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號

大洋一號

大洋一號是目前中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也是我國遠洋科學調查的主力船舶。

“大洋一號”原名“地質學家彼得·安德羅波夫號”,曾是前蘇聯的一艘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考察船,1984年在前蘇聯基輔造船廠建成。1994年,為了中國大洋礦產資源調查的需要,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從俄羅斯遠東海洋地質調查局購買並經初步改裝後,命名為“大洋一號”。

基本介紹

船舶簡介,船舶裝備,歷史沿革,主要參數,主要用途,任務經歷,2016年科考,2005年科考,2010年科考,2012年科考,2015年科考,2018年科考,科考成就,

船舶簡介

“大洋一號”,是一艘5600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從1995年至今,“大洋一號”先後執行了我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專項的7個遠洋調查航次和大陸架勘查多個航次的調查任務。
大洋一號工作示意圖大洋一號工作示意圖
十多年來,“大洋一號”還開展了積極的對外學術交流活動,許多國家科學家曾在船上工作,在一些港口停靠時還舉行過公眾日活動。

船舶裝備

走進“大洋一號”,猶如進入了一座迷宮。多波束和淺剖實驗室、重力和ADCP實驗室、磁力實驗室、地震實驗室、綜合電子實驗室、地質實驗室、生物基因實驗室、深拖和超短基線實驗室……船上共有10多個實驗室,分布在三、四層船艙。
“大洋一號”配備的自主研發設備:現代化船舶網路系統,6000米深拖光學系統,4000米測深側掃聲學深拖系統,3000米淺地層岩芯鑽機,3000米電視抓鬥,3000米海底攝像連續觀測系統,船載深海嗜壓微生物連續培養系統以及多種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取樣設備如多管、箱式、拖網等。
大洋號上配備了很多先進設備,這次雖然是海底勘探,但一個人也不用下水,人在船上就能操控水下的工作,這次科考可以勘探的最深區域達5000多米。
我國首次環球大洋科考起航我國首次環球大洋科考起航
船上裝有衛星通訊無線上網設備,上網已經沒有問題,船上還配有多種體育娛樂設施。
深海可視採樣系統可以實時將海底微地形地貌圖像傳到科學考察船上,猶如有了千里眼,可以在海底“走馬觀花”,並可根據需要隨時抓取海底表面上的礦物樣品和保真採集海底水樣。
深海淺層岩芯取樣鑽機不僅可以對海底一覽無遺,還可以在深海底比較堅硬的岩石上鑽取岩芯,岩芯直徑60毫米,岩芯長度可達500毫米,同時具有自動調平功能,可以在坡度30度以下深海海底工作。
測深側掃聲吶具有“海洋順風耳”功能,可以監聽海洋中所有異常的聲音,並可利用聲波回聲定位得到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的電子地圖。

歷史沿革

2000年6月9-14日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組織召開了“大洋一號”船增改裝工程前期論證研究項目評審會和第二次船改專家組會議。參加評審會的有來自11個單位的17名專家和代表。會議分別對701所編寫的《“大洋一號”海洋科學調查船增改裝技術要求書》、哈爾濱工程大學完成的《“大洋一號”船增改裝動力定位系統技術方案及可行性研究報告》和708所提出的《“大洋一號”船尾部起吊設備增改裝技術方案論證》進行了評審和評議;“大洋一號”船增改裝技術專家組第二次會議,在《評審會》的基礎上,對下一步船改工作進行了討論並提出了建議。
為更好地完成我國大洋資源調查任務,“大洋一號”於2002年12月完成了近1年的現代化改裝。新增的動力定位系統、網路系統以及先進的深海調查設備和系統化的實驗室布局,使其調查能力大為增強,已進入國際先進科學考察船行列。
“大洋一號”環球遠航,正逢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600年後的今天,‘大洋一號’首次環球考察任務,將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奧秘,開發海洋資源,以實際行動為人類和平利用海洋做出中國人民的貢獻.
中國首次環球大洋科考預期將取得四大成果:一是獲取三大洋目標區海底熱液口附近的硫化物、岩石、沉積物以及生物和其他實物樣品;二是初步考察某些海底區域內的熱液硫化物的資源分布狀況;三是推動大洋科學研究的發展:通過地質、化學、生物等多學科交叉手段,獲取熱液噴口的礦物成分、流體化學性質及生物組成等相關一手資料,從而更好地認識熱液形成的地質過程及熱液噴口礦物、化學及生物相互之間的作用機制等,特別是通過對深海熱液噴口附近極端環境生物的調查研究,有望尋找到新的生物基因資源。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從青島起航,開始執行我國首次橫跨三大洋的科學考察任務。預計2006年1月返回青島。
2006年1月22日上午,在海上漂泊了近300天的“大洋一號”環球考察船在勝利完成我國首次環球科考任務後返回青島港。上午10時,國家海洋局將在青島港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 此次科考制定的3個目標全面完成,表明中國的海洋科學考察衝出中國海,走向全世界,中國的遠洋調查能力和水平正向西方海洋大國靠攏。
2019年5月9日,“大洋一號”科考船在模里西斯路易港順利起航,前往西南印度洋,執行中國大洋52航次第4航段科學考察任務。

主要參數

長度
104.5米
寬度
16.0米
吃水
5.60米
排水量
5600噸
全速
16節
巡航速度
12節
續航力
定員
75人 (船員25人, 調查人員50人)

主要用途

“大洋一號”具備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聲等多學科的研究工作條件,可以承擔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地質和構造、綜合海洋環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術裝備等方面的調查和試驗工作。
“大洋一號”還開展了積極的對外學術交流活動,許多國家科學家曾在船上工作,在一些港口停靠時還舉行過公眾日活動。

