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灘窯址群

大溪灘窯址群

大溪灘窯址群位於縉雲縣壺鎮鎮大溪灘村南約一公里處。釉色以青綠、青灰為主,少數黑和青白瓷。裝燒方式主要以龍窯、匣缽、墊餅、簡柱、疊燒等,屬於龍泉窯系。該窯址群的保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溪灘窯址群
  • 年代:宋、元
  •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 等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地址縉雲縣壺鎮鎮大溪灘村南
  • 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
基本信息,燒造工藝,造型特點,藝術特點,興衰分期,衰落因素,戰爭影響,姓氏變遷,運輸中斷,資源枯竭,外銷結束,競爭失敗,技藝失傳,

基本信息

年 代:宋、元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等 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溪灘窯址群是縉雲窯分支, 位於壺鎮大溪灘村南500米。1982年冬發現。面積約2平方公里,採集瓷器有碗、盞、盤、洗、瓶、罐、壺、碾缽、鬲爐、油燈盞等。胎灰白。釉色有青黃、蟮黃、青綠、青灰、褐黑、等多種。裝飾有雲紋、水草、蓮瓣、菊、魚、蝶等多種刻劃、印花圖案。碗底印有“清涼河濱”、“河濱遺範”、“兒男遺範”、“金玉滿堂”等字款,還有八思巴文。窯具有墊餅、墊圈、匣缽、喇叭形與圓筒形支座等。屬龍泉窯系。
專業人員在實地考察專業人員在實地考察

燒造工藝

宋元是我國對外貿易大發展的時期,瓷器作為大宗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縉雲瓷業趕上幸運的天時,加上優越的地利,自然是蓬勃發展、突飛猛進了。當時由於商品經濟繁榮、海外市場的大量需求,促進了瓷業的競爭。一種瓷器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首先是鄰近瓷窯的相繼仿製,繼之說是瓷窯的增加與窯場的擴大,形成瓷窯體系。同時在這種產品的銷售地也引起當地瓷窯的仿燒。瓷窯體系的區分主要是根據各窯產品工藝、釉色、造型與致飾的同異而區分的。宋時縉雲窯的窯口分布廣及大溪灘、黃坑口、姓汪、虎山、黃泥牆長毛山、曹墳六處,總計瓷窯達三十來條,形成了一個規模很大的縉雲窯,與龍泉、遂昌、雲和、泰順、文成、永嘉六縣諸窯並稱六大龍泉窯系。
窯址1窯址1
縉雲窯在爐窯結構上比較合理,宋代的窯都依山坡建造,窯身斜度在10~18度之間,稱為龍窯。它可利用空氣自然抽力代替風箱和煙鹵功能。窯很長,多數在50~60米,最長的達80米。窯爐裝燒量大,產量空前增加。長80米的龍窯,每窯可裝燒3萬件以上,長30米的也可裝燒上萬件。並套用火照檢查燒制過程中窯爐的溫度與氣氛,提高了成品率。採用覆燒,繼而又推廣疊燒工藝,充分利用窯爐空間,既擴大產量又降低了成本。元代縉雲窯的窯形仍沿用宋代龍窯,只在長度上略有縮短。宋時有長達80米以上的,元代的長度為40~50米左右。這一改變有利於提高窯內溫度和使熱量分布更均勻、合理。元代縉雲大件瓷器的燒成與窯制的改革有很大的關係。南宋縉雲窯已將玻璃釉的配方由淺淡的石灰釉變成粘稠的石灰鹼釉,燒成了光澤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翠綠晶潤的梅子青釉,這是縉雲青瓷取得的一個偉大成就,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典型風格。元代隨著外銷市場的擴大,瓷業繼續得到發展,產品的種類和樣式不斷更新和增添,縉雲瓷業量大質精,為外銷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發掘出來的瓷器發掘出來的瓷器

