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陳以東海戰

大陳以東海戰發生在1955年1月20日,又叫“擊沉國民黨海軍鄞(樘)江號”或“擊沉國民黨海軍寶應號”,為國民黨軍與解放軍的海上衝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陳以東海戰
  • 發生時間:1955年1月20日
  • 對象:擊沉國民黨海軍鄞
  • 地點:東海
背景,過程,評價,

背景

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解放了大陳的門戶一江山島,下一步目標直指大陳列島。一江山島戰役結束後,大陳島門戶洞開。
出於切斷大陳與台灣間海上運輸交通補給線的戰略考慮,華東海軍魚雷快艇第三十一大隊159”、160艇和剛從青島南下的魚雷快艇第四十一大隊裝有雷達的K━123型175、178艇,奉命在頭門山島與東磯列島之間的五嶼棚待機,伺機截擊往來國民黨海軍艦船。

過程

1955年1月20日3時15分,解放軍高島雷達站發現兩個艦影游出大陳島東口往台灣方向。一直待機的4艘魚雷快艇接到命令,在岸上雷達引導下高速出擊。4時30分,快艇編隊在大陳以東海面發現單縱隊向台灣方向緩慢航行的敵艦,前導艦為“永康”號掃雷艦(前美制 USS Elusive (AM━225)號),後續艦是“鄞(樘)江”號炮艦(前美制USS PGM━13號,與“靈江”號同級,原名“寶應”號,1954年4月1日方才統一以"江"字號命名,“寶應”號改鄞(樘)江”號)。
指揮艇159艇決定率160艇攻擊“鄞江”號,其他2艇協同。在此前的1月14日的上嶼海戰,1大隊101、102、105、106艇曾經攻擊過由2艘“永”字號(前美制"Admirable"級艦隊掃雷艦)、2艘炮艇組成的國民黨艦隊,結果在被敵人發現的前提下,攻擊角度、距離都不理想,發射的8顆魚雷無一命中。由此讓海軍對魚雷艇能否攻擊已經有防備的小型國民黨軍艦有了疑慮。
這時的情形又與14日戰鬥相似,接敵過程中,中隊指揮艇159艇率160艇攻擊“鄞(樘)江(寶應)”號,175、178艇協攻。相距3海里時,敵艦很快發現了我艇,倉促地採取了規避運動,並用炮火實施攔阻射擊,邊射擊邊向外海逃遁擺脫追擊。不過因為遭到4艘魚雷艇的協同攻擊,有些顧此失彼。快艇編隊始終窮追不捨,直追擊到大陳島東南外海,高島雷達站此時距離目標超過30餘海里雷達失去控制,快艇完全靠目視追蹤搜尋。
4時47分,距離3鏈時,159艇占領有利陣位,發射魚雷2發,當即命中一雷於“鄞江(樘江)”號駕駛台以下水線部位,該艦當即失去動力。此時,如果各艇能配合得當,用6發魚雷擊沉敵艦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其他3艇過於緊張,沒有占領最有利的發射陣位,就在20秒內把6發魚雷全部打完,結果無一命中。已經耗盡魚雷的快艇只得高速撤退,由於大家一窩蜂地擁上攻擊,戰場過於擁擠,159艇在撤出時,恰好從178艇發射魚雷的雷跡上通過,幸好由於吃水淺沒被擊中。

評價

這一仗與擊沉“太平”、“(靈江)洞庭”號戰鬥的區別在於,前兩次戰鬥都是在對方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發射魚雷,這次目標在被擊中之前已經發現攻擊企圖,並作出規避行動,加之艦型短小,增加了魚雷攻擊的難度。
另外,前兩次戰鬥都是魚雷快艇對單艦發起攻擊,這次面對著是雙艦編隊,對方互相支援的交叉火力網增加了魚雷快艇攻擊的冒險性。175、178艇為新式K-123型魚雷快艇,艇上裝配雷達,儘管這種雷達測距有限,受氣候和海情影響較大,但畢竟在武器裝備上前進了一步,魚雷快艇自身可以在夜間航行時搜尋目標,得到了一次實戰嘗試,並為以後海戰積累了經驗。兩艇主動配合159艇攻擊目標,逼迫敵方顧此失彼,防不勝防,給159艇占領有利陣位創造了條件。經驗證明,魚雷快艇攻擊有防備的目標最好有主攻和助攻相配合,數艇協同作戰效果更佳。從這個意義上說,魚雷快艇之間協同作戰獲得首次成功,作用和影響不亞於前兩次戰鬥。
這次戰鬥從雷達發現目標到魚雷重創目標後撤出,前後只用1小時30分,再次顯示了魚雷快艇作戰的特點:利用夜幕掩護,在岸上雷達引導下高速接敵,發射魚雷擊中目標後迅速撤回。這次戰鬥也再次暴露出快艇部隊的不成熟,作戰時倉促,缺乏戰術。但也有值得肯定的一方面,首先是4艇協同,為重創敵艦創造了條件;其次是攻擊距離適當,打“鄞江”號這樣的淺水小艦就是要越近越好,這是快艇部隊第二次用魚雷擊中並不適合魚雷攻擊的小軍艦,再次證明了海戰中近戰原則的重要性。
“鄞(樘)江(寶應)”號炮艦遭重創失去動力在外海漂浮無援,用無線電發出“SOS”求救信號。黎明前,援救船隻趕到,由“永康” 號(前美制USS Elusive (AM━225) 號艦)拖回大陳,後來又拖到台灣檢修,發現傷重無法修復,遂除役解體。解放軍魚雷艇隊無一傷亡。作為浙東海戰的最後一役,這一仗對和平解放大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給解放浙江沿海島嶼戰鬥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