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曆五年大赦天下制》是唐代常袞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曆五年大赦天下制
- 出處:《全唐文》
- 作者:常袞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大曆五年大赦天下制》是唐代常袞創作的一篇散文。
《大曆五年大赦天下制》是唐代常袞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大曆五年大赦天下制門下:惟辟奉天,作人父母。若天垂戒於上,人不安於下,則修德勤玫,以達至誠。恤刑獄之冤滯,問閭閻之疾苦,招納諫諍,訪求賢良,允迪前烈,率由茲道。朕獲...
《大曆四年大赦天下制》是唐代常袞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大曆四年大赦天下制 敕:至理之代,先德後刑,上歡心以臨下,下忻然而奉上。禍亂不作,法令何施?去聖久遠,薄於教化。簡書填委,獄訟煩興,苛吏舞文,冤人致辟,思欲刷恥改行,厥路無由,豈天地父母慈愛之意也?朕主三靈之重,托群後之上,...
可大赦天下:其大曆七年五月十五日昧爽已前,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應天下見禁囚徒,罪無輕重,一切悉宜放免。所由更不須類例聞奏。宜令諸道節度觀察及諸州牧縣宰,於當管內所有名山靈跡,各精誠致祭,祈降甘澤,冀獲豐稔,永思流弊,庶振風猷。其巴南諸州,仍歲水旱,迫於凍餒,或至流離,因有剽求...
(概述圖:大曆元寶)年號簡介 永泰二年(766年)十一月,改元大曆。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崩,太子適即位,是為德宗。次年改元建中。在位君主 唐代宗(727年-779年),即李豫。唐朝皇帝。唐肅宗長子。初名俶,後改現名。通《易》、《禮》,年十五封廣平王。肅宗至德二載(757年),為天下兵馬元帥,...
伏惟陛下先斷厥志,乃施於辭,其可行而宣之,其不可者措之,無苟於言,以重其悔,言克誠而人心必感,人心既感而天下必平。事何可不詳,言何可不務?罄輸愚懇,伏聽聖裁。謹奏。作者簡介 陸贄(754--805),唐散文家。字敬輿。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大曆進士。德宗即位,任為翰林學士,參與機謀。建...
前資官,漢語詞語,讀音為qián zī guān,意思是古稱已去職之官。詞語釋義 (1).古稱已去職之官。(2).指曾在前朝任職的官員。運用示例 唐·常袞《大曆五年大赦天下制》:“內外文武官及前資官六品以下,並草澤中有碩學專門,茂才異等,智謀經武,諷諫主文者,仰所在州府觀察牧宰,精求表薦。”宋·...
代宗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大曆,什一稅法全部停用。大曆二年(767年)三月,宰相元載、王縉及左僕射裴冕、戶部侍郎判度支第五琦、京兆尹黎乾奉代宗的命令各出錢三十萬在郭子儀的府邸設宴款待郭子儀。內侍魚朝恩也參加了這場宴會。魚朝恩出錦三十段、采羅五十匹、采綾一百匹作為郭子儀的纏頭費用。由於纏頭非常多,這場...
唐高宗在顯慶四年十月其皇太子李弘登太子位「加元服」時大赦天下。「文武官職五品以上子孫為父祖後者各加勛官一級,大酺三日。五年二月丙戌,帝在并州,曲赦并州管內及所經州縣。義旗初職事五品已上身亡歿墳墓在州者令所司致祭:佐命功臣子孫及大將軍府佐以下見今在者,賜階級有差。」這樣的恩賞在皇帝即位時...
興元元年(784年)正月初一,德宗在奉天下罪己詔,宣布大赦天下。王武俊、田悅、李納見赦令後,皆去王號,上表謝罪。惟有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自恃兵強財富,謀劃稱帝,建國號大楚,改元武成。赦令下達後,四方人心大悅。等到次年德宗返回長安後,昭義李抱真入朝對唐德宗說:“山東宣布赦書,士卒皆感泣,臣見人情如此...
