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河。是縣境內北江最大的一條分流,在江口圩對面的潖江南岸起,向南流經湖洞、源潭圩、新馬、經洲心的沙湖、聯崗、佛祖和龍塘的白沙、石角的小河等地,在大燕口匯入北江,長45公里,流域面積580平方公里,兩岸有耕地面積約21萬畝,河床平均比降0.14‰。此河在源潭段又名源潭水,在龍塘段又稱龍塘河,河床中間高,兩頭低,以源潭緊水坑附近最高。枯水期緊水坑口以上河水向北流入潖江,源潭以下河水向南至大燕口匯入北江,只在洪水季節,北江河水才經潖江流入此問道,分流後再在大燕口回歸北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燕河
- 外文名:Large swallow River
- 河流匯入:北江
- 河長:45公里
- 流域面積:580平方公里
概況,支流介紹,
概況
大燕河。是縣境內北江最大的一條分流,在江口圩對面的潖江南岸起,向南流經湖洞、源潭圩、新馬、經洲心的沙湖、聯崗、佛祖和龍塘的白沙、石角的小河等地,在大燕口匯入北江,長45公里,流域面積580平方公里,兩岸有耕地面積約21萬畝,河床平均比降0.14‰。此河在源潭段又名源潭水,在龍塘段又稱龍塘河,河床中間高,兩頭低,以源潭緊水坑附近最高。枯水期緊水坑口以上河水向北流入潖江,源潭以下河水向南至大燕口匯入北江,只在洪水季節,北江河水才經潖江流入此問道,分流後再在大燕口回歸北江。
支流介紹
注入大燕河的支流有松塘水、青龍水等共11條。其中較主要的支流:
(一)青欖海。由洲心的大東村起,向南流經瀝尾,六步灣至三丫海流入大燕河,兩岸耕地約3萬畝,是洪泛區,水災嚴重。1932年整理河道時,堵塞了上游,1952年建清東圍時又堵塞了下游,從此便成為低洼儲水道。
(二)三角海。在北江左岸洲心南夠海邊村起,向東南流經南妙、崗頭、元羅嶺至沙塘閘注入大燕河,兩岸有耕地約5萬多畝,以前常受北江洪水淹浸。民國17車(1928年)建造清銀公路時,堵塞了進水口作路基,1952年修建清東圍時又堵塞了元羅嶺出口處,引水至沙塘坑口,並建電動排澇站,由於進水口與出水口都堵塞了,三角海遂成為清東圍的內涌。
(三)迎咀河。發源於花縣柴廠尾,向西南流入迎咀水庫,經大蓮在蓮塘的閘口村注入大燕河,長30公里,集水面積132平方公里,有耕地13.76萬畝,平均比降0.3‰,1958年興建大蓮圍時,把原穿過大蓮圍中部的舊河道改道經大蓮圩東流入大燕河。
(四)銀盞河。發源於龍塘與花縣接界的尖峰嶺伯公坳南麓,向西南流入銀盞水庫,經銀盞、陂坑、龍塘圩東南側,在神石水閘注入大燕河,長22公里,集水面積133平方公里,有耕地5.66萬畝,平均比降0.36 ‰,有銀中水、石硤水、陂坑水等較大坑湧水注入此河。1958年興建龍塘圍時,在三加村上改道經龍塘圩旁至風車嶺流入大燕河。
(五)樂排河。原是北江故河道之一段,由大北河左岸的扶在頭高咀起,經南村、塘頭、大布(現名新基)、民安、興仁圩、流經花縣的國泰圩、白泥圩、赤泥圩至番禺縣境入珠江河網,縣境內長22.62公里,流域面積103.5平方公里,有耕地約5.3刀畝。此河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河床積沙甚多,平均比降為0.2‰,枯水期流量僅有0.6立方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