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鄉(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

大溪鄉(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

大溪鄉(古稱汀州上杭縣金豐里苦竹堡大溪村),今屬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所轄鄉鎮,位於永定區東南部,是永定區著名的僑鄉;也是南北朝時期濟陽江氏的分支——金豐江氏的發祥地。大溪鄉主產早熟紅柿、枇杷、四月李、西瓜、蜜柚、甘吉、橙子等;同時還盛產烤菸、地瓜、香芋等。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6287公頃,常住人口6426人。

基本介紹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數據,交通概況,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科教文衛,旅遊資源,

鄉鎮概況

大溪鄉位於永定區東南部,東鄰湖坑鎮,西連下洋鎮,南靠平和縣蘆溪鄉,北接岐嶺鄉。鄉政府駐地大溪村,距縣城 31 公里。下轄 8 個村民委員會, 82 個村民小組, 53 個自然村(其中有 5 個革命基點村)。
區域地圖區域地圖
據載,南宋紹興年間,江氏自上杭縣勝運里緜村九磜,遷入本縣金豐里大溪甲寨下(今大溪鄉莒溪村)。元朝時,江肇元遷往今平和大溪,後其子孫又遷桃園大溪。

歷史沿革

宋、元時期,屬汀州上杭縣金豐里;明、清時期,屬新置永定縣金豐里;民國時期,稱泰溪聯保,先後屬永定縣中金區、第四區,後又改稱泰月鄉、豐泰鄉、中金鄉;建國後,屬永定縣南溪區、上金區、第三區;1958 年設管理區、人民公社,1970 年併入湖坑公社、湖坑鄉;1987 年從湖坑鄉分出,設大溪鄉建制。
地處金豐溪中游,境內水力資源豐富,蘊藏量達3360千瓦,現已開發2600 千瓦。截止2000 年底,有小水電站10座,總裝機容量1410千瓦;此外,裝機容量1200 千瓦的泰溪電站,正在興建中。

行政區劃

人口數據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9968

4993

4975
家庭戶戶數
2895
家庭戶總人口(總)
9836
家庭戶男
4907
家庭戶女
4929
0-14歲(總)
2508
0-14歲男
1310
0-14歲女
1198
15-64歲(總)
6561
15-64歲男
3295
15-64歲女
3266
65歲及以上(總)
899
65歲及以上男
388
65歲及以上女
51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9627
2017年,常住人口6426人。

交通概況

大溪鄉交通方便,與省道福三線相交的永定至湖坑旅遊公路貫穿該鄉,實現村村通公路。

基礎設施

1988~2000 年,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投資 280 萬元完成黃龍公路、園樹山公路改造;完成鄉政府綜合大樓、鄉政府大院內停車場及綠化設施建設;鋪設新大街水泥路面,完成街道路燈安裝;興建中國移動及中國聯通通訊基站。全鄉程控電話裝機1850 多部,自然村通話率達 98.1% 。投資 100 多萬元修復 1996 年“ 8 · 8 ”洪災沖毀的公路、橋樑;籌集 45 萬元,建成受益 7000 多人的人飲工程;完成聯和村350 畝的糧食自給工程建設;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有線電視村村通。
大溪鄉是永定區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的僑胞 2200 餘人。 1988~2000 年,僑胞捐資興建僑光中學的教學樓、教工樓、運動場;太聯中心國小的偉祥教學樓及學校大門;大溪楊英傑醫院;開汀中心幼稚園;大溪楊英傑希望國小和路、橋等,累計捐款 1000 多萬元。同時,華僑集資興辦塑膠廠、水電站、紅柿基地等經濟實體。

經濟發展

1988~2000 年,該鄉全面實施“農業穩鄉、科教興鄉”及“穩糧煙、興果業、打僑牌”的發展戰略,2000 年實現社會總產值 6269 萬元,比1988 年990.8 萬元增長5.3 倍,其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57 萬元,比1988 年232.31 萬元增長 12.6 倍;工業總產值821 萬元,比1988 年35.6 萬元增長22 倍;鄉鎮企業總產值767.5 萬元,比1988 年25.23 萬元增長 29 倍;財政收入 425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59 元,比1988 年199 元增長13 倍。
1988 年以來,該鄉農業生產通過調整大田種植結構、發展養殖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同時,加大山地綜合開發力度,種植適應市場的名、優、特水果,增加農民收入。1988~2000 年,開發果園 1 萬多畝。2000 年,全鄉水果總產量 4377 噸,比 1988 年 51 噸增長 84 倍。其中,紅柿種植面積 12225 畝,總產量 3915 噸,占水果總產量的 89% ,比 1988 年 42 噸增長 92 倍。大溪紅柿以果大、質優而享譽閩粵港市場。果業逐步從鮮果型向加工型發展。有柿餅加工廠 5 個,烤房13 座,柿酒廠1 個,年加工紅柿150 噸。2000 年,全鄉糧食播種面積14206 畝,糧食總產量 4640 噸,比 1988 年 3376 噸增長37.4% ;烤菸種植面積3430 畝,總產量288 噸。森林覆蓋率70.7% ,比 988 年提高 24.7 個百分點;林木蓄積量5.2 萬立方米。完成木材採伐1200 立方米,毛竹1100 噸。水果產量4377 噸,茶葉產量 9 噸,分別比 1988 年增長 85 倍和3.5 倍。生豬存欄7700 頭,生豬出欄1.02 萬頭,肉類總產量886 噸,分別比1988 年增長86%、383% 和357% 。
1988 年以來,該鄉以壯大鄉域經濟總量為目標,抓開發,強服務,大力培育新經濟成長點,取得顯著成效,鄉鎮企業蓬勃發展。 2000 年,鄉鎮企業(含個體、合資 )75 家,從業960 人,總產值 2650 萬元,比 1988 年 71.2 萬元增長 36 倍。其中,2000 年簽約外引內聯項目3 個,引進外資 50 多萬美元;新上個私企業2 家,個私小水電技改3 家,總投資 210 萬元。

科教文衛

1988 年以來,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 100 多期,扶持農民參加農函大學習,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鄉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2000 年,全鄉共有完中 1 所、完小 6 所、中心幼稚園 1 所,在校學生 2538 人,其中:中學生 1454 人,小學生 1201 人,適齡兒童入學率 100% ,順利通過省“兩基”檢查評估驗收。有醫院 1 所(楊英傑醫院),醫務人員 16 人,病床 20 張。文化機構和設施有文化站、廣播站、宣教中心、文化中心、老乾協、養老院等。

旅遊資源

自然景觀有東福山、大湖洞、馬臍崬(又稱“馬薺崬”)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