永徽五年(654年),薛元超辭職回鄉守喪。翌年,被重新起用,授黃門侍郎,兼檢校太子左庶子。龍朔三年(663年),薛元超被貶為簡州(今四川簡陽)刺史。上元元年(674年),大赦天下,拜薛元超為正諫大夫。儀鳳元年(676年),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拜相。薛元超為相後,除引薦人才之外,還多次上疏切諫。...
唐高祖建立政權後的一系列作為:兩次大赦天下、出放宮女、拜謁老子和埋葬前朝皇帝等,說明他是一位心胸寬廣的人,富有仁愛之心,珍惜人之生命,體恤人民百姓。“武德二年正月甲子,陳叔達兼納言。詔自今正月、五月、九月不行死刑,禁屠殺”⑶。雖然沒有古代堯舜之德行,他能約束自我,主張節儉,崇尚孝行,可謂具良好...
827年,農曆丁未年(羊年)。改元太和寶曆三年(八二七)二月十三日 中國紀年 827年,唐文元聖昭獻孝皇帝太和元年 歷史大事 改元太和 寶曆三年(八二七)二月十三日,文宗臨御丹鳳樓,大赦天下,改元太和。文宗平定橫海鎮 寶曆二年(八二六)四月,橫海(今河北滄州東南)節度使李全略卒,其子節度副使李同捷居喪擅為...
”崔祐甫說:“皇上已大赦天下,不應聽信讒言,判人有罪。”朱泚、崔寧也極力幫劉晏說話,崔寧說得太重。導致楊炎發怒,把崔寧貶出京城,罷免了劉晏的使職。正月,詔令全國錢穀都要交給金部、倉部管理,免除了劉晏轉運、租庸、青苗、鹽鐵等使職。二月十四,劉晏又因呈交賬簿和實物不合,被貶為忠州刺史,由...
唐太宗登基,大赦天下,各路功臣加官進爵。黃君漢任潞州刺史,都督潞、澤、蓋、韓、遼五州諸軍事。東何升任潞州總管府兵曹參軍事,赴潞州就職。貞觀六年(公元632年),黃君漢任夔州都督,赴川就職。東何轉任并州總管府兵曹參軍事、功曹參軍事,下正七品。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建南北衙,改革府兵...
前蜀武成元年(908年),王建在成都南郊祭天,然後大赦天下,改元武成。五代十國 朱友謙 朱友謙(?-926年),初名朱簡,字德光,唐末五代時期大臣。朱簡依附宣武節度使朱溫。朱溫收為養子,更名朱友謙,表為陝虢節度使。朱溫篡唐即位後,徙鎮河中節度使,累遷中書令,封為冀王。朱友珪弒父篡位,朱友謙陰附晉王...
前蜀武成元年(908年),王建在成都南郊祭天,然後大赦天下,改元武成。五代十國 朱友謙 朱友謙(?-926年),初名朱簡,字德光,唐末五代時期大臣。朱簡依附宣武節度使朱溫。朱溫收為養子,更名朱友謙,表為陝虢節度使。朱溫篡唐即位後,徙鎮河中節度使,累遷中書令,封為冀王。朱友珪弒父篡位,朱友謙陰附晉王...
興元元年(784年)正月初一,德宗下罪己詔,並大赦天下。赦令下達後,四方人心大悅。田悅、王武俊、李納都去除王號,上表謝罪。同月,李抱真被加授為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使相。其爵位由倪國公(一作帔公)被進封至義陽郡王。當時,朱滔率幽州軍及回紇兵五萬南進,與朱泚呼應。朱滔認為田悅違反...
779年(大曆十四年),唐代宗評定前代功臣,崔玄暐位列第一等十一人之內。780年(建中元年),崔玄暐與裴寂、劉文靜等三十四人被唐德宗定為功臣上等。848年(大中二年),唐宣宗將三十七位功臣的畫像掛在凌煙閣內,其中就有“中書令博陵郡王崔玄暐”。軼事典故 崔玄暐的母親盧氏曾告誡他道:“我曾聽姨兄...
