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彩陶指,1959年寧陽堡頭大汶口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出土的彩繪陶器,證實我省制陶技藝在距今五千年前已達較高水平:慢輪成型,能塑造鬹、鼎、觚、豆、缽、罐、盤、背壺等多種器形,能用土紅、赭石、白堊土、碳黑等顏色在陶器...
距今四、五千年的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刻有陶文的陶器,這些陶文與古文字已有相似之處。圖為一個合體圖畫會意字,“炅”(熱),太陽在雲氣之上,雲氣之下有五峰 聳立(一說海水)。可以看出,文字是以象形為基礎,由圖畫...
大汶口文化是黃河下游的一種古老的新石器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這件紅陶黑彩壺,為大汶口文化的遺物,1985年出土於青州市鄭母鎮王盤石村。中文名稱 大汶口文化彩陶壺 所屬年代 新石器時代 通高 33.5厘米 口頸 14厘米 底徑...
此展品為大汶口文化時期文物。高27.5厘米,口徑26厘米、16.7厘米。1974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泥質紅陶,微斂口,斜折沿,高喇叭圈足。腹部繪白彩豎線紋,間隔四個八角形紋。彩陶豆的圖案簡潔新穎,具有獨特的風格,為大汶口文化彩陶...
彩陶所繪紋飾是當時各氏族或部落特定的氏族標誌。如西安半坡彩陶主要繪人面紋、魚紋、變形鳥紋;馬家窯彩陶主要繪旋渦紋、神人紋、網路紋;辛店彩陶主要繪雙鉤紋,太陽紋、鹿文、鳥紋;大汶口彩陶主要繪八角紋、變形花卉紋。繪製 隨著...
大汶口彩陶背帶壺,新石器時期是中國古陶器的高峰,其中,黃河上游以彩陶為主,如仰韶、馬家窯等。黃河下游以單色陶為主,如大汶口文化的蛋殼黑陶、白陶等,彩陶非常少見。黃河上游彩陶雙系罐,其雙系對成分布,器體為圓形。而大汶口...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變形以及拔牙。多見夾砂或泥質的紅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出現了硬質白陶。紋飾常見鏤孔、劃紋、附加堆紋、籃紋,還有彩陶和朱繪。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製精美。中期以後更出現了製作...
大汶口文化正倒三角形紋 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上的幾何形花紋中,正倒三角形紋是主要花紋之一,也是源於編織器的肌理紋樣。常見的格式是在連續的正倒三角形紋中留出折帶形的空隙,在三角形中飾網紋或交叉線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為黃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長江中下游的其他一些如龍山文化及良諸文化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還有齊家文化、屈家嶺文化。黃河、長江中上游地區以彩陶聞名,下游地區以工藝精緻的白...
如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出土的彩陶壺和彩陶瓮,以及大汶口文化出土的斂口曲腹彩陶缽,若平視,這些陶器上的紋樣為橫列的二方連續圖案。若俯視,則為環狀的二方連續圖案,具有循環、放射的感覺。另外,陶器的主題花紋一般描繪和刻劃在比較...
少量泥質陶,陶色種類分褐、紅、灰三種,器形有瓮、罐、尊、器座、缽、豆、盤、豬、狗等頭飾、紡輪等。製作粗糙,很不規整。器表多施拍印的菱形細繩紋和斜方格紋,器底有編織紋,其彩陶花紋與大汶口文化頗有相似。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
龍山文化陶器是指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緒岳石文化。陶器以黑陶為典型,灰陶為主,紅陶和白陶較少。龍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一前2000年。因1928年...
大墩子遺址與山東大汶口文化為同一種族類型,大墩子遺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層出土的文物具有強烈的仰韶文化特點,有的又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這類彩陶遺存,一方面繼承和發展了大汶口文化的彩繪技術,同時又在西方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下,產生...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鼎,彩繪鮮艷,但圜形器身與三支高足的組合有些生硬,造型上缺乏莊重且略顯稚拙。而早期青瓷三足鼎不僅器形工整,並且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青釉犧鼎就是鼎的造型中很獨特的一類,它是以饕餮為原型,將其以高浮雕或模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