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柏山村(廣東省中山市東區街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柏山村位於廣東省中山市東區街道西北部,市政府西側,毗鄰興中道,處於中山市城區中心部位。北鄰柏村,南接夏洋村,東毗細柏山村,西連山際尾村。始建於明初,因村北部有“大北山”,故名大北山村,清嘉慶初年因“北”和“柏”諧音,易名為大柏山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柏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中山市東區街道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由來,本地方言,傳統建築,傳統習俗,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該村立村時屬香山縣仁厚坊,清道光七年(1827年)屬仁良都,宣統二年(1910年)屬第四區;1925年屬中山縣第四區,1948 年屬五鳳鄉,1952年屬柏山鄉,1958年屬環城公社,1961年屬環城區;1984年屬中山市郊區柏山鄉,1988年屬東區柏山鄉,1989年3月屬東區柏山管理區,1998年屬東區柏山村,2002年至今屬東區花苑社區。

經濟

大柏山村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蔬菜等農作物,“三鳥”、生豬養殖也有一定規模。柏山菜心、柏山花菜曾享有盛名,是20世紀 80年代中山出口蔬菜的重要品種。1986年開始,全村土地陸續被徵用,村產業經營發生根本性改變。現全村村民完全脫離農業生產,主要從事裝修業、商業經營等。2000年之後周邊大型商業圈興起,有假日廣場及正在興建的金鷹廣場,帶動村內房屋出租業。現村民收入主要為工資性收入、個體經營收入、房屋出租租金,另有少量集體經濟分紅。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820人。其中:男性 407人,女性413人;80歲以上約50人,最年長者90歲(男)。非戶籍外來人口1164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 40人。祖籍該村的華僑華人15人,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世居村民有秦、何、黃、林、潘、張等姓。始居者不可考,現最大姓為秦姓,始祖傳為陝西人秦廣華,明中葉落腳廣東東莞,後遷居廣東佛山,偶有一次前往香山石岐探親,經過大柏山,見山清水秀,便由佛山遷居大柏山。其他姓氏明清時期從香山其他地區遷來。

本地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通用粵方言石岐話

傳統建築

村中有廟宇2座,即康真君廟和柏山古廟。2座廟宇均為磚木混合結構,門前皆有雙龍繞柱,各有1名廟祝打理廟宇日常事務。柏山古廟始建於明代,清同治年間(1862一1874年)重修,供奉三山司馬侯王、車大元帥、韋陀菩薩、觀音菩薩、財帛星君、文昌君等。“柏山古廟”匾額,書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匾額字型方正,凹槽陷入。古廟楹聯:“功存戎馬,爵晉侯王”,書於清同治元年。農曆二月初二為文昌誕;觀音誕則有四個,分別為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十一月十九日。康真君廟,始建時間不詳,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1995年重修,供奉康公。農曆七月初七為康公誕,村民在此日隆重祭拜。相傳康公被敵人追殺時,因為鴨子掩蓋其足跡而躲過一劫,故信奉康公的村民有食鴨肉不進康公廟祭拜之俗。
村中有“奉憲示禁”碑刻,也稱“禁打鶴碑”,立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現存於大柏山正街143號。2012年被市政府公布為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碑記由高1.6米、寬0.7米、厚0.17米的花崗岩楷書陰刻而成,碑文共504字,每字大小為3厘米 ×3厘米。大柏山村原坐落於豬嘴山谷地,百鳥聚集,歷來有鄉規民約禁止狩獵。光緒年間,有兵丁私自進人大柏山“風水林”的後門山,獵打被稱為“鶴”的白鷺,結果遭到柏山村民毆打,引起一場民事糾紛。官府審理之後,了解到柏山向來就有禁約不準閒人赴林打鶴,於是頒布禁令,即“奉憲示禁”,並立碑禁止閒人赴村獵鶴,違者懲戒。

傳統習俗

秦姓村民曾有清明前往南區北台湖洲山的寶鴨落洋山地祭祖的習俗。2000年後,湖洲山開發為旅遊景區,村民不再到湖洲山祭祖。黃姓村民則一直前往員峰村、齊東村黃姓宗祠祭祖。
大柏山村有添丁開燈習俗,正月十五為開燈日。上年度添男丁的家庭需掛八角燈。秦氏族人原在大宗祠內掛八角燈,其他姓氏因村中無本姓宗祠,則在土地壇掛八角燈。改革開放後,因村中各姓皆無宗祠,村民添男丁後,均在土地壇處掛八角燈。
村中傳統婚喪習俗與原來環城區村落大體一樣。婚俗方面,婚後第三天新娘回娘家,稱三朝回門。喜慶家宴一般為八菜一湯,俗稱“九大算”。菜名講究大吉大利。喪宴一定要用七道菜,俗稱“吃七”,菜式清淡,忌用燒豬肉、燒雞等,配菜多用豆芽、蘿蔔、芋頭、蕎頭等,席間不設酒。
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村中有舞獅舞龍助興表演活動。四月初七晚,村民在村內轉龍助興;初八當天,村中設宴慶賀,全村女性55歲、男性60歲以上老人,舞獅者及武術表演者匯聚一堂聚餐。中午開齋,設宴席40桌,每桌13人;晚膳開葷,設宴席130桌。晚膳後,舞獅及功夫表演開始,一般都在柏山古廟、康真君廟開獅場。開始為醒獅開光儀式,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為醒獅“點晴”,上香祭拜後,醒獅在村中穿梭一周。舞獅表演完,村民在柏山古廟、康真君廟前進行武術表演、交流。四月初九開始,大柏山的舞獅武術隊前往鄰近的山際尾、細柏山、河泊、柏、岐頭、厚興,甚至員峰、張溪、基邊等村表演、切磋。
據傳,清代之前,大柏山村中便有舞獅隊出現。舞獅隊成員不僅舞獅,還擅長多種拳法。大柏山村流行的拳法有洪家拳、朱家拳、少林拳、李家拳、蔡家拳。朱家拳為槎橋村廖金雄所傳。洪家拳得傳於朱家拳始祖曾茂招,曾茂招掌握多種拳法,洪家拳為其擅長的拳法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大柏山村洪家拳傳至村人林春芳,人稱老林伯。晚清時,大柏山少林拳祖師何三池前往福建少林寺拜師學藝,後回村授技。第一代得其真傳者有村人彭東、殷水、陳算;第二代傳人有彭鏡、鄭文輝、秦沖。後村中黃九添也前往福建少林寺拜師學藝,傳其能拎起一對150斤重的石鎖,後其技藝失傳。大柏山舞獅武術表演技藝流傳至今(現在所舞為洪家獅子舞),所獲榮譽無數,聲名遠播。
每年年底村福利會組織團圓飯,村中老人皆可參加,由村福利會及村中熱心村民共同出資。

公共設施

大柏山村北有孫文東路,東有興中道。該村1965年通電,1980年通自來水,1985年通電話,1990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1999年通網路。該村於1989年創建的柏苑國小,為東區辦事處創辦的第一所學校。村南興中公園(市政公園),設孫中山與辛亥革命主題雕塑。大柏山正街61號的老人康樂中心,原為秦氏宗祠,磚木結構,坐東向西,深二進,有天井、偏殿,三梁四柱。祠堂外部結構仍保存古貌。1950年,秦氏宗祠收歸集體所有,改為學校,後一度作為生產隊倉庫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