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四釋

天台四釋

天台宗智顗大師解釋法華經所用之四種方法。又作天台四大釋例、四大釋例、四種消釋、四種消文。因緣釋,又稱感應釋。就佛與眾生之關係因緣而作解釋。謂教法系由感應道交而興起,以四種悉檀為因緣,作四種釋義:(1)世界悉檀,謂引眾生之樂欲。(2)各各為人悉檀,謂使眾生生信。(3)對治悉檀,謂破除惡執。 (4)第一義悉檀,謂使眾生入於實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台四釋
  • 相關類別:佛教、信仰
  • 相關人物:智顗大師
  • 相關文獻:   《 佛學大詞典 》
相關人物,詳解,

相關人物

智顗大師(538—597) ,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世稱智者大師,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
祖師。

詳解

天台四釋 《 佛學大詞典 》
(二)約教釋,就藏、通、別、圓四教之義,由淺至深解釋經文。(三)本跡釋,示本跡之別,依本地與垂跡二門而解法義。(四)觀心釋,了解法義,但行未隨解,於己無益,故再以一一之文句為觀心之對境,觀己心之高廣。
有關佛及弟子之行事等多用因緣釋,如是我聞等之教義多用約教釋,有關佛及弟子本身事跡者多用本跡釋,王舍城等地名及名數則多用觀心釋。[法華經文句卷一上、法華文句記卷一上、卷一中]
天台四釋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名數)天台智者釋法華經用四釋:一因緣釋,以四悉檀為因緣,而下四種之釋義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之義,原出智度論,龍樹菩薩判釋尊教化一代眾生之方法者也。今轉用為釋義之方規。惹眾生之樂欲為第一悉檀,使生信為第二悉檀,破惡執為第三悉檀,使入實相,為第四悉檀。假如第一解經中如是我聞之如是曰:‘如是者指事之詞,指一經所說之事實而雲如是。’此為世間通途之釋義,使聞者易解以惹世人之樂欲,故是為世界悉檀之因緣釋。二解曰:‘如是者信順之辭。’是為舉阿難之信。而勸人之信者。故為為人悉檀之因緣釋。三解曰:‘外道經文冠首置阿(無義)、漚(有義)二字,如是者,當惹起他之諍論,故佛教對之而置如是二字。’是以無諍破諍之意,故為對治悉檀之因緣釋。四解曰:‘如者真如也,是者真如離百非也。’是使入中道實相之釋義,故為第一義之因緣釋。以如是四種之悉檀為因緣,而為四種之釋義,謂之因緣釋。二約教釋,天台分釋尊一代教義為藏通別圓四教,就此四教之義各各釋其法,謂之約教釋。如釋一心為意識,是約三藏教之釋也。如言為阿賴耶識,是約通教之釋也。如謂為如來藏識,是約別教之釋也。如言為三千諸法,是約圓教之釋也。三本跡釋,佛身有本地垂跡之二,伽耶山頭始成之釋迦是垂跡之化佛,更有實之報身,成道於久遠之昔,而今實在,是依法華經壽量品而知之。因依此本地垂跡之二門,而解法義,謂之本跡釋。如解舍利弗等諸佛弟子而謂為比丘之聲聞,是約跡之釋也,如謂為原是菩薩,是約本之釋也。四觀心釋。前三釋,雖微者微,密者密,而我省之無所得,則徒勞精而算砂,於是設觀心之一釋,如解王舍城而云為我一心是也。何則?眾生之心,原藏如來,佛在王舍城者,示眾生之一心,本來佛之所住也。是以所說之法義,寄於我一心,而觀實相之理,故謂之觀心釋。法華文句一曰:‘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跡,四觀心。始從如是終於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書或三二一,貴在得意,不煩筆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