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塊玉·天台路》是元代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支詠劉晨入天台事的小令。此曲先寫仙境的令人嚮往,再寫世事的急劇變遷,最後三句暗中以劉晨離天台的棄明就暗與陶淵明棄官的去暗就明作比較。全曲語言簡潔含蓄又情意盎然,以對比手法為主要特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四塊玉·天台路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散曲·小令
- 作者:馬致遠
- 作品出處:《樂府群珠·卷二》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呂]四塊玉1·天台路2
採藥童,乘鸞客3,怨感劉郎下天台4。春風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見開。命薄的窮秀才5,誰教你回去來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四塊玉:曲牌名,入“南呂宮”。
- 天台路:劉晨遇仙之路。天台:即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縣北。
- 乘鸞(luán)客:乘駕鸞鳥的仙客。
- 怨感:感傷,遺憾。劉郎:即劉晨。
- 窮秀才:窮讀書人,指劉晨、阮肇。
- 教:讓,使。來:句尾助詞無義。
白話譯文
本來是採藥童子的劉晨,在天台山遇見了仙人,便成了乘駕鸞鳥的仙客,可惜的是他又因想念凡世生活而下了天台山。如今春風已經再次吹來,可是當年遇到的仙人在哪裡呢?桃花也不見再次開放了。唉,命薄的窮讀書人,誰讓你回去呢?
創作背景
相傳,東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時,劉晨和阮肇二人入天台山採藥(穀皮),經過十三天,迷了路而且糧食也吃光了,遇到兩位仙女,兩位仙以美食款待二人,並與二人結為連理。半年後,值春季,劉晨和阮肇思故鄉,於是求歸,仙女指示歸途。二人歸家後,親友早已過世,城市、房屋也變得不同了,再也見不到相識的人。訪問查詢,才找到了他們的七世孫。到了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劉晨和阮肇忽再次離去,不知所蹤。此事原載南朝宋劉義慶所撰《幽明錄》,《法苑珠林·卷四十一·潛遁篇第二十三·引證部》、《太平御覽·卷四十一·地部六·天台山》、《太平御覽·卷九百六十七·果部四·桃》、《藝文類聚·卷七·山部上·天台山》和《白孔六帖·卷五·天台山十五》等皆引載。
馬致遠此曲是就劉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而發感嘆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內容上,“採藥童,乘鸞客”,開頭用六個字便最簡明地交待故事的便概;緊接著的“怨感劉郎下天台”是轉折,之後的“春風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見開”兩句則用反問的語氣表達肯定的態度,表明仙界不可再入且仙女不可再見,從而順理成章地埋怨“命薄的窮秀才,準叫你回去來”,用冷峻的語氣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處境的悲苦和無奈,神仙世界美好生活也只是傳說,虛無縹緲,人們在現實社會也就只能備受熬煎,作者心酸之情已躍然紙上。
藝術手法上,對比的手法是這首小令的主要特色。“採藥童,乘鸞客”寫神界的美好;“春風再到人何在”寫人世的變遷,兩相對比,相得益彰。最後三句暗中以劉晨與陶淵明作比較:陶淵明棄官歸家,怡然自樂,是去暗就明;而劉晨離天台,則是棄明就暗,至悲至切。這一暗比則使全曲大生神采。襯字的套用則使這首小令顯得活潑生動。“窮秀才”加上“命薄的”三字,似強調劉晨不能交好運,實乃作者自嘆命薄,寫來幽默詼諧;“誰叫你”三字襯在“回去來”之前,一個反問,使不滿之意溢外,有力地表達了作者胸中的激憤。
總體上,全曲語言簡潔含蓄又情意盎然,具有極強的概括力和感染力,通過對比手法寫出了作者對神仙世界美好生活的讚美,借古諷今,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