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陽概況
碧陽鎮地處黃山南麓古黟盆地,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地西遞宏村的軸心地帶,距黃山風景區僅40餘公里,是黟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行政區劃調整後,原碧陽鎮、碧山鄉、西武鄉合併為碧陽鎮。現轄17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人口41834人(2017),國土面積118.34平方千米。黨員1800餘名;外出務工5000餘人;農民專業合作社15個;龍頭企業8家,規模以上企業14家。
該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景色怡人。至今仍保存著數十處古街、古橋、古渠、古井和近800餘棟明清古建築。有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榮譽稱號的國家4A級景區---南屏村、關麓村;有宅體相通、造型精美的關麓“八大家”;有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之意境的三國古戰場淋瀝山;有著名晚清書畫、篆刻大師黃士陵的故鄉---黃村;有罕見的宋代私家園林南宋簽書樞密院兼權參知政事汪勃的別墅---培筠園遺蹟;有風光秀美、民風淳樸的“省級農家樂旅遊示範點”---五里、深沖……近年來,該鎮先後榮獲全市優秀基層黨組織、全省優秀基層黨委、全省第二批、第三批選派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徵兵工作先進單位、全省產業集群專業鎮、全省環境優美鄉鎮等稱號。
2011年,全鎮上下緊緊圍繞“工業強鎮、城鎮突破、旅貿活市、農業富民、社會和諧”的戰略思路,開拓創新、紮實苦幹,實現了工業經濟迅猛發展,城鎮化進程日益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旅遊發展氣象更新,民計民生明顯改善,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5億元、增加值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0%和43%;完成一般預算收入6006萬元,同比增長25%;固定資產投資11.6億元,同比增長39.72%;招商引資共到位資金7.7億元,同比增長19.7%;接待遊客237.78萬人次,實現直接收入1.02億元、旅遊總收入9.5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79%、32.83%和26%;農民人均純收入6875元,增幅15.01%。
碧陽鎮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爭當崛起先鋒、共創和諧碧陽為己任,以“打造現代國際鄉村旅遊綜合示範區”為總體目標,以“著力提升在全縣鄉鎮中的首位度和在全市鄉鎮中的位次”為發展目標,以“推進科學發展,打造全縣旅遊集散中心和綜合實力強鎮”為發展任務,進一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努力把碧陽鎮建設成為經濟實力強、城鎮品位高、生態環境美的中心城鎮,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碧陽大跨越發展奠定更加堅實基礎。
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碧陽熱忱歡迎八方賓朋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
建制沿革
碧陽鎮為黟縣縣城所在地,是黟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地處漳河之濱。北界的柏山、石村;南嶺的瑤山村、鐘山、田川、餘光、五里、姚村;東毗馬道、倩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東嶽山,海拔274米。碧陽鎮,自宋代建為縣治,舊稱“縣街”。縣城尚保護有始建於南宋的通濟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程氏宅以及建於清嘉慶年間的碧陽書院和清代民居等。清代著名學者俞正燮的古居座落在城中北街,清代以前劃為一都,設有地保,後改為聯保。
民國28年(1939年),城區兩個聯保並改為碧陽鎮。民國29年(1940年),改稱臨漳鎮。民國32年(1943年),復稱碧陽鎮。1949年4月29日,黟縣解放,碧陽鎮劃分為四個行政村,1952年,改稱為四聯鎮,1954年,復稱碧陽鎮。1965年,改稱向陽鎮,1983年復改為碧陽鎮。全鎮面積4.8693平方公里,折合7304畝,其中耕地面積1771畝。轄3個居民委員會和南門、郭門、西街、倩村4個村民委員會,16個村民小組,38個居民小組,共1380戶,11311人。1992年2月碧陽鎮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城郊的紅旗鄉併入了碧陽鎮。是月,相應成立了鎮政府區劃調整籌備組織,至1992年10月召開鎮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鎮政府領導班子和政府機構延續到2004年12月。
2005年1月,由於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原西武鄉、碧山鄉又併入了碧陽鎮管轄。同月,成立了鎮政府籌備組。4月,鎮召開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的一屆人民政府。