造型特點

大溪灘窯址群所表現出的形式已經發展到高度成熟階段,它的品種形式之豐富,造型、紋飾和釉色之精美,是浙江青瓷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龍泉青瓷歷史藝術、科學價值,龍泉青瓷在青瓷工藝的高峰,是青瓷釉色與質地的頂峰,是宋代窯工創造的龍泉青瓷,是巧奪天工的人工青玉。龍泉青瓷的每一個碎片至今仍令人為之美感所傾倒。 一種是從傳統造型中繼承下來,加以推陳出新,如葵瓣口的碗、盤、洗,如撇口小底碗、蓮葉盤、蓮瓣碗等,形式比前更輕巧,製作較前進步;
龍泉窯瓷器精品龍泉窯瓷器精品
一種是仿古銅、古玉的形制,如觚式瓶、觶式瓶、琮式瓶、貫耳瓶、鬲爐、鼎爐、奩形爐等,都是作為高級陳設用瓷,以滿足宮廷的需要;還有一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它創造了不少新的造型,表現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如優美的鳳耳瓶、魚耳瓶,端巧的石榴瓶,著名的龍虎瓶,形式新奇的大吉瓶、塔式瓶,富於變化的貼花雙魚洗、雙魚盤,輕盈精緻的荷葉碗、蓮蓬碗,設計巧妙的桃式洗、琮式壺,渾厚主重的內折口蓮瓣缽,小巧玲瓏的各式鳥食罐,實用美觀的蓮瓣蓋罐,雄雞香薰,三足花囊(這兩件造型及釉色均很精美,原藏故宮,現在台灣。)等等。這樣豐富多彩的青瓷器,標誌著南宋龍泉窯在造型方面,確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藝術特點

大溪灘窯址群的藝術屬於龍泉窯系。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
史丹福大學的博物館中龍泉窯瓷器史丹福大學的博物館中龍泉窯瓷器
大溪灘窯址群出土的器物釉色蒼翠,正符合龍泉窯的藝術特徵。龍泉窯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大溪灘窯址群出土的器物承繼了龍泉窯獨特的薄胎厚釉技術,給浙江青瓷開闢了重大發展的新局面。因為胎薄釉厚,才能充分發揚南方青瓷精巧秀致的風格,提高它的藝術性。南宋龍泉窯的粉青、梅子青產品,充分掌握了厚釉技術,有些釉層比胎骨更厚些,所以釉色晶瑩青翠,給人一種純潔愉快的美感。它的優點歸納起來大約有:
1.不起浮光,沉著柔和;
2.色澤青翠,渾厚滋潤;
3.內外均勻,精緻細膩;
4.釉汗固著,極少流動。所謂“叩其聲,鏗鏗如金;視其色,溫溫如玉。”
至於藝術上的成就,具體地從它的造型和紋飾的優美風格中表現出來。造型的巧拙,直接左右青瓷的藝術價值。南宋龍泉青瓷的器型很講究各部分的比例、結構和線條的變化,以精緻簡練的技巧,嚴格認真的製作態度,向小而精方面發展。

