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⒈光線通過有塵土的
空氣或膠質溶液等媒質時,部分光線向多方面改變方向的現象。叫做
光的散射.
超短波發射到
電離層時也發生散射。
太陽輻射通過大氣時遇到空氣分子、塵粒、雲滴等
質點時,都要發生散射。但散射並不象吸收那樣把
輻射能轉變為
熱能,而只是改變
輻射方向,使
太陽輻射以質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傳播開來。經過散射之後,有一部分太陽輻射就到不了地面。如果
太陽輻射遇到的是直徑比波長小的空氣分子,則輻射的波長愈短,被散射愈厲害。其散射能力與波長的對比關係是:對於一定大小的
分子來說,散射能力和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這種散射是有選擇性的。例如波長為0.7微米時的散射能力為1,波長為0.3微米時的散射能力就為30。因此,太陽輻射通過
大氣時,由於空氣分子散射的結果,波長較短的光被散射得較多。雨後天晴,天空呈青藍色就是因為輻射中青藍色波長較短,容易被
大氣散射的緣故。如果太陽輻射遇到直徑比
波長大的質點,雖然也被散射,但這種散射是沒有選擇性的,即輻射的各種波長都同樣被散射。如空氣中存在較多的塵埃或霧粒,一定範圍的長短波都被同樣的散射,使天空呈灰白色的。有時為了區別有選擇性的散射和沒有選擇性的散射,將前者稱為散射,後者稱為
漫射。
⒉兩個基本離子相碰撞,運動方向改變的現象。
⒊在某些情況下,
聲波投射到不平的分界面或媒質中的微粒上而不同方向傳播的現象,也叫
亂反射。
⒋按介質不均性的不同,光的
散射可分為兩大類:介質中含有許多較大的質點,它們的線度在數量級上等於
光波的波長,引起的光的散射叫做懸浮質點散射。十分純淨的
液體或
氣體,由於
分子熱運動而造成的密度的漲落引起
光的散射叫做分子散射。
原理
大氣散射是重要而且普遍發生的現象,大部分進入我們眼睛的光都是
散射光。如果沒有大氣散射,則除太陽直接照射的地方外,都將是一片黑暗。大氣散射作用削弱了太陽的
直接輻射,同時又使地面除接收到經過大氣削弱的太陽直接輻射外,還接收到來自大氣的
散射輻射,大大增加了
大氣輻射問題的複雜性。大氣散射是
大氣光學和
大氣輻射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微波雷達、雷射雷達等遙感探測手段的重要理論基礎(見微波
大氣遙感、雷射大氣遙感)。
光和粒子的相互作用,按粒子同入射波波長(λ)的相對大小不同,可以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當粒子尺度比波長小得多時,可採用比較簡單的瑞利散射公式;當粒子尺度與波長可相比擬時,要採用較複雜的米散射公式;當粒子尺度比波長大得多時,則用幾何光學處理。一般考慮具有半徑r的均勻球狀粒子的理想散射時,常採用無量綱尺度參數φ= 2πr/λ作為判別標準:當φ<0.1時,可用瑞利散射;當φ≥0.1時,需用米散射;當φ>50時,可用幾何光學。同一粒子對不同波長而言,往往採用不同的散射處理方法,如直徑1微米的雲滴對可見光的散射是米散射;但對微波,卻可作瑞利散射處理。
瑞利散射
英國科學家J.W.S.瑞利在19世紀末研究天空顏色時提出的。因最初用於解釋大氣分子對可見光的散射,故又稱分子散射。凡是粒子尺度遠小於入射波長的
散射現象,統稱為瑞利散射。這種散射光的強度隨不同的散射角 □(入射光方向和散射光方向的夾角)而變。以□(□)表示單位強度的自然光入射時,單個粒子在□方向單位立體角中散射的光通量,則有:
□式中 □為粒子的折射率。
瑞利散射具有如下特點:①散射光強與
波長四次方成反比。②
粒子前半部和後半部的散射光通量相等,按(1+cos□□)的關係分布。③前向(□ =0)和後向(□=180□)的散射光最強,都比垂直方向(□ =90□、270□)強一倍。④前向和後向的散射光與入射光
偏振狀態相同;而垂直方向的散射光為全偏振,即其平行分量(
振動方向與觀測平面平行的分量,觀測平面系由入射光和散射光組成的平面)為零,只存在垂直分量(圖1
瑞利散射的光強分布)。
米散射
當球形粒子的尺度與波長可比擬時,必須考慮散射粒子體內電荷的三維分布。此散射情況下,散射粒子應考慮為由許多聚集在一起的複雜分子構成,它們在入射電磁場的作用下,形成振盪的多極子,多極子輻射的電磁波相疊加,就構成散射波。又因為
粒子尺度可與
波長相比擬,所以
入射波的
相位在粒子上是不均勻的,造成了各
子波在
空間和時間上的相位差。在
子波組合產生