建國後,中國共產黨黟縣委員會,黟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黟縣人民政府、黟縣政治協商委員會以及縣直、部、委、辦、局等機關團體都集中駐設城區。
縣城屬於碧陽鎮境內,主要街道在漳河兩岸,是縣內集市貿易中心。縣城古街有:縣前街,東街、西街、南街、北街、郭門街、麻田街。縣前街(現名直街)為主街道,與北街相接呈“丁”形,是古今的商業區,向為鬧市。店房均是典型徽派的傳統建築,店面排門,厚約4厘米;鋪面敞開,一覽無餘。東街、西街、南街、郭門街、麻田街為住宅區,間設店鋪和棧房。
城中街道的路面全用長條花崗石板橫列鋪設,闊不過4米,窄道僅2米左右,往昔兩轎相遇,必有一轎讓至屋檐下才能通過。
城中里弄,縱橫交錯,只能徒步,轎、馬難行,有的巷弄不足1米寬。全城共有里弄73條,是民居的聚集點。縣內公路由此通向各鄉,向南的黟(縣)漁(亭)公路,連線慈張幹線,通向屯溪、祁門等地;向北的黟(縣)石(台)公路,通至安慶、青陽等地;黟(縣)太(平)公路,通至太平。城區除縣辦工業企業外,鎮辦工業日益發展,有鎮辦繅絲廠、捻線廠、車木廠、電機車輛修配廠、賓館、糧食加工廠等私營企業。
經濟發展
碧陽鎮以市場經濟為槓桿,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科技創優為先導,堅持圍繞旅遊辦農業,立足效益抓調整,重點發展生態型、觀光型和科技型等新型農業產業項目。現已初步形成蠶桑、水果、茶葉、紫竹、蔬菜、優質油稻等 6大頗具鎮域特色的農業產業基地,其中蠶桑基地面積15000畝,水果基地面積2000畝,高效密植茶園面積2500畝,紫竹基地面積1500畝。蔬菜基地面積500畝,水田面積27000畝。一個集約化、規模化的特色農業產業化道路正向全鎮輻射形成。
產業結構
作為黟縣的工業重鎮,碧陽鎮始終把發展繭絲綢業、旅遊食品加工業、旅遊工藝品加工業作為主導產業,已建成規模以上企業 8家,年產值3.65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8%。被列入省“861計畫”的黃山旅遊商品工業基地,現入駐企業19家,總投資已達2億元。作為該基地項目規劃新區之一五東殿工業新區項目也已正式啟動,一期投入1500萬元,征地750畝,年內將完成園區規劃和征地工作。今後,碧陽鎮將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將該工業基地建設成為全省一流、全國知名的旅遊商品生產基地和集散地。
基礎建設
碧陽鎮以發展第三產業和完善城市功能為重點,立足“世界遺產”、“世外桃源”兩大優勢,圍繞“改善旅遊接待能力、開發城區旅遊項目、加快縣城東擴西延”三個方面,推進城區深度開發,著力提高城鎮化水平。為充分發揮縣城輻射牽動作用,該鎮先後完成教育、衛生、文體等一批公益設施建設和鎮區道路改造及亮化、美化;並成功實施了城西新區、馬道路、翼然路、過境公路等舊城改造項目和黟縣賓館、中城山莊擴建等旅遊接待設施項目的建設,城區面貌明顯改觀, 小城鎮功能日臻完善。
歷史文化
山清水秀風光美,鄉久村古民風淳
碧陽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景色迷人,境內尚保存著數十處古街、古橋、古渠、古井和近 800餘棟明清古建築 。其中 迷宮式古建築群南屏是《菊豆》、《大轉折》、《臥虎藏龍》等多部著名影片的拍攝地,俗稱為“中國影視村”;關麓“八大家”宅體相通、造型精美,實為徽州古民居所罕見;三國古戰場淋瀝山徒壁懸崖,山清水秀,又有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之意境;桃花源生態旅遊觀光農業區風景優美,特色鮮明,區內的五里、深沖兩村還被授予“全國文明生態示範村”稱號。碧陽鎮正努力發揮這些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著力改善旅遊接待設施,真正讓旅遊牽動戰略為碧陽的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旅遊資源
茶業第一村深沖村
黃山市碧陽鎮深沖村位於黟城北郊、與世界文化遺產地宏村接壤,是黃山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黃山市生態村。
全村有6個村民組、215戶、678人,村域面積1.8平方公里,擁有茶園1200畝、果園300餘畝、竹林等經濟林360畝、水田482畝、旱地127畝。該村以茶、果為主導產業,各業均衡發展,是一個典型農業生態村。其地產的各類無公害、無污染茶已在國內各大中小城市走俏,茶業總產值已接近480萬元,人均純收入已逾4300元。
深沖村以打造“黃山新農村亮點村、中國鄉村生態旅遊示範村、黃山茶業第一村”為目標,通過發揮區域優勢、突出地方特色,摸索出了一條“以茶為主、以果為輔、借茶興旅”的新農村建設之路:一是因地制宜定規劃。編制了“深沖新農村建設規劃”,已全面實施入村景觀大道、深沖茶湖、園區旅遊步行道、茶園噴滴灌及村務活動中心大樓等重點項目建設;“深沖生態休閒農莊”項目也在緊鑼密鼓編制中。二是突出重點抓增收。堅持走“靠規模要效益、靠質量樹品牌、靠品牌拓市場”之路,積極培育引進優質無性良種,大力推廣高效栽培、低產改造技術,普及使用農家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促成茶葉產量、質量的提高和升級。三是加強培訓促革新。在成立茶葉協會、建立協會經紀人隊伍基礎上,通過舉辦優質茶栽培、科學興建沼氣池等新農村建設技能培訓班,逐步建成了懂技術、會經營、有文化的新型農民梯隊。已有3名茶業經紀人先後受到省、市、縣表彰。四是強化建設展新顏。村內通訊、交通方便快捷,已安裝有線電視190台套、固定電話190門、行動電話160部,並實現了寬頻上網,村內道路硬化已完成3公里;有170戶使用上了太陽能、80戶使用上了沼氣,農村安全飲用水改造工程也已全面完成。
桃花園中五里村
