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天台石樑雨後觀瀑歌
雁湫之瀑煙蒼蒼,中條之瀑雷硠硠,匡廬之瀑浩浩如河江。
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樑,如人側臥一肱張。
力能撐開八萬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銀河霜。
我來正值連朝雨,兩崖逼束風愈怒。
松濤一涌千萬重,奔泉沖奪遊人路。
重岡四合如重城,震電萬車爭殷轔。
山頭草木思他徙,但有虎嘯蒼龍吟。
須臾雨盡月華濕,月瀑更較雨瀑謐。
千山萬山惟一音,耳畔眾響皆休息。
靜中疑是曲江濤,此則雲垂彼海立。
我曾觀潮更觀瀑,浩氣胸中兩儀塞。
不以目視以耳聽,齋心三日鈞天瑟。
造物貺我良不慳,所至江山縱奇特。
山僧掉頭笑休道,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
破玉裂瓊凝不流,黑光中線空明窈。
層冰積壓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
前冰已裂後冰乘,一日玉山百頹倒。
是時樵牧無聲游屐絕,老僧扶杖窮幽討。
山中勝不傳山外,武陵難向漁郎道。
語罷月落山茫茫,但覺石樑之下煙蒼蒼、雷硠硠,挾以風雨浩浩如河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天台(tāi):山名,在浙江省天台縣北。
天台山有“
石樑飛瀑”景觀。石樑:攔水的石堰。
雁湫(qiū):指浙江省東南的
雁盪山大龍湫瀑布,有“天下第一瀑”之稱。湫,水潭。
中條之瀑:指
中條山天柱峰的
王官谷雙瀑。中條,山名,在山西省南部。雷硠硠(láng):瀑布飛瀉,滾石相擊,聲如雷鳴。硠,石頭相擊聲。
匡廬:即
廬山,在江西省西北部。相傳古有
匡裕結廬於此,故又名匡廬。
浩浩:水盛大貌。
肱(gōng):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張:伸展。
青霄:青天。銀河霜:比喻白色的瀑布。
四合:四面圍攏。重城:一重重城牆。
震電:打雷閃電。殷轔(yǐn lín):車輪滾滾如轟雷聲。
他徙(xǐ):遷徙到別處。
謐(mì):靜謐,寧靜。
響:回聲。休息:停止。
“此則”句:意謂這裡瀑布如雲垂,那裡江潮如海站立。化用
杜甫《
朝獻太清宮賦》:“九天之雲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兩儀:天地。《
易·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孔穎達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
不以目視:不用眼看,意思是說用心思考。語出《莊子·
養生主》:“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齋心:集中思慮,排除雜念。古人祭祀前,要齋戒三日。鈞天瑟:即
鈞天廣樂,指神話傳說中的天上音樂。
鈞天,天帝居住地。
造物:造物主,天地自然。貺(kuàng):賜予。良:實在,確實。慳(qiān):吝嗇。
破:此作動詞用,與“裂”義同。瓊:美玉。凝不流:化用
李賀《
李憑箜篌引》:“空山凝雲頹不流。”
黑光中線:形容冰瀑的裂縫。明窈(yǎo):明亮而美麗。
乘:趁,跟進。
樵牧:樵夫與牧童。也泛指鄉野之人。游屐(jī):古人游山所穿木屐。此指遊人足跡。
窮幽討:到處探尋和觀賞勝景。
勝:美妙的景致。
武陵:
