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場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下轄地區:14個行政村,91個村民小組
- 面積:83.3平方公里
自然條件,招商項目,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名優產品,鄉鎮企業,社會事業,人文景觀,
自然條件
交通便利,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通榆運河和204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通汛快捷,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
招商項目
鄉工業項目集中區距204國道2公里,位於縣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規劃區域內,規劃實施面積6平方公里。交通便捷,設施完善,已實現了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寬頻網的“六通”目標,初步形成了以紡織、機械、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的企業群。
農業經濟
2000年新開挖高標準魚塘1350畝;積極實施“十倉百戶萬頭豬”工程,全鄉飼養生豬達5萬頭;利用豐富堆堤資源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以鄉畜牧防治中心為龍頭, 興建畜禽基地,購進波爾種羊1對,F2代波爾山羊1500隻,向全鄉提供優質波爾山羊苗,擴大飼養規模,山羊飼養在天場鄉已初具規模;在盪北、盪東兩村示範種植杭白菊100畝,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以蘆葦編織為“一村一品”的唐河、楊莊、徐圩等村,大量引進蘆葦編織村,三個村的蘆葦編織業得到迅猛發展,僅楊莊一個村就有210台機械,柴簾規格主要有:3×3、3×4、3×5、3×6、4×5等。2008年計畫種植脫毒山芋5000畝,並實行多級加工;引進陸王仙桃苗5500株,連片示範種植100畝;建設600畝食用葡萄示範基地,已實現一期工程50畝。
要富民就必須幫助農民民眾走出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天場鄉堆堤、水面資源豐富,養鵝業是民眾致富的一項傳統產業。市財政局通過政策激勵、專項獎勵、滾動扶持、培植大戶等措施,積極鼓勵和幫助該鄉發展種草養鵝項目。專門投入扶持資金10萬元,對全鄉養鵝10000隻以上的大戶每隻補貼1元,或提供等價的苗鵝、草種;對養鵝2000隻以上的大戶獎勵1500元,每戶提供為期半年的貼息貸款3000元;對養鵝500隻以上的大戶獎勵400元,加快了全鄉養鵝項目的規模化。2003年,全鄉共養鵝30萬隻,新增成鵝出欄10萬隻,增加農民純收入58萬元。天場鄉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生產的草莓、馬鈴薯、西瓜等農產品市場行情好、效益高,2002年起市財政局幫助該鄉實施示範園區二期工程,推廣草莓套葡萄、馬鈴薯套西瓜等綜合種植模式,帶動天場鄉農戶發展大棚200畝,畝平收入達8000元以上。市財政局每年還幫助天場鄉組織開展勞動力培訓,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使不少農戶取得了一次培訓終身受益,一人外出掙錢全家脫貧致富的明顯成效。
工業經濟
天場鄉的工業十分薄弱,富民興鄉的希望和要務在加快工業發展上。市財政局在天場鄉工業園區投入資金30萬元,修建一條長300餘米、寬8米的水泥路,支持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駐鄉工作隊隊員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即使在2003年上半年發生“非典”疫情的情況下,也克服困難,先後十餘次赴蘇南、上海、浙江等地洽談招商引資項目,取得明顯成效。2003年6月招引常州陽光化工集團來天場投資,2003年10月引來浙江客商來天場投資。天場鄉進園區企業已達8家,其中投產企業7家。同時,通過思想發動、政策推動、典型帶動,幫助民眾認識到勤勞才能致富,“死錢”要變“活錢”用,“借錢蓋房”不如“借錢生財”等道理,激發了本土創業發展的熱情,湧現了一批地方民營企業主。潘吉崗村於凱成投資興建的吉崗腊味廠年消化豬肉250噸,實現產值500萬元。
名優產品
山芋粉:天場鄉山芋播種面積達2000多畝,年產山芋(折乾)近900噸,年產優質山芋粉200噸,在市內外市場有較大影響。
鄉鎮企業
鹽城市雪爾紡織有限公司:建於2002年,位於濱海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環區路10號。占地面積39800平方米,以生產高檔精梳針織、機織用棉紗、棉線為主的棉紡企業。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擁有國內先進紡紗設備10000綻,主生產車間4600平方米,有高級工程師、工程師、高級技工等專業管理人員20多名,下屬天賜達紡織有限公司是專業經營棉紗的銷售公司。
濱海縣長紅軸承有限公司:濱海縣長紅軸承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慈谿市長紅軸承廠的下屬企業,建於2002年,擁有固定資產300萬元,有從業人員50人。專業生產孔徑3-35的各類微小型深溝球軸承,產品遠銷歐美地區,被國內外多家廠商指定使用。
社會事業
教育:鄉內現有中學兩所,國小5所,教職員工346人,中級職稱以上有108人。在校學生6400人,中心國中被評為鹽城市視窗學校,中心幼稚園是市級模範園。
衛生、農村改水:有鄉中心衛生院1所,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村級衛生保健體系。全鄉現有深水井10口,自來水入村、入組率達100%,入戶率達85%。
人文景觀
天賜場初級國小。1915年開辦,校址在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淨土庵,後改名為區立第十國校,是全縣最早的學校之一。
范公堤。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巡鹽御使謝正蒙續修范公堤,由今阜寧縣向北經現天場鄉天溝村至潘吉崗村與沙堤相接,形成擋潮屏障,統稱范公堤。清朝中期,堤外灘涂淤展,范公堤逐漸失去擋潮的作用。
天賜橋。位於天場鄉政府原址,橫跨天賜溝,建於清乾隆年間,為民間募捐所建磚木結構橋,是清朝時縣境內29座橋樑之一。
天賜溝黨支部。1930年春,漣水中共組織派黃夢民發展天賜溝的管伯益入黨,管伯益又發展管伯寧、惠祖光、劉學榮入黨,建立了天賜溝黨支部,是縣內最早成立的黨支部之一。
天盤。位於現天場鄉盪東村,形成於清朝末年,歷史上製鹽業興旺,所住各戶均以燒鹽為業,因煎鹽用的器具為盤鐵,又稱鐵盤。鹽場東遷後,煎鹽器尚存,此地逐稱為鐵盤莊,後漸以諧音替代,村名為天盤。
臧在新。清光緒八年(1882年)生於天場鄉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參加廣州新軍起義,辛亥革命後又積極反對袁世凱復辟行徑,不顧軍閥“一兩皮肉一兩金”的重賞通緝,積極聯繫會黨,待機起事,不幸被捕,從容就義。1928年5月21日,國民政府追授中將軍銜,在烈士家鄉舉行隆重的骨灰安葬儀式,數千人參加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