興衰分期

大溪灘窯址群創燒於唐朝,結束於明中期,是縉雲市制瓷歷史久長、影響僅次於龍泉的一個瓷窯場。 按時期分,唐朝至北宋屬於開創階段,五代吳越時,國王派一個宗室前來監窯,此地就叫錢堂;北宋嘉祐丙申年(1055)世家江西南昌的宮澤(今姓汪)陳氏,購下錢氏窯。南宋前期是迅速發展時期,南宋紹興七年(1137)朝廷先後恢復在廣州、明州(今寧波)、杭州、泉州的市舶司;此時陳氏為官作宦者日眾,時任廣東經略使陳昌世的妻弟仙居前山人(今船山)郭晞宗(郭磊卿之父,外甥女為理宗帝皇后謝道清),原任處州通判,後任福建路市舶司提舉,留心瓷窯,力促出洋。所以制瓷作坊不斷湧現,形成自已的獨特風格,產品暢銷國內外,陳氏此時擴建了碼頭,並派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前來管理,進駐陳莊(今已在好溪中)的有龍泉師傅章某(一說姜某);黃坑口窯是從故鄉江西聘來的師傅負責,駐地叫江西廠;青瓷的製作工藝於是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大量生產器形雅致、釉層豐厚如美玉的瓷器,把青瓷的工藝技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南宋後期至元代是它的鼎盛時期,特別是南宋後期,陳昌世曾孫國子學錄陳號娶理宗謝後侄女(丞相謝方叔女),成為外戚姻親;陳號堂弟陳懷任浙東(住明州)提舉市舶司,陳號孫陳敬又任浙東提舉市舶司;對外貿易日益擴大,產品遠銷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地。元朝統一中國後,於“至元十四年(1277),始立市舶司一於泉州,令孟古岱領之,立市舶司三,於慶元(今寧波)、上海、澉浦,令福建安撫司楊發督之。”至元廿一年後,政府將海外貿易統一為官辦。並派員前來監窯收賦,《溪圩鄭氏宗譜》即記載始遷祖鄭乾來此收賦,並定居陳莊對面的溪圩(今好溪)。元末明初時,縉雲一帶因戰亂的影響和陳氏的衰落,窯場曾停燒一段時間,後雖恢復,但因部份製作技術失傳,產品漸趨厚重,釉色灰暗,只能就近銷售鄰縣,至弘治後終於因景德鎮白瓷和青花、五彩等瓷器的大量湧入,青瓷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南宋龍泉窯青釉蓮瓣紋碗南宋龍泉窯青釉蓮瓣紋碗

衰落因素

戰爭影響

對大溪灘窯址群有影響的戰爭有四次。一次是宋宣和三年(1121)二月,方臘軍攻陷處州,所屬霍成富部自永康過黃茅嶺攻入縉雲胡陳(今壺鎮),經臚膛,陷縣城。另一次是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五月,縉雲呂重三、楊元六起事,遭浙東宣慰使史弼率軍鎮壓。還有一次是明正統九年(1444)處州麗水宣慈鄉陳鑑湖、葉宗留、陶德二領導的銀礦工人和農民起義,亂兵數次經臚膛至胡陳,難民亦大批湧入。但真正給縉雲窯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的是元末農民大起義。至正十四年(1354)因大旱,縉雲爆發了本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利用摩尼教為號召,在大洋人杜仲光、應均輸等人的領導下,展開了對蒙古統治者長達四年的戰爭;先是,縉雲縣尉杜伯忠率弓兵前去鎮壓,戰敗而死,杜仲光率義軍出山,一舉攻下縉雲縣城,再和青田吳英七部合兵,北克永康縣城。婺州府縣派重兵抗擊,亦為義軍所敗,後來採取前後夾攻策略,才使義軍撤離縣城。
至正十七年(1357)二月,起義再次攻占永康縣城,執永康達魯花赤野速達,又攻武義,並亦分兵東陽,占領重鎮巍山。浙江行省就派邁里古思為行台鎮撫,率大軍於三月十日至東陽縣,與義軍遭遇戰,二十八日駐方岩的元兵,進攻集鎮淨心(今舟山北五里陸宅一帶)雙方攻伐,互有勝負。而後幾經爭奪,處於相持。四月十日,邁里古思又遺嵊縣主簿宗伯不花增援方岩。四月十八日,元軍突破義軍陣地,攻入杜仲光自立的府縣城胡陳(今壺鎮西和叉路古城)。義軍蜂聚,宗伯不花率右軍自仁王寺(今姓汪村南600米)取小道,戰敗。呂玄明率左軍在溪淤(今好溪村)與義軍戰,獲勝,義軍死200餘人。而後,義軍千人,分五路反攻。元軍左右二路合擊,義軍又敗退。元軍乘勝追殺,直抵長照(今前路村)。燒寨(村莊)五十餘所。時義軍又複合,進行反擊。黃中率主力趕到,接戰而前,分命右軍進入敵後,截其歸路;左軍從雙溪口沖入,義軍大敗。元軍擒千戶首領三人,獲旗鼓、鎧甲、器械元算。五月四日,元軍偵得義軍千餘偷襲方岩的訊息,立即全軍動員;命黃中、呂玄明先與義軍接戰,主力由邁里古思指揮鼓譟而進。黃中等將,見主將親臨戰陣,勇氣倍增,內外夾擊。雙方血戰,義軍死2000餘人;元軍進而追逐二十餘里,擒大小首領66名。自此大戰,義軍信心一落千丈,紛紛自行散去。五月十八日,元軍進屯胡陳,並縱兵深入小日(今水口)、左庫、山溪(今三溪)、淨心諸寨。元軍焚其廬舍殆盡。