武陵郡,古郡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帶。東晉
陶淵明《
桃花源記》記漁民本武陵人,誤入桃花源,驚為神仙世界,故武陵桃花源為後世所稱。難向漁郎道:桃花源中的人曾向漁民說,出去之後,關於桃花源不要向外人說道,故云。
白話譯文
雁盪龍湫的瀑布煙霧瀰漫茫蒼蒼,中條王官谷瀑布聲如怒雷轟硠硠,廬山的瀑布聲威豪壯浩浩如河江。
天台山瀑布奇美不在瀑布在石樑,仿佛巨人側臥時在伸出它的臂膀。
臂力能撐開天台山高八萬四千丈,讓青天放出了銀河九道猶如飛霜。
我來觀賞瀑布時正趕上連天陰雨,兩岸被逼迫谷窄山狹暴風更怒狂。
松濤翻滾捲起林濤一涌有千萬重,狂奔的山泉衝擊爭奪掉遊人的路。
重重疊疊的山岡四面圍合如重城,震怒的雷電如萬車爭先轟轟轔轔。
嚇得山頭的草木都要遷移到別處。只剩下猛虎怒吼蒼龍在龍潭嘯吟。
剎那間雲收雨斂盡月光分外濕潤,月下的瀑布比雨中瀑布安詳靜謐。
千山萬水之間只剩下了一種聲音,耳畔里只覺得天地萬籟都已停止。
寂靜中我疑似聽到錢塘怒濤響起,這裡天台瀑布如雲垂江潮似海立。
我曾經看過錢塘江潮又觀賞瀑布,胸中的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兩儀。
我不用眼睛觀看卻用兩耳來諦聽,如齋戒三天心靈虔誠聽天樂瑟瑟。
造物主對我的恩賜真是慷慨大方,所到江山縱情展示它的壯麗奇特。
山中老僧回頭笑對我說你休嘮叨,雨瀑月瀑哪如冰瀑那才十分美妙。
如玉石破裂瓊石凝固難以再流動,冰雪中出現黑光中線透明而深窈。
到日麗天晴層冰積壓一下忽摧崩,天崩地裂天空中忽現萬里的天晴。
前面的冰雪崩墜後面冰雪緊相乘,一日之間玉山群脈有上百座倒傾。
此時不見樵夫牧人身影遊人蹤跡,我老僧扶著禪杖探究山中的幽景。
山中的優美景致不必向山外人道,正像武陵桃花源難向漁人來說清。
說完月已西落只覺群山蒼蒼茫茫,只感到石樑下面煙霧迷漾莽蒼蒼,雷聲響硠硠,挾帶著風聲雨聲浩浩蕩蕩如河江。
創作背景
該詩寫於
道光二十七年(1847),是魏源晚期的作品。詩人富於改革豪情,早在二十多歲時,就曾向“嵯峨萬古”的太行山立下“何不借風雷,一壯天地顏”的奇志。就是在年近五十的幕僚生涯中,他也無法忍受滿清政府的腐朽暮氣,面對錢塘大潮喊出了“倒驅江海回暮濤”的壯願。詩人熱愛山水,一生行跡遍及半箇中國,在游浙江天台山時寫下多首詩篇,該詩是其中之一。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山水詩占了魏源詩作的大部分,滲透著他對祖國河山的熱愛。而他寫山水,或雄奇峻偉,或清麗秀逸,都各具風致。這首詩就著意描摹了浙江天台山石樑瀑布的奇特變幻,集多重絕異美景於一瀑,構成令人驚嘆神往的境界。
詩的開頭,作者先宕開一筆,寫曾經遊歷過的其他幾處瀑布。浙江東南雁盪山龍湫瀑布以如煙似霧見美,山西中條山王官谷瀑布卻以聲宏如雷為勝,而江西廬山瀑布則以勢浩如江聞名。作者用“煙蒼蒼”“雷硠硠”“浩浩如河江”幾個詞便準確鮮明地概括了它們的特點。但寫此卻意在反襯、落筆於“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樑”。天台山位於浙東,兩崖間有一石樑相接,長約丈半,粗合五抱,仿佛一個巨人側臥時伸出的巨臂,“力能撐開八萬四千丈”,瀑布自此而下飛瀉深谷,如“放出青霄九道銀河霜”。這一“放”字,與上句“力”字呼應,使人感受到石樑瀑布突發直瀉的勁勢。鮮明的對比,形象的譬喻,誇張的想像,組成急速推近的特寫鏡頭,將天台瀑布的奇景凸現於讀者面前。
不過,此詩的妙處恰在未停留於此。接下來作者不再直接鋪陳、渲染石樑瀑布之勁,轉而一層層地描寫出瀑布變化,展示了雨瀑、月瀑、冰瀑之奇觀。
