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功臣

唐元功臣,是以年號唐隆因避李隆基諱而改稱元)為名的功臣號,授予唐隆政變中的有功之臣,其身份多為武人,以軍功為主,且多為府兵出身後成為北衙禁軍,人數在十餘人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元功臣
  • 別名:唐隆功臣
  • 釋義唐隆政變中有功之臣得封號
授予背景,授予對象,對唐元功臣的其他賞賜,

授予背景

功臣號的出現,是與政治局勢緊密相連的。大唐開國歷經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到神龍政變唐中宗復位。至此,距離大唐建國已90餘年。唐中宗復位,武氏、韋氏當權,韋後更是囂張,毒死唐中宗,歷經磨難的皇權剛剛回到李氏手中,眼看又將落入韋後之手。
在這關鍵時刻,相王之子李隆基,聯合其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一舉消滅韋氏、武氏,穩固了李唐皇權。與李隆基一起謀殺韋氏的有太平公主,以及此二人的隨從及堅定支持者。《新唐書》記載其政變的主要參與者,有李隆基太平公主薛崇簡劉幽求麻嗣宗葛福順、李仙鳧、僧普潤、鐘紹京。《資治通鑑》記載有李隆基、太平公主、衛尉卿薛崇簡、兵部侍郎崔日用、寶昌寺僧普潤、苑總監贛人鐘紹京、尚衣奉御王崇曄、前朝邑尉劉幽求、利仁府折衝麻嗣宗。兩者記載略有差異。而參照《舊唐書》記載,葛福順等人的確是參與了這場政變。以萬騎果毅葛福順、李仙鳧為代表的萬騎,因為韋播、高嵩的“榜捶”而怨恨已久,與李隆基達成共識,誅殺共同敵人。
唐隆政變的主要參與者可分為四類,分別是謀臣、僧道、司農寺丁匠、以萬騎將士為主的武人。在此次誅殺武韋的事件中,萬騎是主要力量。

