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禪寺(廣東省雷州市古寺)

天寧禪寺(廣東省雷州市古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寧禪寺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舊稱海康)雷城鎮西湖大道5號,古稱“報恩寺”,亦稱“天寧萬壽禪寺”,由開山祖師岫公(有旭)創建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寧禪寺
  • 地理位置: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創建時間: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
天寧禪寺位於廣東省湛江雷州市(舊稱海康雷城鎮西湖大道5號,古稱“報恩寺”,亦稱“天寧萬壽禪寺”,開山祖師岫公(有旭)創建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是雷州第一古剎。  本寺依山而築,坐北朝南,左輔城關,右瞰西湖,叢林幽靜,山環水繞,風景優雅。與曲江之南華寺、乳源之雲門寺並稱唐代嶺南名剎。
紹聖四年(1097年),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南赴瓊州儋耳路過雷州,愛其環境清幽,為題“萬山第一”以匾其門。明弘治九年(1496年),守珠池太監陳榮耀此匾蝕於蟲或毀於火,乃堅石坊於門外,其四字於其上,以壯其觀瞻而垂諸萬古。
唐宋之世,貶官逐客南來大多寄寓於此。北宋拒遼名相寇準、學士蘇軾、侍郎蘇轍、正字秦觀以及南宋抗金重臣李綱、趙鼎、正言任伯兩、參政李光、編修胡銓等,或謫雷陽,或貶瓊崖,皆或久或暫寓於此寺。清乾隆八年(1743年)雪州府學教授順德陳振桂題聯“名山不斷名賢至,古寺曾經古哲題”,意即指此。 建炎三年(1129年),李綱貶海南萬安,以“海上群黎弄兵”而滯此半載,寫有《天寧留題》志其始末。
西湖之北有西館,原屬天寧寺。宋乾興元年(1022年),故丞相寇準自道州再謫雷州,初寓於此。他的《海康西館有懷》、《病中書》諸詩,皆成於是時,而其所飲用之井,雷人名之為“萊泉”。明朝憨山大師亦與本寺有很深的因緣。師博通儒釋,著有《法華通義》、《金剛決疑》諸書,謂學有三要: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懂參禪,不能出世。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以忤慈聖李太后而遠黜雷陽,駐錫天寧寺十五載,講授《楞嚴經》,官民無不仰其道風。
自唐迄今,天寧寺興廢不一。宋末毀於兵,元住持僧石心師始復其舊。明洪武、成化、弘治及清順治、康熙、乾隆之際,官民協力,增所未備。嘉慶二十年(1815年),梁楝毀於蠹,而佛像所設文彩亦日漸脫落,住持僧德本遂撤而新之。至光緒七年(1881年)、十五年(1889年),住持僧德深及某徒常靜重建兩院拱亭與天竺諸室,寺貌一新而設定彌善矣。
所可借者,天聖元年(1023年)以後,西館既改建寇忠愍祠,而本世紀30年代初,門外叢材又闢為中山公園,所餘堂閣僧舍,其面積不過400平方米,以視唐宋盛況,已不可同日語矣。
1933年之秋,本寺先後作為“海康縣鄉村師範”、“廣東省立雷州師範”及“海康縣第一中學”等學校校舍。
十年浩劫,佛像蕩然無存,僧眾星散四方,古剎鐘聲,戛然絕響。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落實宗教政策,寺歸僧人,開始按其原規模重修。1984年以來,民眾樂捐及港澳同胞贊助共九十多萬元,將全寺分六進全面修葺,一進為“天寧禪寺”山門;二進為“萬山第一”石坊;三進為金剛閣;四進為彌勒、韋馱、天王閣;五進為大雄寶殿,殿內塑三寶佛及十八羅漢,佛像連座高七米,莊嚴肅穆;六進為藏經樓,樓上安放藏經、舍利子,樓下為初祖堂。
全寺占地面積七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五千多平方米,其建築按中軸線對稱依次布局,主體建築為重檐歇山頂,其殿下兩廂,左為伽藍殿、消災延壽堂、鐘樓、寮房、齋堂、客堂、樓房;右為祖師閣、功德堂、鼓樓、寮房、會議室、西方廳、樓房等,庭院之間,榕樹參天,清幽涼爽;走廊盆景,絢麗多彩,鳥語花香,令人神往。
