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氣功安位靜功,是主練大小周天的手形與口訣相結合導引的靜功。它以五行八卦為基礎,練下丹田同時兼練上丹,氣行任督脈、手陰陽經脈,並沿膽、肝、脾、胃及膀胱經脈循環運轉,使五臟安位,對打通大小周天有很好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雁氣功安位靜功
- 類型:功夫
- 分類:靜功
- 基礎:五行八卦
- 效果:打通大小周天
- 基礎靜功:五行靜功
- 功效:主治肝、膽、胃、脾各臟腑的疾病
安位靜功,五行靜功,方法,自然沉氣法,默念養氣法,空靜養氣法,調氣散氣法,體外周天體外周天,口 訣,指指相扣,行功,
安位靜功
行功中,氣隨著手形變換和口訣默念而旋運,無須意導和吐納,自然採收天地氣,充養人體元氣,上丹田貫氣盈足,練完功之後有神清氣爽之感。此功可治許多病,主治肝、膽、胃、脾各臟腑的疾病,尤其對結石症有特效,包括膽結石、肝結石、腎結石、膀胱結石及婦女子宮細血管結石等。先治炎症,後碎化結石。此功可提高練功者的功力層次,所以,有病者治病,無病者健身和長功。
五行靜功
五行靜功是大雁氣功的基礎靜功。它既是五種行功方法,又是練功的五個層次:自然沉氣法、默念養氣法、空靜養氣法、調氣散氣法、體外周天法。這套靜功由淺入深,效應全面,行氣自然,主練三丹田、大小周天和陰陽五行,形成整體人體氣場,並與大自然溝通,採收天地陰陽精氣,並排散人體的病氣、濁氣,濡養和淨化全身。因為動功結構全面,功力很強,所以基本上取代了其它功派所採用的意導和吐納;同時也促進了靜功行功過程中氣機的自然激導和形成。五行靜功配合動功修煉,只要一旦松靜,內氣就生髮激導,自然而易練,既可較快地提高功力,又可取得理想的治病效果。此功主治心臟、胸部病症,降肝氣,提胸氣,升清降濁。此功效應十分全面,它與“前六十四式”動功一樣,必須堅持天天練,練的總次數越多,功效越顯著。功法五行靜功行功的姿勢,取平坐式,坐在凳上三寸,露出“會陰”(功力上升後,則不受此限),上身與大腿成90°或稍大,大腿與小腿成90°或大於90°,兩腳垂地,平行與肩同寬。頸項和脊柱端正,舌舔上齶,牙齒輕扣,嘴微閉,臉肌放鬆,自然呼吸。全身放鬆,收心入靜,雙手放在膝部“梁丘”穴上,中指端在迎面骨,大指和無名指按在左右膝眼,小指端按”陽陵泉”,拇指扣“血海”穴,手心空虛,然後運用下述五種方法,練“五行靜功”
方法
自然沉氣法
(反觀內照)按前述體姿,首先雙手捧氣從頭前上方往下方貫氣,氣沉在下丹田或湧泉穴,接著垂眼帘,眼慢慢往下看,先看鼻尖,再內看膻中最後內看到下丹田,將雙眼輕輕合上,雙手回落在前述膝部的位置,開始做功。行功中不意守,只輕鬆、微弱地以目光內照膻中和下丹田“氣穴”,儘量做到排除雜念,逐漸使意念消失,內照停止,進入自然的清淨空忘態。內氣自然激導,天地氣自然收入體內,體內外氣在體內自然循環,最後斂聚收入三丹田。(呼吸沉氣)練自然沉氣法,也可以不用目光內照,而在行動之初,以微弱意念配合輕柔的調息,即形體放鬆、收心入靜後,以鼻輕鬆吸一口氣,呼氣是微弱默默念一下“氣往下沉”,不管氣在體內怎樣走,必需沉到腳和地面;這樣,反覆做三次,第三次沉氣後,意念也沉到地面,隨便微弱默念一下“沒有意念”,而使意念消失,深度入靜。