授予對象

唐玄宗在平定武韋之後,當即拜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進封平王,之後立為皇太子。此時,需要注意的是,李隆基從誅殺韋氏開始,正式掌管左右萬騎,與萬騎建立了緊密聯繫。
資治通鑑》注文引宋白所說:「唐玄宗平內難,賜衛士葛福順等為唐元功臣,不過十數人。」從現存史籍中,未能找到賜予唐元功臣的直接詔書。但《舊唐書》記載:「及玄宗為皇太子監國,因奏改左右萬騎左右營為龍武軍,與左右羽林為北四門軍,以福順等為將軍以押之。龍武官盡功臣,受錫賚,號為『唐元功臣』。」
對此,蒙曼認為「『龍武官』的這一概念,按照當時的建制,可以比定為萬騎官。萬騎系統所能容納的官員數量極其有限。…即使後來龍武官正式設立官署後,在『安史之亂』前武職中也只有大將軍二人、將軍四人、司階四人、中候六人、司戈十人、執戟十人,共三十六人。若僅以萬騎官員為唐元功臣,則為數殊少」。又引據《新唐書·兵志》所記「及玄宗以萬騎平韋氏,改為左右龍武軍,皆用唐元功臣子弟,制若宿衛兵。」的說法,認為唐元功臣的數量不少,而不僅僅只是少數官員。由此,認為「把『唐元功臣』和萬騎系統官員等同起來並不符合事實」。
然而,仔細對比《新唐書·兵志》此條記載與《舊唐書》同,《新唐書》記載來源於《舊唐書》。而《舊唐書》載龍武官號稱唐元功臣的說法,不見於他書。而按《舊唐書》所載「唐元功臣」僅僅是少數宮員,這也與宋白所說基本一致。又據墓誌中明確表明其是「唐元功臣」的有九人。出此看來,「唐元功臣」人數確實不多,集中於萬騎將領。
若是按照《新唐書》龍武官都號稱唐元功臣的記載,出土墓誌中龍武軍中之人,似乎不應該忘記在墓誌中書寫上這一有讚頌意義的「唐元功臣」,理應有大批人。
然而,翻閱墓誌卻發現,很多龍武軍將士的墓誌中都提到了參與唐隆政變,但不見有「唐元功臣」之號的記載。
如右龍武軍翊府中郎將「唐元之際,輔翊潛龍,不逾崇宵,功參撥亂,乃解褐靜州烈山鎮將…心膂之任必藉忠貞,遂委之禁營,長留宿衛。」
又如大唐左龍武軍翊府中郎將王泰「皇上潛躍之際,參預經始之謀,杖劍營門,標壯夫之氣:宣力王室,懷烈士之風。」
還有明威將軍守右龍武軍中郎將徐承嗣「往屬國家多難,無釁妖興。府君忠不顧身,勤以衛主,心謀矯策,力習旌戈,是用三軀之虎賁,得存九五之社稷。」
壯武將軍右龍武軍翊府中郎將史思禮「屬唐元初載六月廿日,巨猾開釁,邪孽如聚,戮褒姒於周京,斬呂祿於漢闕。班賜獲級,俾勤賞功。至七月十三日,恩敕授君平陽郡仁壽府左果毅都尉,借緋,以旌社稷之勛,用表河山之績也。」
壯武將軍行口龍武軍翊府中郎將周思忠「屬中宗晏駕之載,同恤社稷之難,口除勃逆,捧日再明。夫公能經國家,定禍亂,序民人,利後嗣,豈彭韓周邵同年而語哉!」
壯武將軍左龍武甲將軍萬行「唐元載,韋氏潛圖構逆。公驂乘代邸而誅諸呂。以勇斷元勛,為河東壽貴府果毅。」
以上等龍武軍將士,均參與了唐隆元年的政變,但墓誌中都沒有提及「唐元功臣」的稱謂,印證了「唐元功臣」人數之少的記載。
另有一直接關於龍武軍與「唐元功臣」的記載可以說明兩者不一樣。
天寶十四年八月天長節詔:
「南衙九品已上並京兆府畿令等,宜共賜物二萬疋;左右龍武軍各賜一千疋。其唐元功臣,言念勛舊,宜異常倫,兩軍各賜物二千疋。」
這裡明確區分了龍武軍與唐元功臣的不同賞賜,並對唐元功臣的賞賜是龍武軍的一倍。如此看來,《舊唐書》所載「龍武官盡功臣,受錫賚,號為『唐元功臣』」的說法確實不妥。
再看「唐元功臣」與參與政變的將士是否有嚴格區別呢?翻檢唐玄宗時代的制書,可從中窺探兩者的區別。
開元二十年十月赦文:
「武德初功臣每有大慶,必存追遠,業參運始,而義合賞延,其子孫沉翳無在朝者,宜令勒責,即與官。唐元立功官等,艱難之際,誠效亦深,言念其功,豈忘終始?其三品已上各賜一子官,五品已上各賜紫、金魚袋;有亡歿者優贈與官,仍與一子宮。」
這裡的「唐元立功官」,不見於其他史書記載。至於是不是「唐元功臣」之誤,還是指其他參與政變的人,不能確定。但玄宗時的其他制書中明確提到「唐元功臣」。
天寶三年十二月癸丑,大赦天下制曰:
「其唐元功臣,締構之初,竭其忠款,欽功念舊,情所不忘,普恩之外,更加一階,其身歿者各贈一官。」
既然有「唐元立功官」與「唐元功臣」的不同稱呼,看來兩者可能不一。「唐元立功官」似乎包括「唐元功臣」
而同為《舊唐書》又記「及置上右龍武軍,皆唐元功臣子弟非外州人。」這裡說龍武軍皆是唐元功臣子弟。而事實是否如此呢?
唐代墓誌彙編》錄有唐元功臣、右龍武軍將軍張德墓誌一方。
張德去世於天寶十載(751年),春秋七十三歲。按古人以虛歲算,其應出生於調露元年(679年),到唐隆政變(710年),他31歲,理應是唐隆政變的參與者,大概是葛福順等人率領下的萬騎一員。「公唐元功臣,興王有力,大君寵秩」「天祿永終,初任左驍衛慶州同川府左果毅…任雲麾將軍、右龍武軍將軍、上柱國、清河縣開國伯。」
可知其既是唐元功臣,後來又是龍武軍,而非唐元功臣子弟。
張德有三子,長子張榮琮,擔任左領軍衛鹹寧郡長松府左果毅:次子張榮芝,任左武衛廣陵郡新林府別將:三子張榮崇,任左威衛河南府洛泉府別將:三人都是「並留宿衛,扈從警蹕。」三人均是武人,又都在中央宿衛,或許與其唐元功臣子弟的身份有關。但都不是龍武軍
另有天寶十年去世的李獻墓誌一方,提到其父李安樂為唐元功臣。李獻是龍武軍宿衛,志文中說他「弱冠補左衛翊府翊衛,未經番上。屬國家大禮,制錫殊恩,唐元功臣,特賜一子常送,則君當其任也。」其父李安樂是「唐元功臣,冠軍大將軍、行左龍武軍將軍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贊皇縣開國伯。」
既是唐元功臣,又在龍武軍,這與《舊唐書》所載龍武軍都是唐元功臣子弟的記錄是矛盾的。所以,《舊唐書》記載「左右龍武軍,皆唐元功臣子弟非外州人」的說法也是有失偏頗的。
綜之來看,唐隆政變之後,被賜號「唐元功臣」的人數不多,應該在十數人左右。而兩《唐書》所載龍武軍號稱「唐元功臣」以及全部是「唐元功臣」子弟的說法也是不可信的。至於稱謂唐隆政變中的將士為廣義的唐元功臣集團是可以的。蒙曼書中所探討的唐元功臣集團「指的也是這批以萬騎兩營為主的立功武臣。」
「唐元功臣」表

