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關邑自然村村隸屬於下關鎮大關邑村委會,屬於半山區。位於下關北區,距離大關邑村委會所在地0.5公里,距離下關鎮所在地2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關邑自然村
- 隸屬於:下關鎮大關邑村委會
- 海拔:1987米
- 年平均氣溫:15.7℃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文化教育,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海拔1987米,年平均氣溫15.7℃,年降水量695.3毫米。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其中有兩個組已經統征統轉),有農戶223戶,有鄉村人口2660人,其中農業人口656人,勞動力34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67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295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4601萬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村集體的代征安置國有土地適合招商引資進行項目開發建設推動集體經濟發展。擁有公益林地324.5畝,人均公益林地0.3892 畝。東臨洱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寬鬆的投資環境。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水、路、電、電視、電話五通 ,村莊道路與城市規劃道路聯網村內主幹道基本硬化,全村通自來水,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0戶,計算機室引
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83戶,擁有電視機農戶223戶,安裝有線電視農戶197戶。
村到鄉鎮道路為水泥硬化路面;進村道路為水泥硬化 路面;村內道路均為水泥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5公里。裝有太陽能農戶209 戶。
文化教育
本村小學生就讀到大關邑國小,中學生就讀到下關一中。距離中學1公里。
本村建有圖書室2個、業餘文娛宣傳隊5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村民經常自發性在業餘時間進行舞蹈排練,節假日進行演出。
農村經濟
本村201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4512萬元,其中:畜牧業收入474萬元,占總收入的0.8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990頭);漁業收入2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52015萬元,占總收入的95.42%;工資性收入851萬元,占總收7的3.7 %。農民人均純收入7339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0萬元。
特色產業
本村的主要產業為第二、三產業,主要在本市經營。 2011年全村銷售總收入5201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95.42%。本村目前以發展餐飲、旅遊、住宿服務業,以第二、三產業為主,計畫大力進行招商引資進行經濟項目和市場開發建設。
人口衛生
本村現有農戶 223戶,鄉村人口2660人,其中男性1276人,女性1384人。其中農業人口656人,勞動力344人。該村以白族為主,其中白族2392人,漢族267人,回族1人。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330人,占人口總數的50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660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47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鄉)鎮衛生院,衛生所建在村 中心,距離鎮衛生院1公里。建有水沖式公廁6 個,村內設定定點垃圾清運桶70隻,村內主幹道基本埋設生活廢水排放管道。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鄉)鎮衛生院,衛生所建在村 中心,距離鎮衛生院1公里。建有水沖式公廁6 個,村內設定定點垃圾清運桶70隻,村內主幹道基本埋設生活廢水排放管道。
文化教育
本村小學生就讀到大關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下關一 中。該村距離國小校0.7公里,距離中學1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95人,其中小學生183人,中學生112人。本村建有圖書室2個、業餘文娛宣傳隊5個。
村務公開
本村1998年底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69 份,截止2006年底,集體土地已經全部被國家徵用。不再進行籌資籌勞,公益性和社會事務性建設資金由集體統一投入統籌安排。2006年年末集體總收入476萬元(含上級補助收入),有固定資產879萬元,年末集體可利用收益420.9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村委會統一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黑板報和收支明細帳複印後向各家各戶發放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公開、政務公開、財務公開。
基層組織
本村設黨支部1個黨小組4個,黨員總數115 人,黨員中男黨員86 人,女黨員29 人。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25人。村團支部2006年被評為 下關鎮五四紅旗團支部。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征地遺留問題和拆遷遺留問題較多;解決失地農民生產、生活出路問題困難;各項建設項目資金緊缺,報批困難;社員宅基地規劃和報批困難;社員建房職能部門參與控制不能及時到位,規範建設存在一定難度。
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繼續加大第三產業的發展,通過引進資金、引進項目來帶動集體經濟的發展,爭取使失地農民失地不失志、失地不失利,做到集體增收、農民創收,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增加12%以上。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
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繼續加大第三產業的發展,通過引進資金、引進項目來帶動集體經濟的發展,爭取使失地農民失地不失志、失地不失利,做到集體增收、農民創收,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增加12%以上。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