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1世紀第一個十年,既有“9·11”的恐怖、海嘯與地震的驚魂、戰爭的殘酷;也有中國入世的欣喜、火星車登入的歡呼、國際社會對和平的執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變革大調整大發展
- 時間:2010年
- 類型:調整與變革
- 屬性:概念
“讀史使人明智”。讓我們在下一個十年來臨之際,一起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調整與變革
在2000年新華網評出的“國際十大新聞”中,普京和小布希分別當選為俄羅斯與美國總統的訊息尤其引人關注。
蘇聯的解體,讓曾經的“世界核恐怖平衡”演變成“一超多強”的格局。見證過輝煌與衰落的普京,意欲重振俄羅斯的大國雄風:對車臣非法武裝和恐怖活動毫不手軟,對北約的東擴同樣不假顏色。
2008年俄羅斯與喬治亞的武裝衝突,就被外界解讀為俄羅斯對冷戰後美歐通過北約東擴和“顏色革命”等手段壓縮俄戰略空間的一次集中回應。
小布希在8年任內發動了兩場以“反恐”為名、而他都最終無法結束的戰爭。2001年9月11日,轟然倒塌的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上空煙塵滾滾,而一個月後的阿富汗,兩年後的伊拉克上空,同樣戰雲密布。
最受傷害的,無疑是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普通民眾。“阿里、海珊和穆罕默德都死了,我的三個兒子都死了”,在伊戰中經歷過美軍轟炸的蘇瑪亞·阿比德抽噎著說,“我們都是窮人,只想平平安安地生活”。巴格達城內貧窮居民區中,幾乎每家每戶都可以說出一個關於美軍空襲的“恐怖”故事。
戰爭與衝突,恐怖與動盪,傷痛與悲愴,世界遠不太平。十年間,巴勒斯坦與以色列數次升級的武裝衝突,黎巴嫩與以色列2006年持續月余的邊境戰爭,全球各地頻發的恐怖攻擊,一次次挑戰著世界對和平的渴求。
塔利班和薩達姆政權的迅速倒台,並沒有讓美國擺脫戰爭的泥潭。此外,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久拖難決;2003年中東和平“路線圖”一出台便遭擱淺……面對這一系列難題,美國再已無法獨自主導其進程。
絕對強權的相對衰落,印證著世界多極化的不可逆轉。地區一體化的蓬勃發展,證明了“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2001年,見證了非統組織向非洲聯盟的過渡,一個由非洲人自主的、統管非洲多方面事務的區域性政治實體開始運作;
2004年,歐盟大家庭一口氣添了10個新成員,5年後,《里斯本條約》讓歐盟有了首位“總統”和“外長”;
2007年,東協十國領導人依次在《東協憲章》上籤字,這是東協成立40年來第一份對所有成員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檔案。
這是一個動盪的時代。加薩走廊的斷壁殘垣、曼谷街頭的高音喇叭、孟買酒店的子彈橫飛、索馬里海域活動猖獗的海盜快艇……
這又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三八線”的跨越、歐元的面世、克什米爾的停火、聯合國的改革、日本戰後首次真正意義上的“政權更迭”、“金磚四國”領導人葉卡捷琳堡的握手……
變革,是對舊秩序的衝擊;變革,帶來對新世界的希望。21世紀的頭十年,見證了國際格局的調整,見證了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和平的方向發展。
生存與發展
“儘管戴了兩個口罩,但現場瀰漫的屍體腐臭味還是能鑽入鼻孔,”在印度尼西亞的班達亞齊,剛從現場調查災情回來的中國國際救援隊聯絡官黃建發說。那一天,是2005年1月2日。
7天前,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的強烈地震引發了全球50年來最大的海嘯。擁有40萬人口的班達亞齊成為傷亡最慘重的城市。這場海嘯波及印度洋沿岸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造成20餘萬人死亡或失蹤。
在21世紀的頭十年,自然災害頻發: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發生芮氏7.9級地震;2003年,伊朗克爾曼省發生芮氏6.3級地震;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襲擊美國。同年,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芮氏7.6級地震;2008年,強熱帶風暴“納爾吉斯”襲擊緬甸……
天災的傷害有時難以避免,而人為的悲劇,更讓人唏噓。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爆炸,埃及“薩拉姆98”號客輪的失事,分別造成了118名官兵和1000多名遊客的死亡。
而每年,有更多的人因為貧困和飢餓失去生命。2000年9月,1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出席了在紐約舉行的千年首腦會議,確立了包括在2015年前將全球貧困人口減少一半在內的千年發展目標。10年後的今天,千年目標的實現仍面臨嚴峻挑戰。
擺脫貧困,實現發展,離不開經濟的增長。21世紀的頭十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世界經濟擺脫了衰退和“9·11”的影響,快速復甦與增長,油價的大起大落也屢屢入選“國際十大新聞”。直到2007年春天,美國次貸危機開始顯露,一年後終於演變成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
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員工拿著裝有私人物品的紙箱,黯然離開辦公大廈的一幕,讓全世界都真切感受到了危機的無情。
危機在改變美國人生活的同時,也改變著全球經濟治理的結構。
2009年9月,二十國集團匹茲堡峰會,正式確認由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共同組成的二十國集團成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台”。短短十年,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已經改變了世界經濟版圖。
