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竹

大明竹

大明竹(學名:Pleioblastus gramineus (Bean) Nakai)是禾本科,大明竹屬植物體木質化,喬木狀。地下莖復軸型,竿直立,高可達5米,新竿綠黃色,老竿暗綠色,全無毛,竿每節具多枝,叢生,分枝習性較低。籜鞘薄革質,先端色淡,無斑紋,籜片線形或寬線形,淺綠色,無毛。葉鞘厚紙質,無葉耳,葉舌頂端圓形;葉片狹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質厚,近革質,小橫脈明顯,小穗廣披針形,小穗軸一邊扁平,邊緣具微毛;穎堅紙質,卵狀披針形,花絲長,花葯黃色,子房呈瓶狀,無毛;花柱極短,穎果紡綞形,黑褐色。5月下旬筍期。

原產日本。分布於中國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四川等省都有栽培而近于歸化。

該種竿成叢生長,上部低垂,葉片狹長,形態較優美,常作庭園觀賞竹種。此外其竹竿還可供製作工藝品或用作菜園的支架。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物體木質化,常呈喬木或灌木狀。地下莖復軸型,因頂芽出土成竿者較多於延伸成鞭的,故地面竿通常成叢生長。
大明竹
竿直立,高3-5米,粗0.5-2厘米,新竿綠黃色,老竿暗綠色,全無毛,節下方具粉環;節間通常圓筒形,在有分枝一側的下部微凹;竿環較隆起;籜環常附有宿存的籜鞘基部殘留物;竿每節具多枝,叢生,枝條上舉,與主竿成較小的夾角,分枝習性較低。籜鞘薄革質,綠色至黃綠色,先端色淡,無斑紋,背部初生淺棕色小刺毛,以後脫落變為無毛;無籜耳和鞘口繸毛;籜舌截形或微凹;籜片線形或寬線形,淺綠色,直立或開展,先端尖,無毛。
末級小枝具5-10葉;葉鞘厚紙質,長5.5-9厘米,上部疏生小刺毛或無毛,下部無毛,邊緣具白色細纖毛;無葉耳,但新枝的葉鞘口有幾條長約7毫米的細直白色繸毛,老後脫落;葉舌高2-3毫米,頂端圓形;葉片狹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質厚,近革質,長10-30厘米,寬5-20毫米,先端長漸尖或長尾尖,基部楔形或近寬楔形,兩面均無毛,次脈5或6對,小橫脈明顯,葉緣一側有不明顯的稀疏短鋸齒,另一側具細鋸齒,葉柄長約2毫米。
小穗廣披針形,長約2.5-4.5厘米,具5-8朵小花;小穗軸節間長4-5毫米,一邊扁平,邊緣具微毛;穎堅紙質,卵狀披針形,第一穎長16-20毫米,7脈,第二穎長14-16毫米,11脈;外稃與穎同質,卵形,長8-12毫米,寬3.5-5毫米,具11脈,先端具短尖頭,邊緣全緣;內稃長7-10毫米,頂端2裂,脊間具2脈,脊外至邊緣各具2脈,脊上密生細毛;鱗被3,卵狀橢圓形,上部邊緣具纖毛,具4-6脈;雄蕊3,花絲長,花葯黃色,長約6.5毫米;子房呈瓶狀,長約2毫米,無毛;花柱極短,柱頭3,羽毛狀。穎果紡綞形,長7-8毫米,黑褐色。筍期5月下旬。

