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大鐘亭公園位於
鼓樓廣場東北,大鐘亭路1號,總面積5500平方米,
噴泉水面60平方米,綠地率65.45%。園以大鐘亭得名。系市屬文化
園林。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洪武京城圖志》標明鐘樓位於鼓樓西。
民國《首都志》載:“碑樓(鼓樓)旁為倒鐘廠,有明鐘二,鐘樓中故物也。”《南京小志》載:“大鐘亭,在鼓樓東側,俗稱倒鐘廠。”
《南都都察院志》載:“鐘樓原在坐子鋪,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樓上懸鳴鐘一口,洪武二十四年(1391)四月二十日,鑄造立鐘一口於樓前,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十四日,造臥鐘一口於府軍衛後崗。
到了
清康熙年間,鐘樓倒塌,鳴鐘、立鐘皆毀,惟獨臥鐘尚仔,半陷於土中,俗稱倒鐘廠(臥鐘鑄造日期與現存大鐘銘文有誤)。
光緒十五年(1889)由江寧
布政使許振?在此建亭懸掛,稱鐵柱亭(大鐘亭)。門首“元音再起”匾額已不存。由上所述,民國時期的大鐘亭俗稱倒鐘廠,並非原鐘樓所在地(坐子鋪)。
大鐘亭位於南京市中心鼓樓廣場東北角,明洪武15年(1382年),建了一座
鼓樓和一座
鐘樓,當時有兩隻鳴鐘。清鹹豐年時,被毀一隻。清末江寧藩台許振韋將尚存的一隻鐘移至現址,並撥款建了一座鐵梁鐵柱的六角亭來懸掛,即大鐘亭。鐘為紫銅澆鑄,鐘高4.27米,上刻有“洪武21年9月4日鑄”銘文。鐘高19.60米。
大鐘亭,亭中懸洪武一二十一年(1388年)鑄造的紫銅鳴鐘一隻。此鐘原懸於
金川門內的鐘樓。洪武二十五年,又鑄造臥鐘,清康熙年間此處遭毀,鐘墜道旁,半陷土中。清末移至此,並建此鐵梁鐵柱的六角亭,將明代臥鐘懸掛,即"大鐘亭"。大鐘質精形美,聲音洪亮,頂部凸鑄蓮花瓣紋一周,提樑上飾以雲紋和波浪式卷角,鐘上有“
洪武二十九年吉日鑄”銘文。
大鐘亭位於
南京市中心鼓樓廣場東北角,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新評《
金陵四十景》之首,即“古亭晨鐘”。 有著悠久的名勝古蹟,又地處市中心鬧市區,公園原現狀卻不盡如人意。公園共有1700平方米,其中建築有658平方米。出入口只有西部一個,北部與東部周圍建築破爛陳舊,低矮棚戶中住了近百戶人家。由於地段好和有特色,這裡已形成為中外遊客喜來樂往的一個旅遊定點,每年平均人流量為12萬人次,接待外賓1萬人次,節假日人流量可達4600人次/日,許多涉外活動與洽談活動都在這裡舉行。為了保護文物,美化城市景觀,擴大城市公共綠化,提高環境質量,與人防工程相結合,將大鐘亭公園進行擴建改造。
主要景觀
鐘亭大鐘
位於公園中心偏西。大鐘紫銅澆鑄,高3.65米,口徑2.3米,底邊厚0.17米,重23000公斤。鐘頂鑄陽紋蓮瓣一周,提梁飾以雲紋和波浪紋,鑄有“洪武二十一年(1388)九月吉日鑄”銘文。造型精美,聲音宏亮,數里可聞。原鐘樓懸二鐘,清康熙年問鐘樓倒塌,二鐘墜地一立一臥,立者鹹豐年間被毀。 大鐘亭重檐六角攢尖頂,灰筒瓦屋面,以六根鐵柱支撐,高14.5米,上架六角交叉鐵梁,大鐘懸於梁下。鐵柱鐘亭由“金陵機器局”(今晨光機械廠前身)製造。”柱上鑄有銘文。大鐘亭與鼓樓成犄角之勢,地處市中心,一鐘一鼓,晨鐘暮鼓,適得其所。鐘亭與大鐘列為新評“金陵四十景”之一,名“古亭晨鐘”。
三姑殿
位於公園北隅。鑄大鐘,以明代技術條件極不易,因而人們編造出一個動人的傳說悲劇,說
朱元璋限期鑄大鐘,違者誅殺,工匠久鑄不成,眼看限期將至,紛紛逃匿,被監吏追回者加罪懲處,並押至冶練爐前限當日鑄成,工匠個個愁眉不展,忽見一工匠3個女兒到來,並齊躍入爐中,爐口頓時噴射出萬丈烈焰,銅液很快凝固,終鑄成鐘。為此,後人有把此鐘稱神鐘者,並於此建三姑廟,以祀之,對聯日:“三妹孝義垂青史,千斛鏗鐘聲白門”。傳說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為三個姑娘生日,每屆此時亭後三姑殿內,香火熾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