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鱖,Siniperca kneri Garman,屬鱸形目鮨科鱖屬。眼較大,頭長為眼徑之4.7一5.1倍。上頜骨後端僅伸達眼後緣之前的下方。下頜前方犬牙不明顯幽門盲囊較少,常在100以下。側線有孔鱗85-98.頰部不被鱗。亦為肉食隆兇猛魚類。食物以魚為主,次為蝦類,生長較鱖魚慢,更喜棲息幹流水環境中。體重1.5kg親魚,懷卵量可達10萬餘粒。分布於長江流域或淮河中、下游各地。休較大,肉質美,為重要經濟魚類。
背鰭XI-XIII-2--16(多數XII-13--14);胸鰭i-ii-13--16(多數i-13--l4);腹鰭i-5;臀鰭Ⅱ-8--10(多數II-9)。側線有孔鱗83--122。鰓耙數4-7(多數6)。鰾一室。幽門垂54--118(多數70-98)。標準長為體高的2.3-3.l倍,為頭長的2.3-2.8倍,為頭高的2.7-3.6倍,為吻長的6.O-9.1倍,為眼後頭長的4.8-6.3倍,為尾柄長的8.3-12.l倍,為尾柄高的8.0-9.7倍,為背鰭基長的1.8-2.2倍,為臀基長的5.7-7.8倍。頭長為吻長的2.4-3.4倍,為眼後頭長的1.6-2.4倍,為眼徑的4.3-6.2倍,為眼間距的5.O-8.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0.6-1.0倍。體較長,側扁。頭、背部輪廓線隆起,胸、腹部輪廓線路呈弧形。口大,端位,略傾斜。下頜突出於上頜之前,口閉合時下頜前端的齒不外露;上頜骨後端寬闊,末端伸至眼中部或稍後下方,其中大個體的下頜末端常伸至眼後緣的下方。兩頜、犁骨和齶骨具細齒,呈絨毛狀齒帶。上頜前端兩側犬齒髮達、叢生,兩側細齒排列成行;下頜前端兩側犬齒較細弱,兩側中後部犬齒髮達。犁骨齒團近圓形,齒較發達。齶骨齒帶呈長條形,齒較細弱,排列略呈“八”字形。鰓蓋發達。前鰓骨後緣鋸齒髮達,隅部和下緣具強大刺棘。間鰓蓋骨和下鰓蓋骨下緣無鋸齒。鰓蓋後上角有2扁刺棘。眼大,側上位。每側鼻孔2個,前鼻孔呈短管狀,後鼻孔橢圓形,距前鼻孔近。鰓孔大,鰓蓋膜發達,鰓耙硬,較粗,末端鈍,其上有細刺(大個體);第二、三枚鰓耙最長,其長度約與鰓絲等長。背鰭2個,相連,前部約2/3為鰭棘,後部約1/3為鰭條組成,外緣圓形。背鰭基部後端約與臀鰭基部後端相對。胸鰭較寬呈扇形,向後上方斜伸。腹鰭較窄,末端後伸不達肛門。臀鰭外緣圓形,末端接近或達尾鰭基。尾鰭後緣近截形。身體被圓鱗。鰓蓋上有小鱗。體上部鱗大,下部鱗小。體側棕黃色、灰黃或灰白,腹部灰白色。頭部兩側各有l條貫穿眼的褐色斜帶。頭背部至背鰭前有一褐色帶紋。背鰭基部有4個黑褐色鞍狀斑紋。體側滿布有不規則的棕褐 色斑點和條紋。背、尾鰭上有數列棕褐色斑點。
大眼鱖成熟卵圓球形,微油黃色,無粘性。在水溫13.9- 19.8℃條件下,受精卵歷時183 h 18 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魚全長4.6-5.2 mm,肌節數32-35對。同時,對大眼鱖、鱖魚、斑鱖的胚胎髮育進行了比較,在相同溫度條件下,大眼鱖胚胎器官分化比斑鱖早,孵化時間比斑鱖短,且受精卵卵徑小於斑鱖。斑鱖初孵仔魚全長5.1-6.0 mm,肌節數42對。鱖初孵仔魚全長3.6-3.9 mm,肌節數28對。嘉陵江大眼鱖視泡出現在胚孔封閉前,而鱖和斑鱖視泡出現在胚孔封閉後。油球的數量沒有種的特異性,而與外力擠壓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