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龜(大西洋龜)

紅海龜(海龜科紅海龜屬動物)

大西洋龜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海龜(學名:Caretta caretta):是海龜科、紅海龜屬的一種海洋動物。體長100-200厘米,體重約為100千克。頭較大,寬約15厘米;上、下頜均具極強的鉤狀喙。頭部背面具有對稱的鱗片,成體背部無棱。背部表面覆以角棋逢對手或稱角質盾片,呈平鋪狀排列,背甲呈心形,背甲後緣略呈鋸齒狀,腹甲較平坦,每側甲橋處有下緣角板3塊。腹角板、股角板、肛角板依次漸狹。四肢扁平呈鰭足狀;前肢大,後肢較小,內側各有2爪,比綠海龜多1個爪,適於游泳;長成後或具1爪。尾巴較短。背部棕紅色或褐紅色,有不規則的土黃色或褐色斑紋,腹部檸檬黃色或黃色。

主要捕食底棲或漂浮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特別是頭足類動物、水母和其它無脊推動物,偶爾吃魚卵,也吃海藻等植物性食物。喜歡在珊瑚礁大陸架或是長滿褐藻的淺灘中覓食。分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內溫水海域,中國南海、東海海域也有分布。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命名,演化,分類,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群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致危因素,保護措施,世界紀錄,

動物學史

命名

卡爾·馮·林奈在1758年給了紅海龜第一個根據二名法規則的名字“Testudo caretta”。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超過35種其它名字陸續被提出,而“Caretta caretta”這個名稱組合由萊昂哈德·施泰內格(Leonhard Stejneger)於1902年首次提出。英文俗名"loggerhead"是描述紅海龜的巨大的頭顱。紅海龜屬於海龜科,該科包含了除革龜以外的現存品種。對於紅海龜是不是一種亞種在學界仍有爭議,但多數人認為它是單一的多型種。分子遺傳學證實了紅海龜與肯氏龜玳瑁以及綠海龜有雜交的情況。自然雜交的程度尚未被確定;但是第二世代的混血龜已經被報導了,表示一些混血海龜是具繁殖力的。
紅海龜
紅海龜

演化

儘管缺乏證據,現代海龜可能是由白堊紀時期的共同祖先演化而來。像除了革龜以外的海龜一樣,紅海龜是古老的海龜科的一員,大約出現在4000萬年前。在現存的6個海龜科的物種中,紅海龜跟肯氏龜、麗龜和玳瑁的關係比跟平背龜和綠海龜接近。
大約300萬年前,在上新世時期,中美洲上升浮出海面,阻隔了大西洋與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之間的海流。隨著地球進入冰川循環,海流因為氣候變化有了新的流向。冷水上升至好望角周圍,並降低了合恩角的海水溫度,對遷徙的海龜形成了冷水阻礙。結果便是將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紅海龜完全隔離。在最近的冰河時代,北美洲的海灘對龜卵來說太過於寒冷。隨著地球逐漸回暖,紅海龜開始會向北移動,並聚集在北邊的海灘。就是因為這樣,在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和北佛羅里達產卵的海龜和南佛羅里達的群種表現出相同的遺傳特性。
不同的紅海龜族群有著獨特的特徵和遺傳變異。例如地中海的紅海龜體型平均比大西洋的紅海龜要小。聚集在北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紅海龜都是南非的馬普特蘭紅海龜的後裔。南非紅海龜的基因現今仍然保存在這些物種中。

分類

紅海龜是全球單一物種,2010年界定有10個生物學上描述的區域管理單位,稱為亞種群。通過整合來自築巢地點、線粒體和DNA研究、運動和棲息地的信息來描述生物學和地理上明確的種群部分被所有生命階段使用。區域管理單位在功能上等同於IUCN亞種群,因此為紅色名錄評估提供了適當的物種數量單位。這10個紅海龜的亞種群:西北大西洋、東北大西洋、西南大西洋、地中海、東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東南印度洋、西南印度洋、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海洋。多個遺傳種群已根據世界各地地理上不同的築巢區域進行定義,並包含在RMU劃定範圍內。

形態特徵

紅海龜體形較大,平均體重135千克。體長100-200厘米,背甲長740-870毫米,寬530-700毫米,殼高272-330毫米。呈心形,末端尖狹而隆起。頭較大,寬127-180毫米,頭背鱗片對稱排列,前額鱗兩對,其間常有1枚小鱗。頂鱗大,單枚,後緣中線常有縱裂紋。額頂鱗4-7枚;眶後鱗3-4枚,兩顎相向鉤曲,上顎稍長於下顎。下顎邊緣無齒狀突。下顎腹側各有3-4枚頦片。
體表盾片鑲嵌排列。頸盾寬短,單枚。個別標本分裂為二。椎盾5-6枚,肋盾一般5對,偶有一側為4或6枚者。除間或有一側肋盾為4枚而不與頸盾相接外,正常情況下第一對肋盾與頸盾相接。緣盾12對,僅1號標本為13對。最後一對緣盾間常有凹缺,與相鄰緣盾一起略呈鋸齒狀。甲橋具3對下緣盾,其後緣無孔。四肢槳狀,前肢前緣長430-850毫米,後肢前緣長270-350毫米,均具1-2爪。前肢前緣有一列起棱的大鱗,余皆不規則。
頭背棕紅色,頭側淡棕色,頭腹及顎黃色。頸背色深。眼大,虹膜及眼周棕黑色。背甲棕紅色,有不規則的土黃色或黑色斑紋。腹甲色淺,呈檸檬黃色,無斑紋。四肢背面亦為棕紅色。

