幹微微前傾,儀態端莊,似動非動。觀音塑像兩側各有一尊脅侍菩薩塑像,塑像是遼代的原塑,雖製作於遼代,但其藝術風格類似盛唐時期的作品,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
觀音閣下層的四壁上滿是彩畫,為十六羅漢立像和三頭六臂或四臂的明王像,間繪山林、雲、水和世俗題材畫。此系明代畫師之作,保存完好,畫面清楚,色澤鮮明。
觀音閣內以觀音塑像為中心,四周列柱兩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將內部分成三層,使人們能從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梁枋繞像而設,中部形成天井,上下貫通,容納像身,像頂覆以斗八藻井,整個內部空間都和佛像緊密結合在一起。閣內光線較暗,正面光線較足,像容清晰,背面僅可辨輪廓,從而加強了佛寺的神秘性。整個樓閣梁、柱、斗枋數以千計,但布置和使用很有規律。其大小形狀,無論是襯托塑像,還是裝修建築,處理都很協調,顯示出遼代木結構建築技術的卓越成就。此閣雖歷經多次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
觀音閣的二十八根立柱,做里外兩圈升起,用梁桁斗拱聯結成一個整體,賦予建築巨大的抗震能力。斗拱繁簡各異,總計24種,152朵,使建築既莊嚴凝重,又挺拔軒昂。三層樓閣,中間做成暗層,省去一層瓦檐,避免了擁簇之感,暗層處里外修迴轉平台,供認禮佛和憑欄遠眺。
壁畫
獨樂寺壁畫主要是指山門和觀音閣內的壁畫,山門東西兩側牆壁上繪製有四大天王形象,觀音閣四周牆壁上繪製有佛像、羅漢和供養人等形象。
韋馱亭
韋馱亭位於觀音閣北面,高約5米,寬約4米,是一座明代修建的攢尖頂八角亭,亭內韋馱像高約3米,威猛莊嚴,甲冑鮮明,持降魔桿。韋馱原為古印度婆羅門教天部神,在佛涅盤時,捷疾鬼盜取佛牙一雙,韋馱急追取回,後來便成為佛教中的護衛天神。亭內韋馱像,身著盔甲,表情肅穆,雙手合十,懷抱金剛杵。據說韋馱的不同姿勢對於行腳僧而言有著不同的意義,只要看見寺內的韋馱像雙手合掌,表示寺廟裡歡迎,路過和尚盡可大搖大擺進去,白吃白住;要是握杵拄地,表示寺廟不歡迎掛單和尚。
報恩院
報恩院始建於明,清乾隆年間重建,四合院式建築,長約9米,寬5米,為明、清兩代僧人重要的禮佛場所。
乾隆行宮
獨樂寺行宮,建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稱乾隆行宮,是清代皇帝去東陵謁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區僅存的一處行宮。行宮存有正殿一層,附屬建築三間,現恢復迴廊十四間,垂花門一座,使行宮獨立成院。乾隆之後的皇帝都來過獨樂寺行宮,並留下了大量讚美獨樂寺的詩篇,行宮內新增設的展覽,輯錄了12首清帝即興之作和與行宮有關的帝後嬪妃畫像17幅。
乾隆碑刻
乾隆御筆碑刻,共28塊,詩文107篇,是乾隆皇帝臨摹王羲之、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唐寅等名人書法,行草楷不同、大小字不等,或粗獷蒼勁,或圓潤秀麗,不僅是乾隆皇帝的書法真跡,而且是歷代書法大家作品的匯集,彌足珍貴。碑文又分御筆臨和御筆兩種,御筆臨有《艇子新浮水》(臨文徵明)、《朝辭白帝》(臨趙孟頫)、《朱闌畫柱》(臨蘇東坡)等,筆法和神韻均堪稱一絕。御筆有《敖不可長》、《金剛四句》、《大學聖經》、《秋興八首》等,或蒼勁挺秀、或行雲流水。很多作品反映了乾隆皇帝受佛、道、儒思想影響所持的中和、平常的修身之道。碑刻現鑲嵌於行宮迴廊內。
建築風格
梁思成在發現獨樂寺之初即強調建築物所具有的突出的唐代風格,並且推測獨樂寺創建於唐朝初年。鑒於最早提及獨樂寺名稱的遼代碑文就稱統和二年(公元984年)的工程為“再建”(建築物)以及“重塑”(觀音像),因此建築和雕塑應是公元984年以前創建。而除了梁思成提到的觀音閣的建築整體風格以及觀音閣兩尊脅侍的風格唐風濃郁之外,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遼代建築研究課題組進而發現了另外幾方面的證據,從而把獨樂寺觀音閣的始建年代更為明確的推至唐代前期的武則天朝7世紀末)。而從觀音閣使用的移用木構件的碳十四測年(樹輪校正)結果看,似乎在唐代兩個重要時期即“安史之亂”和“會昌滅佛”前後,觀音閣也分別有一次維修。
