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條件
地處北溫帶,境內地勢平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環境宜人,是典型的魚米之鄉。
全鄉共轄14個行政村,91個村民小組,11638戶農戶,43245人口,44710畝耕地,總面積83.3平方公里。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1.72億元,財政收入11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48元。
人文景觀
天賜場。南宋寧宗嘉定七年(1214年),朝廷徵召灶民,建灶刈草,設場煎鹽,建天賜場。明憲宗成化七年(1471年)隸天賜場鹽課使,清未建天場鎮。因受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影響,現已建成為天場中心村。
潘崗。元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在現天場鄉潘吉崗村一帶與元樞密院判官董搏宵率領的官軍激戰,百姓簞食壺漿支援義軍,致使義軍以少勝多,大敗官軍。
天賜場初級國小。1915年開辦,校址在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淨土庵,後改名為區立第十國校,是全縣最早的學校之一。
范公堤。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巡鹽御使謝正蒙續修范公堤,由今阜寧縣向北經現天場鄉天溝村至潘吉崗村與沙堤相接,形成擋潮屏障,統稱范公堤。清朝中期,堤外灘涂淤展,范公堤逐漸失去擋潮的作用。
天賜橋。位於天場鄉政府原址,橫跨天賜溝,建於清乾隆年間,為民間募捐所建磚木結構橋,是清朝時縣境內29座橋樑之一。
天賜溝黨支部。1930年春,漣水中共組織派黃夢民發展天賜溝的管伯益入黨,管伯益又發展管伯寧、惠祖光、劉學榮入黨,建立了天賜溝黨支部,是縣內最早成立的黨支部之一。
楊莊戰鬥。1944年12月10日,偽軍孫良成部41師及日軍一部,由廢黃河北開往阜寧,殿後部隊800多人當晚駐於現天場鄉楊莊村。新四軍二十二團和二十四團各一部在潘盪區隊的配合下,發起攻擊,打死打傷敵軍500餘人。
沈關。位於現天場鄉海關村,形成於明朝末年,為防倭寇,派兵設關,後沈姓遷此建莊,得名沈關。
天盤。位於現天場鄉盪東村,形成於清朝末年,歷史上製鹽業興旺,所住各戶均以燒鹽為業,因煎鹽用的器具為盤鐵,又稱鐵盤。鹽場東遷後,煎鹽器尚存,此地逐稱為鐵盤莊,後漸以諧音替代,村名為天盤。
臧在新。清光緒八年(1882年)生於天場鄉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參加廣州新軍起義,辛亥革命後又積極反對袁世凱復辟行徑,不顧軍閥"一兩皮肉一兩金"的重賞通緝,積極聯繫會黨,待機起事,不幸被捕,從容就義。1928年5月21日,國民政府追授中將軍銜,在烈士家鄉舉行隆重的骨灰安葬儀式,數千人參加葬禮。
戴秉義。1918年生於今天場鄉秉義村,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任八灘區委代理書記,12月初,遭匪徒偷襲被捕,1941年1月遇害,年僅23歲。現在秉義村建有烈士墓。
名優產品
山芋粉
全鄉山芋播種面積達2000多畝,年產山芋(折乾)近900噸,年產優質山芋粉200噸,在市內外市場有較大影響。
柴簾
全鄉有水面1.5萬畝,盛產優質蘆葦,柴簾編織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鄉內楊莊等村為柴簾編織專業村,年產各種規格的柴簾50萬條,遠銷山東等地。
水果
鄉農業項目集中區占地600畝,以鋼架大棚套種為主,生產的西瓜、草莓、葡萄等農產品暢銷縣內、外市場。
地圖信息
地址:鹽城市濱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