氣意下沉,激發了“地場”效應,在“脫意”之後,受激的“地氣”雙腳和體後側上升到頭,這時天氣也慢慢進入頭部穴位,沿體前側下行,天地和自身氣混元運化,沿全身自然旋轉,最後還丹,下丹、上丹以至中丹都有氣旋轉凝聚。這樣,整個行功實際起到“意不注,而無所不注”、“不守丹而丹自守”的奇效。內氣自然激導,經絡、周天、臟腑自然溝通,並與大自然溝通,天地精氣自然進入體內,全身機體得到營補調養,內氣不斷精純,氣質提高。
默念養氣法
這種方法主要幫助初學練靜功和在練靜功中不能很好入靜的練功者,放鬆入靜,進入練靜功的狀態。為此,在行功初時,採用默念法,默念口訣“功…成…”二字。這二字是道家崑崙派靜功的基本默念法,“功成”實際上可激導人體天頂、下丹的上下穴竅的氣機。初學者可不管這些竅位的具體位置,會自然出現內氣激導的感應。口訣,默念一定遍數(例如三遍或七遍)後,便靜坐“脫意”練空。口訣默念要“弱、細、勻、長”,潛音若有若無,切不可音重、意重也不要追求效果,令其自然產生。(功成、功成,百會通湧泉,氣入三丹田,功法循環周天轉,一定要入靜)
空靜養氣法
與前述不同的是,只是靜坐練空,脫身、脫意,內外兩忘,一切皆空(空即清靜而不借外緣之意),真氣自動“生髮 、起火”蓄養凝聚,正如呂祖所說“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使自身深度入靜,靜得越深,身、神高度有序,氣場就越強,整個“人體場”的能量不斷躍升,經久而不回退。功能層次越來越高。道家講“道法自然”,所以“脫意練空”是道家靜功之妙用。但這樣練,對初學者而言,進功之初,有個“存思”問題,然後使意念逐漸消失,進入“空忘態”。存思於玄竅,大雁功以印堂穴體為此竅,既不守內,也不守外。這樣,入功不久,全身氣場即被激發,不須用意念去助或照顧。存思是為脫意,隨著入靜深化,存思也自然消失,轉入高度清淨之境界。
調氣散氣法
在前三種方法的基礎上,小周天打通之後,能主動掌握氣的運行,方可採用這種方法。此法在五行靜功中被用於通經化滯。所謂調氣,即丹田和經絡氣充足之後,把內氣、周天氣調集到淤滯部位或病區,調氣時只須以微弱意念配合輕柔的呼吸及輕鬆地貫注到該部位。稍停留片刻,再做“散氣”,即以微弱意念配合輕柔的呼吸驅散淤滯,或排散病氣。化滯可意向淤滯部位周圍散化,而病氣則須從勞宮和足湧泉穴排出體外。此法,沒有一定功力的人,最好不要使用,尤其不要往臟腑調氣以免難以散消。
體外周天體外周天
也是在五行靜功行動的基礎上,待內氣充實圓足後,進行體內外的氣場循環,這是大雁氣功一種獨特的功法。也是氣功的一種妙用。此法須帶輕鬆的意念,進行內外導引。即:利用前三種方法入功,待內氣盈足後,用意念導引內氣從湧泉放出,從身體前外面上行到百會,從百會收入,使氣同時沿任督二脈下行至湧泉(到關元和尾椎後椎分行於兩腳前後側),湧泉排氣,百會收氣。用意念導引進行數次循環後,氣便可自動收放,自動循環,體內、體外形成統一的迴路和氣場。從湧泉放氣謂之“陰轉陽”,從百會收氣謂之“陽轉陰”,即把人體作為“陰”大自然作為“陽”,陰陽轉化,使氣的質能得以速效躍升。也可以反方向運導,即從百會放氣,從湧泉收氣,但主要用前一種正向的行氣,反向行氣只是為了通經使用。這種內外陰陽互換的功法,較之體內周天功為優,原因是內氣與外氣相互作用之後,氣場得以快速加強,隨同外放之氣也收進天地之氣。這種功可以練收氣和排氣,加強人體與大自然溝通的能力。此法練功有素之後,還可作對別人“帶功”使用。但練此功法須在功力增長,具有紮實功底後才能運用。