生長環境

大明竹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在疏鬆、肥沃的土壤環境中生長良好。
大明竹大明竹

分布範圍

原產日本。分布於中國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四川等省都有栽培而近于歸化。

繁殖方法

大明竹既能由母竹基部的芽繁殖,又能以橫走地下竹鞭上的芽繁殖,介於散生竹種和叢生竹種之間,但散生性特徵較為明顯。
大明竹大明竹
母竹選擇與取苗選擇竹齡1-2年生、稈綠色、竹稈地徑0.5-1.5厘米、枝下高0.8-1.2米、生長旺盛、無病蟲害的健壯小竹株作為母竹。按照此標準選取的母竹鞭齡為2-3年,正值母體營養積累豐富、新陳代謝旺盛的階段,因此竹苗移植後成活率高,行鞭發筍多,新竹成竹率也高。取苗時,沿母竹竹枝生長的方向找到來鞭和去鞭,留來鞭15-20厘米,去鞭25-35厘米,用利刃切斷其稈柄,以免損傷鞭芽,然後3-5稈成叢連蔸帶土掘起,挖成橢圓體土球,完整保存根系。留枝6-8盤,用草繩或無紡布包紮好。運輸途中要注意保濕,用雨布遮蓋,以免失水。

栽培技術

土地整理:竹苗栽植地的整理要求宜採用全墾整地。整地深度一般為30-40厘米,要求深翻細耙,破碎土塊,土塊顆粒大小5厘米左右。同時清理土壤中的石塊、樹蔸、草根等雜物,有利於竹子地下鞭根系統的生長。
大明竹大明竹
竹苗栽植:大明竹栽植季節最好選擇在1-2月間竹子休眠期間進行,此時竹子的挖掘、搬運、移植都比較方便,成活率高。栽植密度取決於土壤條件,土壤較肥沃的株行距為3米×4米為宜,土壤貧瘠的株行距為2米×3米為宜。穴的大小一般為50厘米×40厘米×40厘米,以土球能舒展放入為標準。栽植時,先用表土墊穴底,厚度10-15厘米,拌勻穴內基肥。去掉土球包裝,小心將竹苗放入穴中。放母竹時使竹鞭沿山坡水平方向自然伸展,分層覆土踩實,使其竹鞭與土壤密接,填土、踩實時要防止傷及鞭根和鞭芽。表面培一層鬆土,高過根頸2-3厘米左右,最後用稻草覆蓋竹蔸。
中耕除草:除草時本著有草及時拔除,儘量減少養分消耗的原則,不得留下草蔸,避免再次生長。新造竹林一般從5月份起,每隔兩個月除草1次,全年3次較為恰當。第一次在5月下旬,此時雜草較幼嫩,竹筍也基本出土完畢,在竹苗四周鬆土除草,平整土地。同時對新栽竹株細土培蔸,使之地面平整,無積水。第二次在7月下旬,此時既是灌木雜草生長旺盛時期,也是新竹定形生長的黃金時段,在除草時應加強對新竹的保護。第三次在9月下旬,此時正處在氣溫較高、空氣乾燥季節,結合抗旱保苗,將所除雜草覆蓋在竹蔸周圍,有利於竹蔸保水保濕,減少水分蒸發。老竹林隨著鬱閉度的提高,灌木雜草越來越少,除草的任務也逐步減少,只需每隔2-3年對竹林地進行1次墾復即可。由於大明竹鞭根入土較淺,中耕除草和墾復入土不宜太深,以免傷及地下鞭根。

病蟲防治

常見病害是褐斑病,高溫高濕期為發病高峰期。在日常管理中應加強水肥管理,特別是要注意營養平衡,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如有褐斑病發生,可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每7天噴施1次,連續噴3-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常見蟲害是蚜蟲。在其成蟲、若蟲發生初期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1.2%苦·煙乳油1000倍液進行防治。此外,初冬噴灑3-5波美度石硫合劑,可以有效殺滅越冬卵。
大明竹大明竹

主要價值

環境造景:竹子在某些生態效益方面有比一般植物有更明顯的優勢。從光補償點的大小大明竹利用弱光能力較強,比較適合造景在光強較低的環境下。
降低噪音:竹子有濃密的枝葉,比粗糙的牆壁吸聲能力更強,能夠減少聲音的反射。當噪聲通過竹林時,竹葉表面的氣孔和粗糙的毛,就像電影院裡的多孔纖維吸音板一樣,吸收一部分聲能。又由於竹子對聲波有散射作用,通過枝葉擺動,使聲波減弱而逐漸消失,其總噪聲級也會相對較低,有助於減少對鄰近建築物的干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