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成礦作用與大型礦集區預測

《大規模成礦作用與大型礦集區預測》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擔任主要完成單位,毛景文、胡瑞忠、陳毓川、高山、范蔚茗、王學求、王登紅、吳淦國、華仁民、劉家軍、朱炳泉、向運川、王義天、畢獻武、王立華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規模成礦作用與大型礦集區預測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
  • 主要完成人:毛景文,胡瑞忠,陳毓川,高山,范蔚茗,王學求,王登紅,吳淦國,華仁民,劉家軍,朱炳泉,向運川,王義天,畢獻武,王立華
  • 等級:一等
基本信息,項目摘要,

基本信息

獲獎序號
20070004
項目名稱
大規模成礦作用與大型礦集區預測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主要完成人
毛景文、胡瑞忠、陳毓川、高山、范蔚茗、王學求、王登紅、吳淦國、華仁民、劉家軍、朱炳泉、向運川、王義天、畢獻武、王立華
獲獎證書編號
KJ2007-1-4
獎種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等級
一等

項目摘要

本項目為國家973計畫項目,是我國不同部門、不同專業的地質工作者首次全面合作,面對我國礦產資源短缺的形勢,立足中國大陸演化的特點,針對我國東部成礦域以及西南三江和天山成礦帶,選擇大規模成礦的典型地區(小秦嶺和膠東,長江中下游、永梅會、湘南和贛東北,揚子地塊西緣,三江地區中南段和東天山等)作為重點研究區,以Cu、Au、Ag、PGE、U、Pb-Zn等礦種的大型-超大型礦床和大型礦集區為重點研究對象,從礦產資源形成過程、形成背景入手,探討成礦元素在有限地質單元大規模聚集的特殊環境和機制、識別淺表和深部礦化信息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最終圈定進一步找礦的靶區和方向。??? 本項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一、深化了基礎地質研究程度,為成礦理論的創新奠定了基礎。大量精測了岩石和礦石同位素年齡,構築地質歷史演化的時鐘;揭示華北中生代岩石圈拆沉、地幔交代作用的時序和機制;確認峨眉山地幔柱並查明其形成演化的動力學過程;詳細解剖了一種罕見的大規模成礦系統—低溫流體成礦系統和一種新的成礦系統—地幔流體成礦系統;厘定中國東部中生代埃達克質岩石的及其地球動力學和成礦意義;發展了深穿透地球化學多營力遷移新理論。二、初步建立中國中新生代大規模成礦的理論體系。確定了中國東部陸內多階段大規模伸展與大規模成礦;提出造山帶動力學環境具有多樣性,大規模成礦作用與局部伸展相耦合;提出地幔柱區礦床成礦系統:岩石圈減薄-岩漿噴溢-次火山成礦。三、提出四項找礦新思路和新技術方法。戰略性深穿透地球化學找礦技術方法;地球化學急變帶預測大型礦集區方法;熱液型鉑族金屬礦床新模型與找礦新思維;深部隱伏礦的定位技術。四、圈定出不同級次的找礦靶區,提出找礦新方向。在滇黔相鄰區確定大型銅礦集區靶區;三江中段大型鉛鋅銀找礦靶區;運用找礦新模型實現鉑鈀找礦的新突破;深穿透地球化學找礦技術在覆蓋區找礦效果明顯;深部隱伏礦定位技術在實驗區顯示良好功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