梁思成分析,在唐代地屬中國,其文化自直接受中原影響,五代以後,地屬夷狄,中國原有文化,固自保守,然在中原若有新文化之產生,則所受影響,必因當時政治界限而隔阻,梁思成據此判斷在觀音閣再建之時,中原建築若已有新變動之發生,在薊北未必受其影響,而保存唐代特徵亦比較多。
梁思成曾稱獨樂寺為“上承唐代遺風,下啟宋式營造,實研究中國建築蛻變之重要資料,罕有之寶物也。”
文物保護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寺廟遭到破壞。梁思成冒險抵達薊縣,提出要為觀音閣“裝避雷針、安門窗,為防止鳥類落在觀音頭像上,要為觀音頭像上罩鐵絲網”,促成國家文化部當年撥款9000元,由河北省古建隊施工安裝完畢,使獨樂寺受到了妥善保護。
1972年,觀音閣進行修整時發現了壁畫。經過考證,這些壁畫是清代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一次大修獨樂寺時,被覆蓋上一層約1厘米厚的灰而被掩蓋的。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導致獨樂寺院牆倒塌,觀音閣牆皮部分脫落,但梁架未見歪閃。從此,獨樂寺歷經千年經受多次地震而不倒塌的獨特抗震性能開始成為建築領域的研究課題。1990年3月,國家文物局批准獨樂寺維修工程立項,並列為國家重點古建築保護修繕工程。
1993年,國家文物局將獨樂寺列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項目。
1998年,觀音閣曾進行過一次維修,維修時從觀音閣上取下的木料進行了碳十四年代測定等相關研究,還在觀音閣頂上發現了唐代的蓮花勾頭;
2004年以來,獨樂寺先後恢復了乾隆行宮御碑迴廊,修復了獨樂寺西圍牆。
寺廟文化
寺名來源
關於獨樂寺寺名的由來有三種說法。其一,因觀音塑像內部支架是一棵參天而立的大杜梨樹,以“杜梨”的諧音而取名;其二,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獨以普度眾生為樂,故名獨樂寺;其三,獨樂寺為安祿山起兵叛唐誓師之地。獨樂之名,亦安祿山所命,蓋安祿山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故而命名。而最後一種說法流傳最為廣泛。
寺廟傳說
泥塑金身
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路過漁陽(現薊縣)。因糧草接濟不上,陷入困境。李世民心中煩悶,無意中來到一座寺廟,只見廟內香菸繚繞,銅鑄神像。李世民心中一動,便雙膝跪倒,向神像禱告:“李世民率兵東征,路過此地,糧草不濟,欲借神明貴體一用,待李世民班師之日,當以十倍金身奉還。”祈禱完畢,叩了三個頭,隨後命人搬倒神像,化成銅水,鑄造錢幣。以此解救了燃眉之急。
東征還朝之後,此事卻沒人提起。倒不是李世民故意賴帳,而是實有難處。當初因是急於借用銅像,並沒細加考慮,便許諾以十倍金身奉還,如今細細一想,諾大一個金像,恐怕用光金庫也不夠。唐太宗正為此事憂慮得寢食不安,忽接大臣魏徵的奏摺,打開一看,原來正是催促皇帝還願的。言語很是不恭,明明是在責難,上寫“昔萬歲東征,糧草困窘,曾於漁陽借一銅像,以籌糧草,並許諾神明,一旦班師,即以十倍泥塑金身奉還。今聖上迴鑾過載,未踐前言,故敢奏聞。臣聞為人主者,上不可失信於天,下不可失信於民……。” 李世民心裡有病,正怕人說,一見魏徵又來揭他的短,不由心內火起,他耐著性兒看看奏摺,忽然發現“十倍泥塑金身”,不禁喜上眉梢,拍案稱快。魏徵所加“泥塑”字,可真正解決了難題。於是李世民馬上發下詔書,營建獨樂寺,重塑觀音像。