棲息環境

紅海龜主要棲息於溫水海域,特別是大陸架一帶,經常出沒於珊瑚礁中,也進入海灣、河口、鹹水湖等地。該物種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海和淺水海域。它們很少上岸,除了雌龜短暫的築巢和產卵。剛孵化的紅海龜居住在漂浮的馬尾藻團。成龜和幼龜住在大陸棚以及淺海岸河口。在大西洋西北邊,年齡是影響棲息地偏好的一個因素。與不是繁殖期的成龜相比,幼龜更常見於淺海口,較少住在入海口。在非繁殖期,紅海龜喜歡錶面溫度為13.3-28.0°C的水域。溫度27-28°C最適合雌龜。

生活習性

以魚、蝦、蟹、軟體動物及藻類為食。從捕獲紅海龜排出的糞便,可見絕大部分為香螺的碎殼、厴,伊豆布目蛤殼及沒有消化的寄居蟹的肢體殘骸和魚類的鰓蓋骨、椎骨等。
青島海產博物館曾飼養過兩隻紅海龜,投以青鱗魚,斑鰶、小黃魚、帶魚、鮐魚、星鰈、蛤仔、短蛸、長腕蛸、金烏賊,無針烏賊、對蝦、日本鱘、弧邊招潮蟹、天津漂蟹、寬身大眼蟹等,也喜食淡水的鯽魚及中華絨毛蟹,可見紅海龜對食物的選擇性不大。飼養中未發現食刺松藻、石蓴、孔石蓴、海帶、裙帶菜等海藻。
捕獲的紅海龜背上常附生有紅色及黑橄欖色的藻類、藤壺及茗荷兒。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安圭拉、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巴貝多、貝里斯、百慕達、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博內爾島)、巴西、維德角、開曼群島、智利、中國、哥倫比亞、葛摩、哥斯大黎加、克羅地亞、古巴、庫拉索、賽普勒斯、吉布地、多明尼加、厄瓜多、埃及、厄利垂亞、斐濟、法國、法屬蓋亞那、法屬玻里尼西亞、希臘、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尼、伊朗、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肯亞、韓國、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他、模里西斯、墨西哥、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紐埃、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聖巴泰勒米、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塞內加爾、獅子山、斯洛維尼亞、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斯里蘭卡、蘇利南、敘利亞、坦尚尼亞、托克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阿聯、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越南、維京群島和葉門。
中國分布於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也見於上海長江口外海域,甚至黃浦江內。
紅海龜(大西洋龜)
紅海龜分布圖

繁殖方式

雌紅海龜第一次繁殖介於17-33歲之間,它們的交配期長達六周。它們向伴侶求愛,雄龜的求偶形式包括咬、用鼻尖磨蹭、頭和腳的晃動。研究顯示,雌龜的泄殖腔會分泌信息素表示具有繁殖能力。在交配前,雄龜會接近雌龜並試著爬上雌龜的背,而雌龜會抗拒。接下來雄龜和雌龜會繞著彼此轉圈。如果雄龜有其它競爭對手,雌龜會讓雄龜相互競爭。勝利者會攀附上雌龜的背;在這過程中,雄龜彎曲的爪子通常會傷害到雌龜肩膀部位的甲殼。其它競爭的雄龜會啃咬正在試圖交配的雄龜,對它的蹼和尾巴造成傷害,甚至深可見骨。這種傷害會導致雄龜無法攀附上雌龜的背,而且可能需要數個禮拜才能恢復。雌龜在一個繁殖季中平均可產下3.9窩的卵,接下來的兩三年內不會繼續產卵。與其它海龜不同,紅海龜的求偶和交配通常不會在靠近要築巢的海灘進行,而是會在沿著獵場和繁殖地之間遷徙路線上。研究指出,紅海龜的排卵是受到交配刺激誘導的。透過交配行為,雌龜會排卵並由雄龜受精。這是非常獨特的,因為交配誘導排卵在哺乳類以外的動物上很罕見。在北半球,紅海龜的繁殖期會在三月下旬到六月上旬。築巢期非常的短暫,北半球是在5月和8月之間,南半球則是10月到隔年3月間。
紅海龜可以存在多重親屬關係。由於精子會被儲存起來,所以同一窩海龜會有多個父親。雌龜會將精子貯存在輸卵管中直到排卵。同一窩海龜可以有多達五個父親,每個父親在同一窩卵中會貢獻一部分精子。一窩中能來自幾個不同雄龜的受精卵與雌龜的體型大小有正相關。有兩種假說解釋相關性。一個假說是,雄龜偏好體型大的雌龜,因為感覺起來具有更高的繁殖能力。另一個假說則是體型大的雌龜能更快的游到交配場所,使得它們有更長的交配時間。
所有種類的海龜都有類似的基本築巢行為。雌龜在繁殖季節時,每隔12-17天會回到沙灘上產卵。它們離開水,爬上沙灘,扒開表層的沙子形成一個身體形狀般的坑。用它們的後肢挖掘一個可以產下龜卵巢穴。接著雌龜把巢穴和身體坑用沙子覆蓋後,返回海里。這過程大約一到兩小時。紅海龜築巢會選擇在開闊的沙子區域或是在沙丘頂端,最好是在長著草的沙丘附近,可以用來掩飾巢穴。築巢的場所必須小心仔細的選擇,因為這關係到是否安全、危急情況出現的頻率以及對巢穴有害的天敵的特性。紅海龜平均一窩可產下70枚卵。
生活在太平洋的紅海龜主要在日本南部沿海繁殖。主要產卵場為日本的沖繩、鹿兒島、熊本、德島、愛知、神奈川、千葉縣等沿海沙灘。產卵期5-7月。雌雄海龜在產卵場沿海岩礁間交配。雌龜夜間上岸在沙灘挖穴產卵。穴深數十厘米。每次產卵130-150枚,卵白色,球形。直徑4厘米。產後用沙掩埋好卵再離去。雌龜在岩礁間休息2-3周,再一次產卵。產卵後用沙覆蓋,在自然條件下經60天孵出仔龜。主要產卵場所為日本國熊本、鹿兒島以及沖繩島等沿海沙灘。