至今寺內保存宋、元、明、清碑刻(包括石匾、石聯等)三十多塊,其中有宋學士蘇東坡“萬山第一”石匾,明代海瑞題“天寧古剎”門額以及翰林院編修陳昌齊所題石聯等。這些碑刻對研究蘇軾、海瑞、陳昌齊等人的思想和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中蘇軾“萬山第一”和海瑞“天寧古剎”二石匾收入《中華名匾辭典》(遼寧出版社出版),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新建山門牌坊匾額“天寧禪寺”四字,為原廣東省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書,其牌坊石聯為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雲峰和尚所撰,書法家沈定庵所書。“大雄寶殿”匾額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書。
天寧寺祖師為永機法師,著名方丈德深大和尚。現任方丈有昆法師,35歲,廣東雷州(舊稱海康)人,廣東省佛教協會、湛江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雷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雷州市人大代表。現任監院遠亭法師,54歲,雷州人,湛江市佛教協會理事,雷州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雷州天寧禪寺牌坊雷州天寧禪寺牌坊
雷州天寧禪寺
雷城,即舊時雷州府城。自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以來,雷城多為州郡治所,不但是雷州半島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而且它隋唐至今,一直是我國佛教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城區現有古寺庵及遺址40多座(處),職業佛教徒近500人。
西門外,有天寧古剎。盡歷滄桑的天寧寺花木掩映,平淡清幽,別具一番情趣。雖然今天的天寧寺不算大,但淵源久遠,文化遺存豐厚,歷史上規模宏大,蘇軾譽其“萬山第一”寺,因此天寧寺可算嶺南有名氣有影響的古剎之一。
此寺建於唐大曆年間,《海康縣誌》載“唐大曆五年開山岫公建”(即770年)。唐代是佛教極盛的朝代。六祖慧能對禪宗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他的學說“淨心自悟”認為人人皆有佛性,能淨能悟即可成佛,不需坐禪苦行。天寧寺在當時享有一定的政治經濟特權。顯貴僧人交接官府,寺院占有大量土地,擁有眾多奴僕,無須交稅。這種特權一直保持到清代中葉。宋代,天寧寺規模最大。紹聖四年(109年)蘇軾貶經雷州,因元祜黨爭,蘇軾一再遭受貶謫。先貶杭州,再貶惠州,直至貶到雷州。其時患難中捨命相陪的愛妾王朝雲已香消玉殞埋骨惠州,蘇學士淒風苦雨攜一僕人躑躅南下,感到心力交瘁,及至雷州住進天寧寺,心境稍得寬慰。當時城牆外的天寧寺,紅牆綠瓦,佛殿高聳,曲欄亭台相映交輝,佛塔如林,綠樹四合,一面臨水,碧水粼粼。其時天寧寺方圓約4里,置身寺中如臨蓬萊勝境。主持讓出方丈堂給蘇學士居住,每日與學士談佛論經,茶飯相待。蘇學士愛其境清幽,一日,幾杯薄酒過後雅興大發,在紙上書“萬山第一”四大字以贈。此書楷體,圓潤方正,乃天寧寺鎮寺之寶。
宋代,名相寇準、李綱、趙鼎、文學家詩人蘇軾、蘇轍、秦觀、名臣胡銓、李光、王岩臾、任伯雨(世稱“十賢”)直接貶謫或貶經雷州,大多寓居天寧寺。這些遭放逐的名臣騷客,有的削職閒居,有的帶罪軟禁。寇準於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由道州再貶雷州,居天寧寺西館(今西湖宋園內),天聖元年(1023年)閏九月病逝於雷州。他留下不少詩文,其中有《海康西館有懷》:
風露淒清西館靜,悄然懷舊一長嘆。
海雲銷盡金波冷,半夜無人獨憑欄。
又有《臨海驛夏日》:
嶺外炎蒸當盛暑,雨余新館覺微涼。
最憐夏木清陰合,時有鶯啼似故鄉。
又有《病中書》:
多病將經歲,逢迎故不能。
書唯看藥錄,客只待醫僧。
壯志銷如雪,幽懷冷似冰。
郡齋風雨後,無眠對寒燈。
蘇轍寓天寧寺,寫《勸農》詩一首:
我遷海康,實編於民。
少而躬耕,老復其直。
乘流得坎,不問所困。
願以所知,施及斯人。
李綱於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夏貶海南經過雷州,因海南黎民起兵反官府,滯留天寧寺數月。其間作《易傳》,又有《天寧寺閣提花連月盛開有懷》三首。其一云:
