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土家族苗族鄉

天橋土家族苗族鄉位於珙縣南端中部,幅員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0公頃,轄7個行政村,27個農業社,總戶數1514戶。全鄉以農業生產為主,直屬事業單位有四個。鄉內現有中心校1所,村小3所,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站6個。全鄉基本實現社社通公路,玉和苗族鄉因民國24年成立聯保時駐所在玉皇觀而得名。玉和苗族鄉先後榮獲省級“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市級文明衛生單位等榮譽。玉和苗族鄉資源豐富,苗文化底蘊豐厚,是發展綠色蔬菜、水果、加工業的有利場所,更是開發旅遊文化項目——川南苗寨的最佳選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橋土家族苗族鄉
  • 所屬國::中國
  • 面積::25平方公里
  • 人口::5448
  • 主要民族::苗族、土家族
  • 特色產業::瓜果種植業
經濟狀況,機構設定,社會事業,交通通訊,人文古蹟,地理位置,榮譽稱號,特色產業,

經濟狀況

全鄉以農業生產為主,糧食生產包括玉米、水稻、紅苕、小麥等,經濟生產以畜牧、烤菸、蠶桑、曬煙、反季節蔬菜、林業為主。2005年糧食產量2811噸,產煙4800擔,產繭500餘擔,出欄生豬5425頭。2005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產值18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09元。

機構設定

鄉黨委政府下設黨政辦、社會事務與計畫生育辦公室、財政所。
直屬事業單位有:農業服務中心、人事勞動保障中心、宣傳文化服務中心、計畫生育服務站。

社會事業

鄉內現有中心校1所,村小3所,學校現有教師44人,大專以上文化15人,占34%;中師及以上學歷占96.4%,在校學生共27個班1061人。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站6個,衛生院有醫務員4人,其中有2人取得醫師資格。

交通通訊

宜(賓)威(信)路貫穿全境,全鄉基本實現社社通公路。機耕道、便民路、興教路,網狀貫穿於各村各社之間。通訊便暢,全鄉已安裝程控電話355餘門,行動電話配置達600餘部,通郵覆蓋率達100%。

人文古蹟

玉和苗族鄉因民國24年成立聯保時駐所在玉皇觀而得名。民國32年設第二區公所。1951年成立玉和鄉。1952年成立玉和鄉民族聯合政府。
1958年10月,成立玉和人民公社。1984年3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玉和苗族鄉。
玉和隘口石牌坊,清代當地貢生謝正業為其母建立的節孝坊,隘口石坊高約15米,石柱前後有精細雕刻的4個雄踞的石獅,是川南地區有名的石坊,於2006年申報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天橋土家族苗族鄉

榮譽稱號

玉和苗族鄉先後榮獲省級“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市級雙擁模範鄉、市級文明衛生單位等榮譽。
玉和苗族鄉西洋村村民李宗秀被中宣部等5部委評為“全國擁軍模範”。

特色產業

佛手瓜,俗稱“安南瓜”、“合掌瓜”、“香洋瓜”、“葵瓜”,屬葫蘆科植物。果實可以生食,一般都作為蔬菜。烹調方法大多採用炒、溜、燉、煮、醃漬。佛手瓜的根莖也可以食用,方法和風味與土豆相似,含維生素A、C較多。玉和苗族鄉年產佛手瓜3000噸,產值達200餘萬元,是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遠銷川南地區,享有“佛手瓜之鄉”的美譽。苗鄉的地理及氣候狀況是發展反季節綠色蔬菜的天然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縣內反季節蔬菜的不足,苗鄉每年有大部分的綠色產品亟待外銷。
玉和苗族鄉資源豐富,苗文化底蘊豐厚,投資環境優越,素有綠色鄉鎮之稱,是發展綠色蔬菜、水果、加工業的有利場所,更是開發旅遊文化項目——川南苗寨的最佳選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