亞群分化

紅海龜(10亞種群)

中文名稱
學名
1
紅海龜地中海亞種群
Caretta caretta Mediterranean subpopulation
2
紅海龜東北大西洋亞種群
Caretta caretta North East Atlantic subpopulation
3
紅海龜東北印度洋亞種群
Caretta caretta North East Indian Ocean subpopulation
4
紅海龜北太平洋亞種群
Caretta caretta North Pacific subpopulation
5
紅海龜西北大西洋亞種群
Caretta caretta North West Atlantic subpopulation
6
紅海龜西北印度洋亞種群
Caretta caretta North West Indian Ocean subpopulation
7
紅海龜東南印度洋亞種群
Caretta caretta South East Indian Ocean subpopulation
8
紅海龜南太平洋亞種群
Caretta caretta South Pacific subpopulation
9
紅海龜西南大西洋亞種群
Caretta caretta South West Atlantic subpopulation
10
紅海龜西南印度洋亞種群
Caretta caretta South West Indian Ocean subpopulation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ver3.1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種群現狀

紅海龜是全球單一物種,包括10個生物學上描述的區域管理單位。稱為亞種群。總的物種數量規模未知。海龜種群數量最常見的代表是每年的巢穴數量。這10個亞種群每年總共鋪設約200,000個巢穴。考慮到每隻雌性3到5.5個巢穴的範圍,上述值相當於每年大約36,000-67,000隻築巢的雌性。

致危因素

掠奪性的亂捕濫殺,濫挖龜卵,是西沙群島海龜資源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據報導:“每年4-7月份大批漁民成群結隊來西沙,尤以瓊海縣漁民為甚。它們不僅在海上撒網捕龜,而且上島捉龜挖蛋。在每個島嶼附近的海面上都能看到捉海龜的漁船游弋。據介紹,過去海南島也曾有過較多海龜,正是由於人們捕龜挖蛋,導致海南島早在20年前就看不到海龜蹤影了。台灣省東海岸沙灘風景優美,可惜在人為捕殺破壞後,已幾乎無海龜在此產卵。

保護措施

  1. 加強宣傳教育,認識保護生物資源的重要性:運用各種媒介,在駐島機關、部隊及民眾中掀起保護西沙群島生物資源重要性的宣傳,特別要大力宣傳嚴禁捕殺保護動物,宣傳島上與海洋里的資源歸國家所有,宣傳不能以破壞生態平衡來爭牟取私利。
  2. 加強西沙群島資源管理: ①駐島有關部門聯合制訂生物資源管理條例,任何人都必須嚴格執行;②取消海島承包的錯誤做法;③限制去西沙群島的船隻,凡進入西沙群島的船隻及人員必須執行上述條例,對進出船隻嚴格進行檢查是否有違反條例情況。
  3. 加強漁政管理: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知法犯法要嚴懲。
  4. 建立海龜自然保護區:在永樂群島中建島和甘泉島,宣德群島東島西沙洲建立4個海龜自然保護區,形成四角形的保護包圍圈。

世界紀錄

潛水時間最長的海洋脊椎動物:2003年2月,一隻成年雌性紅海龜在突尼西亞海岸附近的地中海中潛水10小時14分。這一數據是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安妮特·布羅德里克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英國)記錄的。(金氏世界紀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