口 訣
安神靜坐陰陽平 氣循經絡周天通 練得內氣乾坤轉
三星高照五行中 道德得道正道行。
此功以坐式為主,有三種坐法:①平坐式,坐在椅子上,兩腳垂地,與肩同寬;②單盤坐式,坐在床上或地上,男子右腿自然伸展,左腳搭在右腿上,女子與此相反;③雙盤坐式,男子先盤右腿,右腳壓在左小腿內側,後盤左腿,左腿壓在右小腿外側。身形端坐,雙手以陽掌放在兩大腿上,掌心朝天,腰、背、頭要正直,百會朝天,身放鬆,神入靜,腦際空。行功開始,兩眼先向前平視,然後慢慢閉合,眼球仍保持不動和平視狀態。
指指相扣
男左女右,男子左手拇指掐中指下節(第三節),右手拇指與中指指端相扣,其餘手指伸開,呈蘭花形,女子則與此相反。雙手手形不變,從膝部慢慢抬起,兩手勞宮穴對本身胸部兩個氣戶穴。開始默念口訣二遍:“安神靜坐陰陽平,氣循經絡周天通”這時,氣行任、督脈,並沿手三陰,三陽經脈,正向和反向各循環三次。此為口訣激導氣行,非意念行氣所致,默念口訣時無須向經絡帶意念,後面所述,亦復如此。接著,繼續默念口訣二遍:“練得內氣乾坤轉”,這時,氣從“氣海”上行,經“膻中”到左太陽穴,氣從左太陽穴起,由左向右在上身體內“卯酉周天”方向旋轉三圈,一圈比一圈大,第三圈轉完,氣回到“百會”,經“膻中”復入“氣海”。氣在下丹田氣穴內旋繞一個“捌”字形(即8),再繼續經“膻中”升到右太陽穴,從右太陽穴,氣由右向左再在上身體內旋轉三圈,如同上述,然後又回到“百會”,經“膻中”重入“氣海”。上述循環完畢後,如同前述程式的和行氣要求,再分別默念口訣各二遍,氣行路線亦同前。口訣念畢,即轉入下面行功程式。
行功
此後,原體姿、手形不變,原地靜坐並作“轉腰”動作(左、中、右)三次,隨即男子右手下落照“氣海”右側,左手置於“膻中”前(女子相反),皆為立掌,掌心向里,此時接續默念口訣二遍“道德得道正道行”。隨後,將雙手(原手形)歸原收放在兩腿血海穴上,外勞宮緊貼“血海”,雙掌自動收氣放氣三次(自動產生,不用意控)。此後,將雙手在胸前相合(合十),搓掌九次,並“捋絲”(梳頭)、“淨面”(洗臉)各九次。然後,雙手左外右里在胸前重疊,並做“三星高照”動作,同時默念口訣二遍:“三星高照五行中,老君渡我升天庭”,雙手五指併攏,在上、下丹田之間,“左上右下”、“右上左下”、“左上右下”起落手掌三次,然後,雙手從額前導引氣機下行至下丹田後,雙手握成半爪形(拇指與食指貼近,但不貼合,其餘手指併攏),用後溪穴置於血海穴上,手心向里,這時“百會”和“湧泉”同時採收天地氣,雙手也同時採氣,持續片刻;再將雙手翻成陽掌,掌心朝天,外勞宮貼靠“血海”,兩手拇指按在食指二節的內右側,這樣,最後“歸元氣”,停置片刻後,兩手垂於體側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