散射波的地方,將出現相位差造成的干涉。這些干涉取決於入射光的波長、
粒子的大小、
折射率及散射角。當
粒子增大時,造成散射強度變化的干涉也增大。因此,散射光強與這些參數的關係,不象瑞利散射那樣簡單,而用複雜的級數表達,該級數的收□相當緩慢。這個關係首先由德國科學家G.米得出,故稱這類散射為米散射。
它具有如下特點:①散射強度比
瑞利散射大得多,散射強度隨波長的變化不如瑞利散射那樣劇烈。隨著
尺度參數增大,散射的總
能量很快增加,並最後以
振動的形式趨於一定值。②散射光強隨角度變化出現許多極大值和極小值,當
尺度參數增大時,
極值的個數也增加。③當
尺度參數增大時,前向散射與後向散射之比增大,使
粒子前半球散射增大(圖2 三種尺度粒子散射光強的角分布)。當
尺度參數很小時,米散射結果可以簡化為
瑞利散射;當尺度參數很大時,它的結果又與
幾何光學結果一致;而在尺度參數比較適中的範圍內,只有用米散射才能得到唯一正確的結果。所以米散射計算模式能廣泛地描述任何
尺度參數均勻球狀
粒子的散射特點。
多次散射
散射體中往往包含很多散射粒子,因此每個粒子的散射光都會被其他粒子再散射。如P 粒子的散射光可被Q粒子再次散射,而Q粒子的散射光又會被R粒子第三次散射。對直接入射光的散射稱為
一次散射,以後的散射依次稱為二次、三次……散射,或統稱為多次散射。顯然,在其他散射方向的
一次散射光,由於多次散射的結果,還可能再次沿入射光方向散射。多次散射的計算很複雜。有人計算出,當
大氣光學厚度(見大氣消光□□<0.1時,只需考慮
一次散射;當□□在0.1~0.3時,則需計及二次散射在內;而當□□>0.3時,還需計及二、三次散射;。
天空顏色
由於瑞利散射的強度與波長四次方成反比,所以太陽光譜中紫光的散射比紅光強得多,這就造成大氣的散射光譜(散射光能量按波長的分布)對於入射的太陽光譜而言,向短波方向移動。因太陽光譜在短波段中以藍光能量最大,所以在晴空大氣渾濁度小時,在大氣分子的強烈散射作用下,天空即呈現蔚藍色。但當大氣渾濁時,由於
大氣氣溶膠的
米散射作用,散射光強與波長沒有顯著的關係,從而使天空呈現灰白色。另外,在
氣溶膠粒子強烈的前向散射作用下,使得太陽周圍的天空特別明亮,這就是日周光。以上種種現象都是大氣散射的結果。由於
大氣密度隨高度急劇降低,大氣分子的散射效應相應為之減弱,天空的顏色也隨高度由蔚藍色變為青色(約8公里)、暗青色(約11公里)、 暗紫色(約13公里)、黑紫色(約21公里),再往上,空氣非常稀薄,大氣分子的散射效應極其微弱,天空便為黑暗所湮沒。
主要形式
瑞利散射瑞利,
十九世紀最著名的
物理學家之一,1842年11月12日出生於
英國的
莫爾登。據說,瑞利剛開始上學時並不用功,他雖然人很聰明,可卻十分貪玩,學習成績一直平平。10歲那年曾連續兩次逃學,為此,他的爸爸媽媽很替他著急,為了孩子的前途,他們決定遷居
倫敦。環境的改變,對瑞利的成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瑞利的父母還特地為他聘了一名家庭女教師,從此瑞利一改以前貪玩的習性,一心埋進書本中。
瑞利對
物理學曾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在聲學、波的理論、光學、光的散射、電力學、電磁學、
水力學、液體流動理論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04年,他因和拉姆塞同時發現了
惰性元素氬(Ar)而榮獲了該年度的
諾貝爾物理學獎。
1871年,瑞利在經過反覆研究,反覆計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瑞利散射公式,當光線入射到不均勻的介質中,如
乳狀液、
膠體溶液等,介質就因折射率不均勻而產生散射光。瑞利研究表明,即使均勻介質,由於介質中分子質點不停的
熱運動,破壞了分子間固定的位置關係,從而也產生一種分子散射,這就是
瑞利散射。瑞利經過計算認為,分子散射光的強度與入射光的頻率(或波長)有關,即四次冪的瑞利定律
正午時,太陽直射地球表面,太陽光在穿過大氣層時,各種波長的光都要受到空氣的散射,其中波長較長的波散射較小,大部分傳播到地面上。而波長較短的蘭光、
綠光,受到空氣散射較強,天空中的藍色正是這些散射光的顏色,因此天空會呈現藍色。
正是由於波長較短的光易被散射掉,而波長較長的紅光不易被散射,它的穿透能力也比波長短的藍、綠光強,因此用紅光作指示燈,可以讓司機在大霧迷漫的天氣里容易看清指示燈,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