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條金剛竹

黃條金剛竹

黃條金剛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 aureostriatus)是禾本科大明竹屬金剛竹的一個變種,是一種觀葉竹種,由田中辛南於 1972 年在名古屋市的守山鎮發現, 1986 年被引進南京林業大學竹種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條金剛竹
  • 拉丁學名: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aureostriau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大明竹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價值,耐旱性能,分布範圍,人工繁殖,繁殖方法,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

形態特徵

地下莖有時呈單軸型,有時亦可部分短縮呈復軸型。竿小型至大型,散生或少數種類可叢生成群,直立;節間圓筒形或在其有分枝之節間下部一側微扁平,節下方的白粉環明顯,中空或少數種類近實心,髓作笛膜狀或棉絮狀;竿環隆起,高於籜環;籜環常具一圈籜鞘基部殘留物,幼竿的籜環還常具一圈棕褐色小刺毛;竿每節分3-7枝,唯竿上部數節分枝數更多且呈束狀,無明顯主枝,枝條展開,與竿呈40°-50°夾角。籜鞘宿存,厚草質或厚紙質,背部通常除基部密生一圈毛茸和邊緣具纖毛外,其餘部分無毛或具脫落性小刺毛和白粉;大多數種類無籜耳和鞘口繸毛但亦可有大形的籜耳和鞘口繸毛;籜舌截形至弧形;籜片錐形至披針形,基部向內收窄,常外翻。每小枝通常生3-5葉,少數種類多可多達13葉;葉鞘背部被毛或無毛,鞘口具流蘇狀通直的或波狀彎曲的繸毛;葉舌截形或拱形;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狹長披針形,小橫脈明顯而呈長方格狀,葉緣具細鋸齒或一邊的鋸齒不明顯;葉片微形態在上表皮的脈間有二種類型的長細胞,最中央2-4行的長細胞為有波紋的正方形至長方形;下表皮細胞普遍具乳突。圓錐花序由少數乃至多枚小穗組成,側生或稀可頂生於葉枝上;小穗細長形或窄披針形,具數朵乃至多朵小花;小穗軸節間被微毛,頂端杯狀,邊緣常具短纖毛;穎2片,或可多至5片,先端銳尖,邊緣具纖毛,內稃背部於2脊間具溝槽,先端鈍,邊緣密生纖毛;鱗被3,後方1片長約為前方2片長的2倍,雄蕊3,具互相分離的細長花絲,花尊擎形,基部為箭鏃狀,黃色,藥隔不伸出,花柱1,柱頭3,羽毛狀。穎果長圓形。筍期5-6月。

生長環境

混生竹。本種為地被竹種,性喜陽,對土壤要求不嚴,能耐一定的旱,以肥沃疏鬆的土壤生長為好。稈高0.5~1m,徑0.2~0.3cm。葉片較寬大,綠色,不規則間有黃條紋,非常美麗,觀賞價值高。

主要價值

本種為地被竹種,彩葉,耐修剪,是一種觀葉竹種,也常被用作地被的形式做園林中的綠化植物。葉片較寬大,綠色,不規則間有黃條紋,非常美麗,觀賞價值高。

耐旱性能

自然乾旱脅迫後第17天,黃條金剛竹出現乾旱傷害症狀,葉片失水下垂、內卷,第43天地上部分失水死亡;復水後10 d,葉片葉綠素螢光參數與第43天無顯著差異.在乾旱脅迫021 d,SWC顯著下降,而在17 d以後,LWP急劇下降,29 d以後LWC顯著降低.隨著乾旱脅迫程度的加劇,葉片蒸騰速率(Tr)、氣孔導度(gs)持續下降,而光合速率(Pn)波動較大,瞬時水分利用效率(PWUE)則先升高后降低;17 d後,Pn由氣孔限制為主轉為非氣孔限制為主,實際光合效率(ΦPSⅡ)開始下降;25 d後,黃條金剛竹的光合機構被破壞,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和PSⅡ潛在熱耗散能力(qN)分別由0.64、0.79下降到-0.11、0.33.Tr、gs、PWUE與LWP密切相關,大氣濕度對Pn、Tr、gs的影響顯著,氣孔是光合參數變化的主導因素.本試驗條件下,黃條金剛竹適宜在土壤相對含水率≥12%的土壤中生長,且乾旱脅迫持續時間不超過25 d.

分布範圍

浙江、江蘇

人工繁殖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為主,也可以扦插繁殖。

田間管理

使用保水劑處理後,土壤含水量增加,保水劑用量越大效果越好。使用保水劑處理的葉片含水量下降時間能推遲3 d,苗木生長受抑制時間推後。使用保水劑處理的植物葉片電導率升高時間推遲,能有效延長黃條金剛竹的萎蔫點,大約能推遲5-7 d。通過對2011年新植竹種使用保水劑與未使用保水劑成活率的統計,使用保水劑的竹種成活率明顯高於未使用保水劑的竹種。

病蟲害防治

調查表明,退筍與病蟲為害有很大關係,病蟲為害導致的退筍占總退筍的 70.12%。因此,加強竹林的病蟲害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