民間流傳
古時候,有戶人家為了給重病的兒子沖災,娶了個媳婦。這媳婦很是賢慧勤勞,但過門不久,丈夫就死了。婆婆非常刁橫,對媳婦百般挑剔,非打即罵,媳婦忍氣吞聲,每天要到老遠的地方去挑水,一天,媳婦挑水回來,婆婆嫌她去的時間長了,就劈頭蓋臉打了她一頓,還口口聲聲地嚷著,要把她賣掉。
媳婦心中委屈,一邊走一邊哭。忽見前邊站定一位白須白眉的老者,問她為什麼哭,她就把自己的遭遇說了。老者嘆了口氣,從袖中取出一支鞭子說:“這支鞭子通著海眼,你回家去,把鞭子放進缸里,正轉三圈,倒轉三圈,水缸就滿了。”媳婦一聽,對老者感激不盡,剛要跪下謝恩,老者倏地不見了。
媳婦回到家中一試,果然靈驗。不料,這時婆婆領著個人凶神惡煞地走了進來,原來婆婆真的把她賣了。婆婆一見媳婦手中的神鞭,就劈手搶了過去,可是缸里的水還是向外涌。媳婦心中一慌,也忘了怎么停水了。眼看著黑水咕嘟咕嘟往外冒,大街小巷全有水了,整個縣城就要淹沒了。媳婦急忙撥下鐵鍋扣在缸上,自己又坐了上去。這時,水漲,缸也長,好不容易水才住了,再一看媳婦,她也變成石頭人了。
薊縣人為了紀念這個心地善良,拯救鄉親的好媳婦,就為她修建了這座白塔,取名“金爐寶鼎塔”。
佛事活動
春節廟會
獨樂寺廟會是京東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興起於明代,到清代達到鼎盛,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集民間藝術、地方習俗、佛教文化於一體。有乾隆禮佛表演、佛事法會、文藝演出等大型活動,有吳橋雜技、民間花會、地方戲劇等傳統節目,又有吹糖人、手指畫現場演示及大碗茶、糖葫蘆等傳統風味小吃。自2003年恢復以來,獨樂寺廟會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截至2016年),2009年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6年猴年春節期間,第十三屆獨樂寺廟會也正式啟動。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民間藝術展演、薊縣特色小吃等,累計吸引京津冀等地區遊客30萬人次。
紀念法會
獨樂寺於每年正月初一(彌勒佛誕辰日),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四月初八(佛祖誕辰日),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十二月初八(佛祖成道日),舉行規模盛大的紀念法會,八方信徒雲集至此。
旅遊貼士
門票
40元。
交通
先坐長途汽車或火車到薊縣,再坐公交到獨樂寺。
公交:
1. 薊縣531路“獨樂寺”站下,向東步行200米到達。
2. 薊縣旅遊專線11路“古街西口”站下,沿長城大道向南步行100米到武定街,再向東步行100米到達。
3. 薊縣533路“薊縣鼓樓”站下,沿漁陽北路向南步行150米到武定街,再向西步行350米到達。
註:長途汽車到了薊州客運站,可坐531路或旅遊專線11路到獨樂寺。火車到的薊縣,可在火車站出來的“薊縣火車站”公交站坐533路到獨樂寺。
長途汽車:
1. 北京四惠長途汽車站坐去薊縣的長途汽車,首班車6:30,末班車19:00。走高速的車每隔1小時有一班,車程1小時30分鐘,票價40元;不走高速的車每隔20分鐘有一班,車程2小時30分鐘,票價30元。
2. 天津河北客運站(建昌道39號)坐去薊縣的長途汽車。走高速的車首班車7:10,末班車18:30,中間每隔30分鐘有一班,車程1小時30分鐘,票價52元;不走高速的車首班車6:30,末班車18:30,中間每隔15分鐘有一班,車程3小時,票價30元。
火車:天津到薊縣只有一班火車,經典復古綠皮車,車次6416,早上7:22天津站發車,車程2小時40分鐘,車票7.5元。
位置
天津市薊州區武定街41號。
河北省薊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