雨瀑是雨中之瀑,又似為山中大雨如瀑。“兩崖逼束風愈怒”,緊扣著“石樑”位於兩崖之間。松濤如涌,奔泉奪路寫如瀑雨勢。而“重岡四合如重城,震電萬車爭殷轔”則寫出大雨傾瀉與瀑布噴墜之聲交織,加以在重岡疊嶂四圍中回音震盪,真如怒雷轟鳴,萬車競奔,以致草木震悚、龍虎驚吼。這是一幅何等雄險壯美的景觀。
然而到此,詩筆卻一轉,雷聲雨聲戛然而止——“須臾雨盡月華濕”,托出了“月瀑”妙境。這是月下之瀑,也可是月光如瀑。其餘一切聲音似乎都消失了,千山萬山間只有瀑布的聲音,聽來恍如遠遠聽見錢塘江濤聲,不過錢塘潮如海陡立,而石樑瀑如雲掛垂。這一“垂”字與前面“放出青霄”的“放”字不同,貼切地形容了月光下瀑布的柔美。而作者不寫視覺中的月瀑,卻寫聽覺中的“月瀑”,以周圍的恬靜襯布瀑布一音,連瀑布聲也顯得輕柔了。這又與“雨瀑”形成強烈對比。將讀者帶入一種幽美的境地。
出人意料而奇妙的是,在“月瀑”之後,詩人又借山中老僧的話,勾畫了一幅更為奇異高潔的“冰瀑”圖。寒冬懸瀑凝冰,如破裂的瓊玉掛在山谷。懸冰間的裂縫如黑線而又夾在冰層間,泛著光,襯托出冰瀑的晶瑩透亮。一旦晴日,層冰漸溶,傾裂而下,如山頹倒,天崩地裂。這是一種靜中見壯的美景。
作者是用心靈在觀視,用心靈在諦聽,因而發現了天台石樑瀑布與眾不同之美和它的層出變化,一景奇似一景,一景美似一景,而最後又借老僧的話點出,只有不畏險絕,親履山中的人,才能領略大自然的勝景。這時,明月西沉,群山茫茫,“但覺石樑之下煙蒼蒼、雷硠硠,挾以風雨浩浩如河江”,與首句呼應,仿佛雁盪、中條、廬山諸瀑之美都匯集在天台石樑之下。啟人遐思,令人神往,使人在回味詩境之美時也想親自去領略天台石樑瀑布的風光。
此詩層次分明,依內容之變換,逐一寫來。想像豐富,誇張奇特,多次運用擬人手法,富有浪漫色彩。寫來氣勢磅礴,一瀉千里,筆力豪健奔放,奇峭雄拔,風格奇偉。前人曾評魏源“游山詩,山水草木之奇麗,雲煙之變幻,滃然噴起於紙上,奇情詭趣,奔赴交會。……奇古峭厲,倏忽變化,不可端倪。”(
郭嵩燾《古微堂詩集序》)就此詩而言,確非虛語。
名家點評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潘嘯龍:讀過李白《望廬山瀑布》者,誰能不為詩人那神奇的想像、誇張動人的描摹而驚嘆?所以連蘇東坡也不免斷言:“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詩”。仿佛李白之作,從此空前絕後,只可令後世詠瀑者俯首稱臣了。但天下之瀑是描摹不盡的,藝術的創新也是從無止境的。魏源此詩,正就在李白創造的晴日觀瀑奇境外,又開了雨、月、冰瀑之新境,把天台石樑之瀑,表現得如此風神殊絕、氣象萬千。如果說李白詠瀑採用了簡短的七絕體,正如清磬一擊,妙韻無窮;則魏源之詠採用的長篇歌行體,又恰似“嘈嘈切切錯雜彈”的琵琶,奔騰迴旋、跌宕澎湃。可見這兩首詠瀑之作,實在是異曲同工、各臻妙境。(《元明清詩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魏源(1794—1857),字默深,原名遠達,又字墨生,別號良圖。湖南邵陽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官至高郵知州。以詩聞名於當時,現存詩近千首,代表作品有《寰海》《秋興》等組詩,抒發了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其
古體詩有近五百首,尤以
五古擅長。他是晚清思想家、史學家,對後來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有較大影響。有《古微堂詩文集》等著作二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