”於是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為將領,受命率驪山(今陝西西安西鹹新區灃西新城東馬坊村)刑徒及奴隸70萬之眾,迎擊周章。打垮了周章的軍隊,周章出關,逃至曹陽,章邯追至,擊破曹陽。周章再次敗走澠池,10餘日後,章邯大破澠池,周章自剄。打敗了周章,章邯又向滎陽(今河南省滎陽東北)進發。作戰成就 滎陽將軍...
寶曆二年(826年),唐文宗繼位,大赦天下。李訓遇赦北歸,後因母親去世,留居東都洛陽。當時,鄭注得到大宦官王守澄的寵遇,李訓嘆息道:“當權者盡皆齷齪,我聽說鄭注重視士人,又有宦官相助,可以共事。”他便前去求見鄭注,二人相處甚歡。太和七年(833年),東都留守李逢吉將價值數百萬的金帛珠寶交付李訓,讓...
狄仁傑道:“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若立太子,非廬陵王不可。”武則天大怒。後來,武則天對狄仁傑道:“我夢見下了好幾盤雙陸都沒有贏,這是什麼原因?”狄仁傑回答道:“雙陸不勝,是因為無子,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動,天下就危險了。姑侄與母子誰更親?您立廬陵王,那您千秋萬歲後...
有司大赦天下,改元曰至德元年,尊聖父為文武大皇帝。是日煙雲發作,士庶踴躍,黃龍見於東郊,紫氣滿於天門。翌日也,數百裡衣裳會;兼旬也,數千里朝貢會;逾月也,天下兵車會;浹時也,四方戎狄會。以一旅成百萬之師,率胡夷平社稷之難。禮郊祀,戴聖皇。與人合誠心,以氣消夭癘。動罔不吉,歆無不報。是...
朕以薄德,謬當重位,既展承天之禮,宜覃率士之澤,可大赦天下,改元‘至德’。內外文武官九品以上加兩階、賜兩轉,三品以上賜爵一級。”隨即派人去四川給玄宗報告,尊父皇唐玄宗為“上皇天帝”,即“太上皇”,大赦天下,改元“至德”。唐玄宗面對既成事實,只好派宰相韋見素、兵部尚書房琯、門下侍郎崔渙等人...
炎諫於外,武后制於內,一孱主豈能有為,何得因一時忿激之詞,便謂不堪輔佐,遽行廢立?蓋炎自以忤意,預憂禍及,遂附武后,為之謀爾。殊不知,後既能廢帝立少子,天下之權皆出於已,其勢至此,事肯已乎,況素有異謀也。炎方區區諫正其過,又請復政少子,盜欲取人,奇寶已預,其謀既使得之,...
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曆(766年~780年)以來的平庸詩風。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登進士第。貞元十九年,因言關中旱災,觸怒權臣,被貶為...
神龍二年(706年),駙馬都尉王同皎謀誅武三思,結果訊息泄露,被誣以謀反。唐中宗命楊再思與吏部尚書李嶠、刑部尚書韋巨源一同審理。楊再思毫無作為,致使王同皎被處斬,天下人無不稱怨。景龍元年(707年),楊再思再次擔任中書令、吏部尚書。得以善終 楊再思歷仕兩朝,前後擔任宰相近十年,但卻唯唯諾諾,從未舉薦...
自古聖人制禮,如此殷勤;大行則天遺制,如此懇至。今陛下三日視事,聽覽萬機。群臣性命,仰陛下存活;三聖基業,待陛下興隆。伏惟聖年已登五十,陛下緣在房州,先患腳氣,今在哀苦,舊患更發。又自今月二日已來,唯令進倉米薄粥,臣下驚恐,不勝惶懼。但倉米陳臭,天下共知,食即動氣。奈何陛下以五十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