五里村位於黃山市黟縣縣城近郊,緊鄰世界文化遺產地和全國十大魅力名鎮——西遞、宏村,總面積1.6平方公里,該村四個村民組,近500人口。全村桃園面積1100餘畝,是一個以種桃為主的水果專業村。
陽春三月,春筍露尖、柳樹吐嫩、桃花飄香,而到了6月初,桃樹上掛滿了誘人的鮮桃,整個桃園果香四溢;置身其中,往往讓人流連忘返。該村以其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良好的水果經濟效益,先後榮獲“全國綠化千佳村”、“全國農科教示範村”、“全省綠化百佳村”、“黃山市生態文明村”、“黃山市環保生態村”等稱號。2006年被確定為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近幾年來,該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著力打造桃產業,引進“安農水蜜”、“中國沙紅”“牛心桃”等優質新品種,多次聘請省果樹專家到村授課,並聘請高級園藝師吳劍權擔任技術顧問,推廣果樹栽培管理、低產果園改造等技術,通過施用農家肥,使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提高了水果的產量和質量,生產綠色無公害水果。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2005年水果總產量達到1600噸,總產值170萬元,人均產值3500元,人均純收入4330元,其中水果業收入占60%。
目前該村為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積極引導農民圍繞桃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把五里建成高標準的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優美農村觀光園區。
三都
三都位於黟縣縣城的北郊,距縣城5公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新安志》記載:隋開朝十二年(592年),改新安郡為歙州,設州治於此。境內峰巒疊嶂,山清水秀。有“三都八景”,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北宋政治家汪勃、清代書法家汪聯松、近代教育家汪達之的故里。現還保存有明清時期古民居、祠堂300餘處,有宋代私家園林遺址一處,清代古塔一座,是黟縣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
山清水秀風光美,鄉久村古民風淳。境內森林覆蓋面積達到70%,是漳水源頭,擁有小(二)型水庫三座和體現現代農業風貌的千畝桑海,處處展現悠然恬靜的鄉村風情。這裡交通便利,通訊暢通,民風淳樸,社會治安秩序良好。
中國影視村
------南屏探訪“桃源之珠”-------關麓 南屏村位於安徽黟縣城西南四公里處,因村南有猶如屏障的南屏山而得名。這個規模宏大的古村莊始建於元代,聚居著葉、程、李諸姓家庭的上千號人口,至今仍較好地保存著8幢代表著宗族勢力的古祠堂,並依序排列在一條約200米長的軸線上。宗祠規模宏傳,家祠小巧玲瓏,組成了一個全國罕見的古祠堂建築群,是現代人了解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博物館。同時這個村的300多幢明清民居古建築,沿著72條巷弄分布排列,組成了一個如迷宮似的飄蕩。不要說古祠堂、古民居,單就這些層層疊疊、回還往復的巷弄,就要迷倒無數遊人。
說南屏是“中國影視村”,那是因為名導演、名演員在這裡共同創作出了多部享譽國內外的名片-----《復活的罪惡》、《大轉折》、《菊豆》、《臥虎藏龍》等等。許多當年拍攝時的花絮劇照、許多拍攝時搭制的場景和道具都留在了這裡,成了南屏誘人的另一景。
關麓是唐朝名臣汪華的後裔聚族而居的地方,建村已有千年歷史,因地處武亭山麓和被稱為“西武雄關”的西武嶺東麓而得名天堂賽因為過去黟縣通往祁門、安慶、江西等地的主要官方驛道通過該村,故又名“官路”。
關麓的特色是它的主要建築君為汪氏八個兄弟的“八大家”住宅群,其建築自清順治始,前後經歷了200多年的時間,共建有樓房16幢、四合屋2幢、學堂廳和書齋各1幢,占地約6000平方米。“八大家”並不僅僅是“八大間”,它是整套布局合理、設計靈巧、建築精美的典型徽州古民居系列建築。每一個單元系列各有風格不一的正屋’偏廳、廚房及庭院,自成一體你是不各單元之間又相互聯通,要上樓下均有門戶串接,從而使“八大家”形成一個整體,其結構的別致,在徽州古民居中是極為罕見的。不要說外人進入“家中”中如入迷宮,就是在“家”中長大的人也很少有確切了解其中的全部結構的。
所以當我們走進關麓村的每一個“家”的時候,已經完全分不出個伯仲高下、東西南北;它們的渾然一體而又各有千秋讓我們一遍看不夠,還想多次來此細細品味。
關麓當然是“桃花源”里最精巧的珍珠之一。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25550
|
男
| 12953
|
女
| 12597
|
家庭戶戶數
| 8129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4494
|
家庭戶男
| 12283
|
家庭戶女
| 12211
|
0-14歲(總)
| 4898
|
0-14歲男
| 2508
|
0-14歲女
| 2390
|
15-64歲(總)
| 18636
|
15-64歲男
| 9555
|
15-64歲女
| 9081
|
65歲及以上(總)
| 2016
|
65歲及以上男
| 890
|
65歲及以上女
| 1126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3286
|
總人口41834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