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拳

大洪拳

大洪拳是一種中國傳統拳法。據傳一說來自於宋太祖趙匡胤(趙二君)習練的拳術六步架,一說上古伏羲遺之,堯王則之,老子繼之,是少林武功的基礎拳。凡練少林拳術、器械、短打、技擊者,都從大洪拳起手,故素有“洪拳為諸藝之源”之稱。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劇情梗概,風格特點,歷史沿革,發展現狀,豐縣拳師,

基本信息

片名:大洪拳
年份:2011

劇情梗概

民國初年,北河灣鎮子上黃家勾結洋人來欺壓百姓,被大洪拳三晃膀大師大金所廢。黃家為了報復,花錢聘請東洋浪人找大金比武,結果東洋浪人被打死,而得罪東洋武團。從此後,北河灣不再安寧……

風格特點

大洪拳的特點是以活馬步樁為根基,架子大開大合,多崩打、架打、扒打、滾打,架子剛勁有力,多發身力整勁,初練剛勁、明勁,再練柔勁、暗勁,後練混元勁,剛中有柔,剛柔相濟,連綿不休。因其極具搏殺實效,故近代以來先後被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農民運動的義軍和微山湖獨山“三唐”農民起事義軍練兵所採用,並賦予了神拳的色彩,加入軍中戰鬥時的刺槍、托槍、刀劈、落馬倒地後翻滾防守等技法,運氣為拳,化掌為刀,拳掌並用、剛柔相濟、攻守自如,天下無敵。

歷史沿革

大洪拳的文場是八卦教,俗稱白蓮教;武場是六步拳,俗稱六步架。白蓮教是總稱,天理教是其一支,經文教義是反對黑暗,追求光明,光明最終必將戰勝黑暗。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太平軍(清朝廷蔑稱粵匪、長毛)稱其為“洪拳”,並編有清王李開芳所繪製的《大洪拳譜》,捻軍後人編寫有《大洪拳要訣圖解》和《小洪拳招式》;義和團運動乾(乾隆)嘉(嘉慶)時期稱其為“紅拳”。義和團(拳)在清代的出現可分兩個階段,先為林清、李文成、馮克善領導的義和團,19世紀初,林清發動了一次京郊農民起義,起義軍攻入皇宮,稱天理教起義(或八卦教),當時他們的文場是八卦教,俗稱白蓮教,武場是六步拳,俗稱六步架子(即三晃膀)。當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的民間仍有流傳;後為趙三多領導的義和團,包括梅花拳、紅拳、山東的神拳和金鐘罩(大刀會)組織。

發展現狀

據沛縣的一位資深老拳師說,歷史上的洪拳,大洪拳、小洪拳和老洪拳之分,洪拳也叫紅拳,是我國最古老的拳術之一,屬“上四門”,上四門包括:“紅(拳)、梅(花)、彈(腿)、迷(蹤)”,但紅拳在歷史上很少被官府查禁,不像梅花拳那樣多災多難。所以,天理教起義義和拳失敗後都以紅拳為幌子,蒙蔽官府。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稱其為“洪拳”;義和團運動乾(乾隆)嘉(嘉慶)時期稱其為“紅拳”,其後發展為北方的紅拳、南方的洪拳和中原少林看家拳,世代相傳。當前洪拳仍是全國,特別是蘇魯豫皖一帶民間最有影響的拳種之一。

豐縣拳師

開山鼻祖——張監
張監 生於1787年,卒於1865年,江蘇豐縣順河鎮仇莊人,著名大洪拳家,黃淮下游流域大洪拳傳人。
清嘉慶十年(1800年),張監14歲時,拜在大洪拳名師李泰膝下學藝13年,盡得師傅真傳,全面系統掌握大洪拳理論、功法、套路及絕技,深得李師的喜歡!
師傅李泰,河北深縣人(也有說是山東恩縣人的),他武功高強,被聘為御林軍教頭。同治年間李泰被奸黨陷害,誣其謀反。朝庭詔令捉捕,李泰聞風而逃,奪出京門。因當時奪出京門時,由於與清兵捕殺,一臂受傷,這就是武林典故里的“獨臂李泰下魯南”。
李泰隱遁至豐縣順河仇莊,棲身在村西破廟裡,以乞討為生。第二年麥收時,他與一張姓窮人,同在唐莊黃家打短工,倆人成為摯友。後來張姓短工得知李泰精通大洪拳,便說服黃家給李泰資助,在仇莊開館授徒。他所授徒弟中尤以張監盡得其師傳。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秋,李泰打探到,追捕他的緊風已過,官兵無意再追捕他,他便想回家探望。眾徒挽留不住,只好籌資為師傅送行。李泰臨行前,將弟子招進跟前,囑咐道:“你們師兄弟中,家境最差的要數張監,為了讓張監能有口飯吃,今後傳藝業之事唯可張監!”
李泰返鄉之時,讓眾徒送行,臨別唯命張監多送一程,在黃河邊客店小住幾日,把大洪拳的功理藝法絕招傳授給張監。一再叮囑,把大洪拳發揚光大,務必使大洪拳流傳後世。
大洪拳
張監不負師訓。他認真鑽研,刻苦磨練,使大洪拳理、功、法、技融會貫通,全面掌握了大洪拳。後遵師囑,以授權為業,廣招門徒,教拳於蘇、魯、豫、皖一帶,讓大洪拳後繼有人。他首先在其家鄉,收下了其孫張振邦、本村的張士義、董堂的董心朗、北仇莊的仇慎環、三官廟的王朝選、吳莊的吳玉成、三義村的唐高武、唐莊的肖同志、溫砦的蔡士傑、五座樓的李書勤等一批弟子。鹹豐元年(1851年)蟠龍集黃河決堤,豐縣遇災,張監隨眾人逃荒到河南靈寶縣,在靈寶縣期間廣收入門徒,從藝弟子頗眾。幾年後,張監回到家鄉豐縣後,仍教拳于山東魚台、金鄉,河南的夏邑,安徽的碭山、瀟縣,江蘇的豐縣、沛縣,他為武術事業獻出了畢生精力,使大洪拳得到廣泛傳播。
張監武功高超,尤精劍術,有“劍爺”之稱,蘇魯豫皖從學者不絕於道,後世武術多出其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