探索與挑戰
人類,雖蝸居在小小的地球,但從未放棄對浩瀚星空的探索。哪怕是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地面時不幸解體的畫面震驚了世人。
一年後,美國的“勇氣”和“機遇”號火星車登入火星,再次吹響了人類探索宇宙的號角。2006年,天文學家們將冥王星歸入矮行星,太陽系行星數目減為8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更加深入。
在遠望蒼穹的同時,人類對自身的探索也從未停止。2000年,中、美、英、德、日、法6國科學家經過15年的研究,成功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確定了人類DNA的全部序列。
然而,人類對自身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流行病這一人類共同的敵人10年間數次肆虐全球。
2009年5月1日,墨西哥城一家餐館的老闆米哈雷斯·諾列加看著餐館裡廖廖無幾的客人和窗外冷清的街道,連聲嘆氣。諾列加知道,這樣的場景至少還要持續5天。但5天之後又會如何?“只有上帝知道”。
為了應對一場突如其來的流感,這個擁有2000萬人口的城市不得不宣布從5月1日起暫停5天的公共事務和經濟活動。
“甲型H1N1流感”,簡稱“甲流”。自2005年禽流感爆發以來,這是第二次全球性的流感疫情。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截至今年12月13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0582人死亡。
給人類敲響警鐘的,不僅僅是包括“非典”和“甲流”在內的重大突發性衛生事件。造成冰川悄然融化的全球氣候變暖,凸顯著人類活動同時具備的破壞力。
2007年,“巴厘路線圖”艱難出台。兩年後的哥本哈根,12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會聚一堂。《哥本哈根協定》雖然不具備法律約束力,但為進一步開展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提供了一個立足現實的起點。
中國與世界
“美好的夜晚,美麗的多哈。在這裡,我們度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我很榮幸作為中國政府的代表,簽署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這標誌著經過15年漫長的歷程,中國即將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
2001年11月11日,中國時任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在多哈的記者招待會上感慨萬千。的確,中國走過了15年漫長的復關入世談判,跨越了兩個世紀。15年間,中國談判代表團團長換了4任;15年間,一批黑髮人談成了白髮人。
入世,讓一個更加開放和自信的中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8年間,中國貨物貿易進口總額增長了3.65倍,超過了1.1萬億美元。如今,中國的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與此同時,世界經濟也更加需要中國。中國已成為全球貿易增長和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升至2007年的19.2%,中國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已位居世界第一。
就在中國入世前的一個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成員領導人在上海身著唐裝的合影,讓中國元素成為全球時尚。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華麗上演。開幕式上,巨大的捲軸徐徐打開,打開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恢宏的文化,讓世界難忘。
21世紀的頭十年,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與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繫在一起。
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擴大蔓延,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之際,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連續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會議,就提振全球信心,共同應對危機提出了多項重要主張,中國對推動世界經濟成長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的強大與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有利於世界的發展。
2003年,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在北京啟動;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成功舉行了北京峰會,建立了中非新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009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上與各方密切接觸,溝通協調,既堅持原則,又顯示靈活,為會議最終取得積極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
這是對中國與世界關係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