姓氏變遷

宮澤陳氏由於戰亂,於元末明初衰落以後,大溪灘及周圍六處窯場,不久即逐漸停燒,遺址紛紛易手。先是,洪武初年,汪賜從上汪(今前陽對面隔溪)遷居宮澤,子孫日益興旺發達,明中期後,窯址一帶大多為其所買。陳莊碼頭,陳氏稱為纓溪之汭,在弘治乙卯年(1495)吳塤從仙居田市經過這裡去遊仙都,就嫁妹給陳莊的陳舜蘭並定居於此。萬曆甲辰年(1604)周大敬娶妻汪氏,就全家從南頓遷居陳莊。至雍正十三年(1735)六月,洪水沖毀陳莊,吳、周二姓拆遷至現址,吳姓稱上處,周姓長房住地叫里道壇,三房居外田畈,現統稱大溪灘。

運輸中斷

好溪自古通船。南朝宋景平元年(423)謝靈運辭永嘉郡,回京作《歸途賦》,中有云:“停余舟而停留,搜縉雲之遺蹟,見千仞之孤石。”又今壺鎮呂姓所居之地,俗名溪頭,全稱清溪碼頭,就是好溪在此至溫州可通船。但自明朝起,因水土流失逐漸嚴重,以至好溪沙磧漸多,僅通竹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最後一次疏浚。自道光再不通船。

資源枯竭

栝蒼山脈,得名於栝木鬱鬱蒼蒼,壺鎮盆地周圍原來古木參天,由於歷代開發,至明代已是森林無遺,居民燒火用柴要遠赴十餘里的深山甚至與仙居交界一帶砍伐。另外與瓷窯一個直接原因是,自唐至元近五百年的採挖,大溪灘周圍質量較好的瓷土已經殆盡。加上瓷窯毀於元至正十七年的農民起義,取瓷土場所,亦隨之廢棄。至明洪武初,太祖下令開墾荒地,十年(1378),宮澤陳輝為首建造的馬母(木)堰,即經瓷土場而過,此地就成一片農田。

外銷結束

明代自朱元璋起一直實行海禁政策,不許片板下海。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十年(1435)雖然鄭和曾七下西洋,卻自正統即位起不在繼續。明中後葉倭患不斷,海禁更嚴。

競爭失敗

明朝是景德鎮瓷器開始鼎盛時期,白瓷日益精湛,青花、釉里紅、一道釉、彩繪爭相競放。縉雲窯瓷器此時卻因工藝失傳而變得粗重醜惡,很難在市場競爭中立足。

技藝失傳

因至正十七年(1357)縉雲的摩尼教農民大起義,被邁里古思鎮壓,胡陳一帶人口十不存一,村莊被毀幾盡。加上主戰場就在窯場附近,因此窯場毀壞,窯工亡絕,技藝亦隨之消失。明代縉雲窯雖曾恢復燒制,但已風光不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