任務經歷

從1995年開始到2005年,“大洋一號”執行了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專項的7個遠洋調查航次和大陸架勘查多個航次的調查任務。
大洋一號大洋一號
從1995年開始,“大洋一號”先後執行了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專項的多個遠洋調查航次和大陸架勘查多個航次的調查任務,為中國的大洋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因此,“大洋一號”在業內被稱為“紅船”。

2016年科考

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上的科學家用深海電視抓鬥,到大洋的洋底去打撈“寶貝”。4月中旬的西南印度洋作業區風浪漸息,正是下抓鬥的好時機。2016年4月12日晚至15日,“大洋一號”一連10次從大洋底獲取大量樣品。

2005年科考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從青島起航,開始執行中國首次橫跨三大洋的科學考察任務。此次大洋考察將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又叫環球航次,總航程約6萬公里,總耗時300天,2006年1月返回青島。

2010年科考

“大洋一號”自2010年12月8日從廣州起航,歷時369天,經歷9個航段,航程64162海里,調查區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洋。於2011年12月11日返回青島,標誌著中國大洋第22航次環球科考任務圓滿完成。

2012年科考

2012年3月26日,“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駛離青島母港,前往南海進行中國大洋第26航次綜合海試,於4月18日從海南三亞正式起航執行遠洋科考任務。預計歷時380天,計畫於2013年5月2日返回青島,航次主要任務是在印度洋、大西洋開展多金屬硫化物、生物資源和環境調查,同時兼顧相關科學問題的調查研究,計畫停靠賽普勒斯、奈及利亞、巴西、南非和模里西斯補給。 2012年8月29日,大洋一號完成為期9天的中國奈及利亞聯合海洋調查航次,返航停靠奈及利亞拉各斯阿帕帕港。
2012年12月28日,“大洋一號”科考船完成我國第26航次大洋科考任務後,返回青島母港,歷時245天,航程38030海里。2012年4月28日從海南三亞起航,穿越南海,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西北印度洋作業。完成任務後,經過亞丁灣進入紅海,穿越蘇伊士運河抵達地中海。首次停靠賽普勒斯利馬索爾港後,駛入南大西洋,穿過印度洋、印度尼西亞巽他海峽和望加錫海峽,最終通過台灣海峽返回青島。
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介紹,這個航次還成功開展了被譽為“中尼兩國海洋科技合作的開創性之旅”的中尼首次聯合調查航次,這是首次在非洲國家專屬經濟區開展以我國為主的國際合作調查。在奈及利亞西部大陸邊緣獲得了高精度地形地貌和地球物理場特徵,填補了奈及利亞在此區域的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空白,也使中非在海洋科技領域合作進入了新階段。
遠洋科考功勳船“大洋一號”16日10時從青島起航,赴我國南海執行為期22天的船舶與設備綜合海試任務,備戰中國大洋第34航次科考任務。

2015年科考

6月18日上午9時,“大洋一號”科考船緩緩停靠青島團島碼頭。自2014年11月16日從三亞啟航,歷時215天,航程28125海里,“大洋一號”第34航次科考任務勝利完成。

2018年科考

2018年3月20日上午從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起航,開始執行2018年綜合海試任務。中國自主研發的海底機器人“潛龍”和“海龍”均將參加本次海試的相關科學調查。本次海試的主要目標是貫徹“蛟龍探海”重大工程要求,通過使用“大洋一號”科考船在東海、西太平洋、南海開展相關設備試驗,完成重大裝備海上驗收、推動“海龍”和“潛龍”系統的發展。海試共45天,其中海上工作時間42天。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等18家單位共119人參加海試。
2018年7月31日,“大洋一號”科考船從青島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山區開展資源環境的綜合調查工作,履行中國富鈷結殼勘探契約,並開展深海生態環境調查,同時對鳥類、海洋哺乳動物等進行觀測。本航次將執行我國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總計100天,航程約6700海里。
大洋一號大洋一號
2018年12月10日,“大洋一號”科考船從位於青島的自然資源部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起航,前往印度洋、大西洋執行中國大洋52航次科考任務。本航次將執行我國“蛟龍探海”工程中深海資源勘查與開發、深海環境監測與保護的部分任務,分A段和B段,總計230天。科考隊員由45家單位的311人(包括後備人員)組成,航程約23900海里,預計2019年7月完成任務返回青島。

科考成就

“大洋一號”第三十四航次任務圓滿完成,取得了6方面重要成果
一是切實履行我國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契約,在契約區26個區塊內開展了4千米間距的綜合熱液異常探測測線調查,圈定了多處礦化異常區,對龍旂、斷橋等典型熱液區的分布範圍和構造特徵取得新認識;
二是實踐海底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的工程化勘探,開展了沉積物化探、近底磁力等勘探方法探索,實現了海底視像底質類型現場解釋與填圖,效果良好,形成了一套海底礦化異常區圈定的探測方法;
三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進取者號”中深孔岩心取樣鑽機、電法探測儀等硫化物勘探關鍵設備取得套用突破,獲得了斷橋熱液區岩心序列樣品,顯示了該區具有較好的成礦條件;
四是在多金屬硫化物契約區開展了2個斷面的環境基線調查,成功回收4套錨系,獲取了國際海底管理局要求的年度環境基線資料及生物樣品;
五是系統獲得了多金屬硫化物契約區部分區塊的地質、地球物理、水文、環境等方面數據和樣品,這些資料和樣品將為科學家研究該區的硫化物評價、環境評價和生物多樣性特徵等提供重要支撐;
六是科考隊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物。本航次第五航段對中印度洋海盆大約85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的海底進行了地質取樣和同步連續淺地層、多波束測量。科考隊利用船載分析儀器對獲取的沉積物樣品進行現場測試分析,在15站樣品中檢測出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達到了成礦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