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遼寧省瀋陽市天后宮)

天后宮(遼寧省瀋陽市天后宮)

歷史文化名城瀋陽有一條以天后宮命名的著名街道。它位於瀋陽大東區西部,西段跨瀋河區。該街道始辟於清代,曾分段命名為西橫街、東橫街、望北樓西胡同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瀋陽天后宮
  • 外文名:TIANHOUGONG
  • 位置:瀋陽大東區天后宮路120號
  • 始建
1957年,瀋陽市有關部門在規劃全市街路地名時,即以清代此地曾建有一座天后宮,命名為天后宮路沿用至今。今天的瀋陽二十六中學,即為原天后宮遺址,面積達20多畝,由此可見,天后媽祖在東北地區,地位崇高,影響深遠。
據《奉天通志》記載:“天后宮在地載關山(小北關)三皇廟西,清乾隆年建。為閩江會館。”又據《瀋陽市志》 (卷十六宗教)記載:“首都宮觀天后宮,創建於清乾隆四十七(1782)年,位於大東區小北街,創建人為閩人(具體為福建旅沈商人陳應龍),住持周宗岐,其用途為伙居道,居此住用。”
早先盛京城(即今瀋陽)商賈行市興起,關內南方各省的買賣人紛紛奔赴東北經商,把南方的絲綢、水果、海鮮與東北的人參、鹿茸、皮毛、蘑菇通過海陸渠道交易。當時有一些福建,江浙籍的旅沈客商經常往來此地,他們在古城的地載門(小北門)外的地載關(小北門)街修建了看一處閩江會館。其中有一個叫陳應龍的福建人多次經商失敗,遂發願斥巨資在瀋陽捐建一座天后宮禮事,祈求過海往來平安。生意發達。果然。天后宮建成後不久,陳應龍一直生意興隆,財運亨通,祈願果然靈驗。
那時,天后宮規模宏大,建築壯觀,風格獨特,占地萬餘平方米,四周砌有很高的青磚圍牆。在山門前豎有兩根高大的旗桿,門兩側有一對雄偉的石獅子、向南的山門兩旁掛有“江南歸雨,塞北停雲”的楹聯.在宮檐兩側塑有排成豎列的望天狗,其狀栩栩如生。
山門後還設有朝北的一座大戲台,閩江同鄉會館每年都有集會,廟會日期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日。每逢集會期間。會館都要請戲班子在此演出堂會戲。並且還要大擺宴席三日。唱戲三天、天后宮內外人潮湧動,攤販陳雜.熱鬧非凡。
天后宮後院有一棟五間二層小樓。俗稱“寢宮”,是宮內的主神天后娘娘(又稱媽祖、天妃)·寢息”的地方,天后宮的各殿堂內。塑滿了各式天后(媽祖)的神像。天后宮的山門西面是一片空地,為栽樹種花之處,西北面還有一個很大的水池子。山門東部有個較大的便門、通往殿堂。再向北走有三開間的大屋,那就是會館辦公址(即原三皇廟址)。
據載,昔日瀋陽還有一座類似天后宮的山東廟,廟內也供奉天后(即媽祖),它是旅奉山東客商修建的,附近有山東會館。如今原建築物早已不存在了、變成了居民樓房住區,但至今仍留有山東廟巷的街道地名(在今瀋河區大西邊門外十三緯路.舊稱懷遠關外)。天后宮自清初至今,已近三百年。而在瀋陽周圍,尤其是沿海及有水域的縣市也曾建有多處天后宮,其中以瀋陽的大東區內原天后宮最為宏偉:隆觀。由此可見,媽祖文化在這座城市的影響之大。因而值得研究媽祖文化的專家去挖掘。
然而,作為瀋陽惟一一座遺存供奉媽祖娘娘的瀋陽天后宮,也是瀋陽歷史的記憶,至今還有不少定居在日本、台灣、香港、澳門的老瀋陽人和媽祖文化研究者來這裡憑弔緬懷,拍照留念。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2006年7月。瀋陽市的文博部門已多次邀請他談談恢復天后宮原貌的構想……更令人高興的是。隨著媽祖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並且隨著兩岸三地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的逐步密切,來瀋陽創業的投資者在不斷增多.投資規模在不斷拓展,投資層次在不斷提升。社會各界。尤其是在陳舂森、蔣金枝為代表的7萬在遼瀋經商的莆籍商人的強烈要歷經滄桑的瀋陽天后宮下,瀋陽商界和民眾,對重建瀋陽天后宮有著強烈的願望和濃厚的興趣.他們和遼寧省、瀋陽市有關部門進行密切的磋商,為重建瀋陽天后宮進行不懈的努力。相信借媽祖靈光重建天后宮這一天會很快到來的。
天后宮(遼寧省瀋陽市天后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