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菌核病是由核盤菌引起的、發生在大白菜的病害。大白菜菌核病主要危害植株的莖基部,也可危害葉片、葉球、葉柄、莖及種莢,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
大白菜菌核病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發病率為10-30%,高者達80%以上。受大白菜菌核病侵害的大白菜一般減產10%以上,嚴重的達30-50%,甚至絕產,嚴重影響大白菜的產量和品質。
大白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清潔田園、加強田間栽培管理、種子處理和高壟或高畦栽培。在發病初期還可以噴藥防治,防治間隔期7-10天,連續噴霧2-3次;此外,還可以在發現病情後在病部塗藥防治,此法雖費工,但省藥成本,防治效果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白菜菌核病
- 別名:白菜菌核病
- 病原:核盤菌
- 為害作物:大白菜
- 為害部位:葉片、葉球、葉柄、莖、種莢
病原特徵
為害症狀
- 苗期染病:在莖基部出現水漬狀的病斑,而後腐爛或猝倒。
- 莖染病:主要發生在莖基部或分枝的叉口處,以留種株症狀尤為明顯,產生水浸狀不規則形病斑,擴大後環繞莖一周,淡褐色,邊緣不明顯,使植株枯死。終花期濕度高時,莖病部長出一層白色棉絮狀菌絲體,莖病部組織腐爛而中空,剝開可見白色菌絲體和黑色菌核。菌核鼠糞狀,圓形或不規則形,早期白色,以後外部變為黑色,內部白色。
- 種莢染病:莢表產生一層白色棉絮狀菌絲體,莢內產生白色菌絲體和黑色菌核,使留種株結莢降低,種莢籽粒不飽滿,從而影響種子的產量和品質。
- 葉片、葉球或葉柄染病:發病初始產生水浸狀,擴大後病斑呈不規則形,淡褐色,邊緣不明顯,呈濕腐狀。田間濕度高時,病部產生層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及黑色鼠糞狀菌核。
侵染循環
流行規律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 加強田間栽培管理:高畦種植,合理密植,有利於通風透光,同時開好排水溝,降低田間濕度,增強植株生長勢,合理使用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
- 高壟或高畦栽培:傳統的平畦栽培,不利於通風透光,為菌核病提供了適宜的發生條件。因此,應改平畦栽培為小高壟或高畦栽培。
- 留種:從無病留種株上採收種子,選用無病種子。
化學防治
- 種子處理:播種前用10%食鹽水或10%硫酸銨溶液漂洗種子,漂去混雜在種子中的菌核及其他雜質,然後用清水洗淨,晾乾後播種。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3-0.4%。
- 噴藥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防治間隔期7-10天,連續噴霧2-3次。綠色防治用藥:可選400克/升嘧霉胺懸浮劑(施佳樂)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120克);50%啶醯菌胺水分散粒劑(凱澤)1000-1200倍液(每畝用量80-100克);25%嘧霉胺乳油(博榮)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50-75克);6%春雷黴素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每畝用量240-300克)等噴霧。常規防治用藥: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農利靈)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克);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速克靈)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克);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克)。
分級標準
- 葉片和葉柄的病情分級標準
- 抗病性分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