未渡鯨波寇盜深,中原回首涕成霖。
清愁萬解無消處,賴有幽花慰客心。
這些社稷重臣和文人騷客貶謫雷州,對傳播中原文化,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今讀其詩,居廟堂處江湖而憂民憂君的高風亮節不移和去國懷鄉之情仍躍然紙上,感人至深。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天寧寺主持釋妙應率僧人50多人,採石肩負,在城郊驛道上建“百丈橋”(見明《雷州府志》)。該橋長50丈(合170米)為當時郡橋之最。這是僧人一大善舉。這樣的橋官府也建不起,天寧寺當時寺院經濟的實力,可見一斑。明代後期,天寧寺尚擁有寺田35頃,單租息一項就一千五百石,常住僧侶100多人。南宋末年,天寧寺毀於兵火。元初,主持和尚石心重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修。明弘治九年(1496年)太監陳榮捐資建左右兩樓,東懸鐘西置鼓,山門外豎石坊,勒蘇學土“萬山第一”匾題。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屋宇頹傾,知府陸彪重修。光緒十五年(1889年)主持僧得深及其徒常靜建兩院、拱亭及天竺堂諸室。這是建寺以來至解放前最後一次修葺。
“文革”期間千年古剎遭厄運。寺院被占拆,文物遭破壞,僧徒四散,有的被迫還俗,有的逃亡隱居,此時佛像和羅漢均毀碎搬走,大雄寶殿作海康一中男生宿舍,常住100多人。1975年冬,因住人多,劈柴走動,加之污水潑濺,殿中走動多的地方逐漸下陷,後來竟踏出一個黑洞,以手掏之,空無一物。於是便惴測:此窟原藏有金銀或佛門傳世寶貝,不知是誰(或哪個和尚)半夜偷了。當時公安局曾立案偵查,但幾年毫無結果,窟中所藏何物,一直是個謎。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逐步落實,和尚還寺尼姑歸庵。政府撥款,四方善信和香港僧尼樂捐,1985年秋,天寧寺進行重建和全面修葺。寺宇三進,按原樣重建,工程浩大。挖掘大雄寶殿殿堂時,發現地下埋巨形古瓦缸5個,全部空無一物。至此,十年前盜金懸案才真相大白。當年學生扒開的所謂藏寶黑窟,原來是瓦缸中一個,也是空的。這引起古建築學家極大興趣。專家分析認為:佛殿下面理空缸,可能是古代建築家根據佛殿特殊的音響需要而設計的,可謂匠心獨運!重建的大雄寶殿內塑佛像三尊和十八羅漢,佛像連基座高7米,貼金箔,造型生動莊嚴肅穆。寶殿兩側建種鼓樓,其後建初祖堂,奉祀達摩。又建藏經閣和寺門,寺門上刻“天寧撣寺”,乃曾住廣東省省長的葉選平手書。
寺藏曆代楹聯甚多,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寶殿聯。此聯是邑人清代著名學者陳昌齊撰並書。聯日:
眾生若干心皆為非心心空性見
如來所得法實無有法法盡果圓
詹伯慧教授老先生是國學家,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此聯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他反覆吟誦,默思片刻,對筆者道:“兩句話,把六祖慧能的禪理闡述得如此淋漓精湛,我到過的寺院多了。這樣獨特的楹聯第一次看到,可謂佛門楹聯的上乘之作。”
寺藏曆代石刻甚豐,最著名的是蘇東坡“萬山第一”和海瑞“天寧古剎”匾題。“萬山第一”文革中被毀,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複製件,“天寧古剎”匾題原物寺存。兩匾均收入《中華名匾大全》一書。詹老先生似乎對“天寧古剎”情有獨鐘,連連說:“難得一見。真跡!真跡!”關於“萬山第一”石匾還有一段插曲:浙江書法家沈定庵氏於抗戰期間與其父流落湛江,父親賣畫度日。少年沈定庵曾游天寧寺,見東坡題字,如睹至寶,乃命和尚扶梯登梯拓印。旋遇日機轟炸,父罹難,定庵死裡逃生,拓本幸及時撲救方免毀於火。沈愛蘇字,更慕其為人,常隨身攜帶,展玩潛研珍藏不棄。中年以後,沈氏書藝大進,名聲日隆。 1989年,沈氏獲悉天寧寺重建,將珍藏孤本割愛奉還,東坡匾題石坊得以重建復原,展現舊時風采。
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內涵和品位的天寧古寺,每日接應絡繹而至的客人--燒香拜佛的信男善女;問幽探勝追訪貶官賢蹤,領略貶官文化的休閒人士;覓詩寄情的文人墨客;訪古尋史的學問家。儒者見儒,佛者見佛,正是芸芸眾生各有所鐘各有所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