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雄鳥額、眼先、頰、
耳羽和頦黑色,其餘頭部、背、肩等上體藍灰或深灰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淺淡。兩翅覆羽與背同色,但初級
覆羽多為黑色。飛羽黑色,內外側均具灰色或灰白色羽緣。中央尾羽灰褐或灰黑色具淡色羽端,其餘尾羽黑色而具白色或灰白色端斑,且越往外側白色端斑越大。頦黑色,喉暗灰或灰黑色,胸、腹灰色,下腹至尾下覆羽灰白色至白色。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上下體灰色較雄鳥淺淡。額、眼先、耳羽和頰部羽色亦較淺淡,不呈黑色而多為灰黑色或暗灰色。頦、喉亦淺,多和胸同為灰色。另外腹部常有一些橫斑。
幼鳥和雌性成鳥相似,但胸、腹和尾下覆羽有橫斑,腰和尾上覆羽也有一些白色鱗狀斑。
飛羽多具白色狹緣,翼緣黑白相間。
大小量度:體重♂82~116g,♀85~119g;體長♂271~320mm,♀268~315mm;嘴峰♂23~28mm,♀23~26mm;翅♂161~187mm,♀158~184mm;尾♂124~154mm,♀118~152mm;
跗跖♂23~30mm,♀22~29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多活動在樹冠層。性大膽。鳴聲單調而響亮。
叫聲:嘹亮刺耳的笛音pee~eeo~pee~eeo,tweer或twee~eet。
遷徙:大鵑鵙是留鳥,不遷徙。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與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主要為金龜甲、天牛、
螽斯、
蟬、
竹節蟲、螳螂、蛾類等
鞘翅目、
鱗翅目、
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榕果、漿果,以及其他植物果實與種子。
繁殖方式
大鵑鵙的繁殖期為5~6月,少數在4月即已開始。每窩產卵通常2枚,偶爾3枚。卵的大小為32.0×22.5mm。其他有關繁殖情況尚不清楚。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01 | 大鵑鵙安德曼亞種 | 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andamana | Neumann,1915 |
02 | 大鵑鵙馬來亞種 | 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larutensis | Sharpe,1887 |
03 | | 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larvivora | Hartert.E,1910 |
04 | 大鵑鵙斯里蘭卡亞種 | 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layardi | Blyth,1866 |
05 | 大鵑鵙印度亞種 | 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macei | Lesson,1831 |
06 | 大鵑鵙喜馬拉雅亞種 | 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nipalensis | Hodgson,1836 |
07 | 大鵑鵙指名亞種 | 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novaehollandiae | Gmelin,1789 |
08 | 大鵑鵙東澳亞種 | 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melanops | Latham,1802 |
09 | 大鵑鵙松巴亞種 | 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lettiensis | Meyer,1885 |
10 | 大鵑鵙西澳亞種 | 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subpallida | Mathews,1912 |
11 | | 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siamensis | Baker,1918 |
12 | 大鵑鵙爪哇亞種 | 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javensis | Horsfield,1821 |
13 | | 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rexpineti | Swinhoe,1863 |
註:有關該種的亞種分化,當前意見尚不統一。此處採用Howard和Moore(1991)的劃分方法,將Coracina personata作為獨立種分出,仍將Coracina macei和Coracina javensis包括在該種之下,總計為13亞種。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在原產地屬常見物種(Flegg and Madge,1995)。大鵑鵙在中國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不豐富。特別是森林砍伐、環境染污和狩獵,種群數量更趨減少,一些原來有分布的地方,如今也很少見,應注意保護。
地理分布
原生種分布: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東帝汶。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海南島和台灣等地,偶見於香港。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