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燙皮

大余燙皮

大余燙皮是大余獨具風味的客家小吃,以優質大米、大蒜、天然果蔬、食鹽為原料,曬乾的燙皮可煎、炒、煮。

原鄉特產、客家味道。大余燙皮產品先後獲得“全國海峽客家烹飪大賽特金獎”“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等殊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余燙皮
  • 產地名稱: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 
  • 類型:客家小吃
燙皮簡介,歷史由來,產品特點,生產情況,產品榮譽,製作方法,

燙皮簡介

燙皮屬於客家小吃,具有口感香、酥、脆等特點,既可當零食,又可當主食。燙皮是大余獨具風味的客家特色美食,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必備的美食之一。
燙皮是大余獨具風味的客家小吃,以優質大米、大蒜、天然果蔬、食鹽為原料,曬乾的燙皮可煎、炒、煮,具有色澤鮮亮,口感香、酥、脆等特點。它不但是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送禮佳品,還是當地辦酒席時的必備食品。大余縣新城鎮良生燙皮還多次榮獲省、市客家美食節金獎。

歷史由來

相傳,唐末戰亂迫使大批中原漢人南遷避難,其中有湯姓一族輾轉來到大余山區開基謀生。他們在中原習慣了吃麵食,來到南方後多有水土不服。湯氏族人有一位精通醫術的長者研究發現,用本地山上生長的灌木黃端木(俗稱黃元柴)製成鹼性灰水,將灰水浸過的大米磨成米漿,然後將米漿倒入簸箕里攤薄搖勻,放入大鍋中蒸熟後劃塊揭出,狀若面片,鮮香味美,即食或曬乾後再水煮、沙炒、油炸,都很可口,能解食欲不振、水土不服。這種美食因形得名,被稱為燙皮,並很快在大余及周邊流行開來。歷史上,大余是海上絲綢之路連線中原地區的要衝,唐朝時就開鑿有驛道,美味燙皮也就隨之被帶到各地,很快名聞大江南北。

產品特點

大余燙皮是客家人創造性加工的大米製品,以優質大米、天然顏料、本地香料等為原料,經浸泡、磨漿、蒸熟、曬乾、烹飪等工序製作而成。
大余燙皮種類繁多、花樣迭出:以顏色分,有白水燙皮、灰水(鹼水)燙皮、蔬色燙皮等;以配料分,有豬肉燙皮、雞蛋燙皮、包菜燙皮等;以烹飪方法分,有現蒸燙皮、水煮燙皮、濕炒燙皮、沙炒燙皮、油炸燙皮等。
濕燙皮切成塊曬乾叫燙皮骨,切成絲曬乾叫燙皮絲。燙皮骨經沙炒、油炸迅速膨脹,看上去“有料”,在物質貧乏年代常被客家人用作“伴手禮”“回籃禮”。
大余燙皮已發展成為地方風味小吃、特色旅遊食品。

生產情況

燙皮以大米加水磨成漿,置於簸箕內,攤成薄漿,入鍋內蒸熟即可食,可隨意加佐料或置漿內一起蒸熟。
燙皮有多種吃法,若曬乾用沙炒叫炒燙皮;用油炸叫炸燙皮;切成絲狀叫燙皮絲;若現吃,則用篾片劃成若干小塊,輕輕從簸內撕脫,加上事先炒熟的佐料、肉餡,包成長方形,撒上些香油、醬油、辣椒醬等佐料,就是香味可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滾水燙皮,也稱濕燙皮。
大余燙皮
濕燙皮包菜早餐
大余縣城鄉均有燙皮攤、店,濕燙皮以新城鎮池江鎮為最。多佐以香料調製,價廉味鮮。

產品榮譽

全國海峽客家烹飪大賽特金獎
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
大余燙皮受邀參加“江西首屆中國米粉節”獲團體賽金獎1個、個人特金獎2個、個人金獎1個。

製作方法

大余南安燙皮製作的原材料為:大米、豬肉、蔬菜等。
製作工具為:簸箕、蒸鍋、石磨、磨漿機、曬答。
大余南安燙皮製作工藝流程是:大米浸泡、磨漿、蒸熟、鮮吃或曬乾。
大余南安燙皮的烹製方式有:
鮮吃品種:白水燙皮、豬肉燙皮、蔬菜燙皮、雞蛋燙皮等;
鮮燙皮絲可煮、炒、拌,是早餐的美味佳肴;
快餐燙皮,方便、開水沖泡即食。
曬乾的燙皮骨可砂炒、油炸、乾吃,均為飯後茶點的上好佳品;
曬乾的燙皮還可製成燙皮畫和燙皮花,是饋贈親友的禮品和裝點節慶、婚慶的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