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河(山東省黃河流域東平湖支流大汶河下游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汶河,黃河流域東平湖支流。大汶河在戴村壩下又稱大清河,西流至東平馬口注入東平湖。

大汶河發源於章丘縣城東南約18公里之池涼泉,流經章丘、萊蕪、泰安、寧陽、肥城、汶上、東平7縣市,於東平城西北馬口附近注入東平湖,河長221公里,流域面積906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1/1000。大汶河支流繁多,大小支流長5公里以上的計有120餘條,流域河網密度0.21公里/平方公里。
大汶河古稱汶水,《詩經》中有“汶水滔滔”的記述。《尚書·禹貢》記載它匯
於濟水,《漢書·地理志》進一步指明它源出萊蕪。此後據《水經注》記載:“汶水
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流會牟汶(今牟汶河)、淄水(今柴汶河)兩大支流,又西流
入濟水。5世紀後,濟水上段逐漸堙塞,濟水下段以大野澤和汶水為源,唐代稱之為
清水。北宋時梁山泊以北的濟水又稱北清河,與汶水合流後又名大清河,汶水演變為
大清河支流。金代中期之後,黃河河勢南移,梁山泊因失去黃河水的補給逐漸乾涸,
大清河僅以汶水為源,汶水又演變成大清河的上游。1411年(明永樂九年),引汶水濟
運,在坎河以西築戴村壩,引汶水南流至汶上南旺入運河,這一河道改稱汶河(今小
汶河),而漫壩西流的汶河別稱大清河。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大汶河由魚山
注入黃河,成為黃河的支流。東平湖形成後,大汶河注湖,而後經陳山口、清河口兩
出湖閘匯入黃河。1959年,在戴村壩分水入小汶河處築壩堵塞,小汶河遂廢,大汶河
演變成河道。
大汶河由河源至萊蕪市山口村,為河流的上游,河長42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約3
/1000。河水迂迴曲折南流,經上王莊村入萊蕪市境,在茶葉口北,中茶葉河由右岸
匯入,又南流至西吉山西,東吉山河由左岸匯入,又南流至北嵬石,黑山頭河由左岸
匯入。東吉山河和黑山頭河發源於原山(今博山禹王山)西麓和西南麓,即《水經注》
所載的“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的依據。河道由北嵬石東北轉向西流,至雪野水庫
,上遊河由右岸匯入,又南流至山口村附近,進入泰萊平原。
由山口村至大汶口為大汶河中游,河長80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1/1000,河槽逐
漸展寬。河流西南流,至劉家疃東南,石汶河由右岸匯入,又南流,至泰安漸汶河村
南與牟汶河會合。兩河會合後通稱漸汶河。
由河源至與牟汶河會合處,通稱瀛汶河,因流經古瀛縣城(今萊蕪城子東)側故名
牟汶河發源於沂源縣西南部懸崮山東麓,因流經古牟縣城(今萊蕪城東10公里趙
家泉),故稱牟汶河。河長76公里,流域面積1390平方公里,是大汶河較大支流。牟
汶河流經沂源縣丈八丘,西流至籮村西,進入萊蕪市境,經寨子村北,轉向西北流,
至墨埠村與東來的辛莊河會合,自此水勢始旺,始稱牟汶河,又西流經萊蕪城南,至
趙方下,方下河從右岸匯入,又西流至漸汶河村與瀛汶河會合。
柴汶河又名小汶河,發源於沂源縣西南部的上牛欄峪一帶,因流經古柴縣城(今
新泰柴城村),故稱柴汶河。河長116公里,流域面積1944平方公里,是大汶河最大的
支流。柴汶河由源地東北流,至周科峪又折向西南,流入新泰市境,又西流經東周水
庫,至三橋莊平陽河由右岸注入,又西流至大協莊西北,光明河由左岸注入,又西流
至果都,羊流河由右岸注入,又西流經柴城北,至泰安大汶口東與漸汶河匯合。
漸、柴二汶河在大汶口匯合西流,始稱大汶河,自此以下為河流的下游段,河長99公里,比降很小,僅為0.5/1000,河槽寬淺。 城壩以下,河道流行於大汶河沖積扇的北緣,沖積扇西南傾,因此洪水易決溢沖向西南,淹及大汶河左岸地區。為抵禦大汶河決溢泛濫,很早就在大汶河下游修築了堤防,其中寧陽縣的大汶河南堤首當其衝,歷代曾多次決口南溢,寧陽、兗州、汶上、濟寧4縣市深受其害。
大汶河下游較大支流多在右岸匯入,在肥城肖家店右納漕河,在東平劉家所西又右納匯河。左岸僅在 城壩以上有較大支流匯入。大汶河在戴村壩下又稱大清河,西流至東平馬口注入東平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