姓名
身份
詳細史料
史料出處
1
唐玄宗平內難,賜衛士葛福順等為唐元功臣,不過十數人。
資治通鑑》卷233唐德宗貞元七年二月戊戌條注。
2
李安樂
安樂,唐元功臣也,冠軍大將軍行左龍武軍將軍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贊皇縣開國伯。
唐代墓誌彙編》天寶175,第1653頁。
3
張德
武人
公唐元功臣,興王有力,大君寵秩,天祿永終。
《彙編》天寶198,第1670頁。
4
張登山
武人
唐元功臣、故冠軍大將軍、右龍武軍大將軍。
《彙編》天寶270,第1719頁。
5
張顗
武人
皇朝唐元功臣忠武將軍、左清道率。
《彙編》貞元018,第1850頁。
6
朱君同
武人
唐元功臣、絳郡新田府折衝都尉
《續集》天寶038,第608頁。
7
李福延
武人
唐元功臣、左金吾衛大將軍、賜紫金魚袋、上柱國。
《續集》大曆025,第708頁。
8
王思獻
武人
唐元功臣、行右龍武軍大將軍。
《文苑英華》卷909《鎮國大將軍王榮公神道碑》。
9
文臣
唐隆功臣、故光祿大夫、中書令、戶部尚書、上柱國、越國公、食實封五百戶。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第1頁。
以上九人,是目前所能找到有「唐元功臣」之號的全部人數,多為武人,其中五人是龍武軍將領。

對唐元功臣的其他賞賜

對功臣的賞賜是歷代帝王都會進行的例行之事,一方面籠絡人心,一方面顯示皇恩浩蕩。
唐高宗在顯慶四年十月其皇太子李弘登太子位「加元服」時大赦天下。「文武官職五品以上子孫為父祖後者各加勛官一級,大酺三日。五年二月丙戌,帝在并州,曲赦并州管內及所經州縣。義旗初職事五品已上身亡歿墳墓在州者令所司致祭:佐命功臣子孫及大將軍府佐以下見今在者,賜階級有差。」這樣的恩賞在皇帝即位時更為常見。
在《冊府元龜·帝王部·慶賜門、延賞門、褒功門》的記錄中,大封功臣,對於功臣物質性或精神性的賞賜比比皆是。對於武德功臣的子孫,玄宗開元十一年正月己已日:「…其有沉淪草澤、抱德棲遲及武德功臣子孫並元從子孫才堪文武,並委府縣搜揚,具以名薦。」
唐元功臣作為功臣一種,是一個立功群體,對國家社稷之存亡,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功臣之功臣,其待遇理所當然在一般功臣之上。在唐玄宗一朝即享受恩蔭不少。天寶元年十二月癸丑的大赦制書中「其唐元功臣,締構之初,竭其忠款,欽功念舊,情所不忘,普恩之外,更加一階,其身歿者各贈一官。」唐元功臣在功臣的賞賜中是受特別關注的。
李安樂之子李獻「弱冠補左衛翊府翊衛,未經番上。屬國家大禮,制錫殊恩,唐元功臣,特賜一子常送,則君當其任也。」李獻由於其唐元功臣的子弟身份得以上升。至於唐元功臣子弟也大概如此。
到了天寶年間,唐元功臣作為一個群體,所受恩賞不斷。天寶十三載二月甲戊天下制曰:「武德功臣及貞觀初宰輔等,緬想忠義,感會風雲,用集大勛,肇興王業,其有子孫零落,冠冕陵夷,無任官者,宜令所司勘責,依資與一人京官。唐初功臣,績參締構,錄勞念舊,每真於懷,普恩之外,宜放一子出身,如己出身,所司依資與一官。」此處所記載的“唐初功臣”恐怕有誤。同制書,《冊府元龜》卷86《帝王部赦宥門》為「唐元勛臣」。既然制書中已經提到武德、貞觀時期的功臣,在此沒有必要再提到“唐初功臣”,所以,此處當為「唐元功臣」。
天寶十四年八月天長節詔:「南衙九品已上並京兆府畿令等,宜共賜物二萬疋;左右龍武軍各賜一千疋。其唐元功臣,言念勛舊,宜異常倫,兩軍各賜物二千疋。」
這些唐元功臣在玄宗朝賞賜頗多,在唐肅宗朝依然有其特殊的恩賞。如:肅宗至德三年正月大赦詔:「唐元功臣身亡沒者,子孫一人加一階。其諸道節度下將士,三品已下,與一子官,六品已上,放一子出身。」
乾元元年二月丁未御明鳳門大赦詔曰:
「唐元功臣,普恩外賜爵一級;身亡歿者,子孫一人加一階。」
乾元元年十月甲辰冊成王俶為皇太子,大赦天下詔:
「其唐元功臣、成都元從及朕元從功臣等,普恩之外,更賜一爵;四品以下,更加兩階;其在靈州及寧州至鳳翔者,仰所司類例,更遞加一等。」
到肅宗朝,在賞賜時依然會追及「唐元功臣」,此後「唐元功臣」便銷聲匿跡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