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評析,作品出處,
作品原文
天下合從。趙使魏加見楚春申君曰:“君有將乎?”曰:“有矣,仆欲將臨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時好射,臣願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異日者,更贏與魏王處京台之下,仰見飛鳥。更贏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贏曰:‘可。’有間,雁從東方來,更贏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贏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至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今臨武君嘗為秦孽,不可為拒秦之將也。”
作品譯文
天下各諸侯聯合起來抗秦。趙國派魏加去見楚相春申君黃歇說:“您已經安排好領兵的大將嗎?”春申君說:“是的,我想派臨武君為大將。”魏加說:“我年幼時喜歡射箭,因此我就用射箭做個譬喻好不好?”春申君說:“好的。”魏加說:“有一天,魏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抬頭看見飛鳥。這時更羸對魏王說:‘我只要虛撥一弓弦,就可以把鳥射死在你眼前。’魏王說:‘射技有如此高超嗎?’更羸說:‘可以的。’
過了一會兒,有一隻大雁從東方飛來,更羸虛射一箭就把這大雁射落在地上。魏王說:‘可是虛射怎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更羸說:‘因為這是一隻病雁。’魏王說:‘你怎么知道?’更羸說:‘這隻雁飛得很緩慢,叫得聲音又悲切;飛得緩慢是因為它舊傷疼痛;叫的悲切是因它離開了雁群,身負舊傷且心存驚懼,一聽見弓弦的聲音就嚇得拚命高飛,以致使它的舊傷口破裂而掉落下來。’現在的臨武君也曾被秦軍打敗,猶如驚弓之鳥,所以派他去擔任抗秦的將領是不妥當的。”
作品評析
比喻的特徵在於它的形象性與生動性上,比喻的說服力在於它表面上言說的事例中包含著與要處理的問題相同的內在邏輯和道理。就象驚弓之鳥與打了敗仗的臨武君在毫無鬥志、一觸即潰上是一致的一樣,比喻的兩事物的道理也是一致的。這也是客群能夠順著論辯者的思維路線自己就能得出結論的原因。
在論辯中運用比喻,就必須注重日常的觀察與積累,日常生活中一些最尋常的現象,很可能便是一個道理、一種精神和一個觀念的表現。我們要善於揭示其內在邏輯,並在論辯時賦予一個個生動可感的形象,從而在舌戰中能運用自如、加強說服力。
作品出處
《天下合縱使魏加》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