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街道

大明湖街道

大明湖街道(Daming Lake Sub-district)(原東門街道)位於濟南市歷下區西北部,東至東護城河,與解放路、東關街道相鄰;西至天地壇街、曲水亭街、大明湖公園西南門,與泉城路街道相鄰;居黑虎泉西路、泉城路、大明湖路中部以東,南至南護城河東段,與千佛山街道(原司里街街道)相鄰,北至大明湖公園東門,總面積1.77平方公里,屬濟南老城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明湖街道
  • 外文名稱:Daming Lake Sub-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
  • 政府駐地: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按察司街17號
  • 電話區號:0531
  • 地理位置:濟南市歷下區東北部
  • 面積:1.77平方公里
  • 人口:22197人(2010年)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明湖
  • 火車站:濟南站、大明湖站
  • 車牌代碼:魯A
歷史文化,地方人文,相關建築,建制沿革,旅遊名勝,大明湖,歷下亭,北極閣,匯波樓,鐵公祠,小滄浪,遐園,珍珠泉,解放閣,

歷史文化

地方人文

歷代衙署所在地。官署寺廟、名人故居多聚於此,街巷多以舊官署、寺廟或姓氏命名,承載了豐厚的地方文化。

相關建築

與舊官署相關街巷名稱有:縣前街、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北察院街、運署街、德王府、院前街、院后街、小王府街、後宰門街、府東大街、府西大街、東西倉棚街、南北倉棚街、東更道、大廳門前街、南馬道街、縣馬園子街、學院街、升官街、東華街、指揮巷等。
與寺廟建築和姓氏人名相關的有:鐘樓寺街、匯泉寺街、閣子前(後)街、天地壇街、舜井街等;東玉斌府、尹家巷、葛貝巷、高祥后街、苗家巷、南曾家橋、思敏街、小梁隅首街等。
與古城建築和泉水文化相關的有:解放閣、南城根街、歷山頂街、東城根街、東順城街、賀勝戲場街、北門裡街、南北歷山街、興隆店街、馬園子街、木頭園子街;黑虎泉路、曲水亭街、秋柳園街、後灣街、鵲華橋、珍池街等。

建制沿革

1948年9月為濟南市第一區。1951年1月為第二區分屬東門大街、東華大街、鐘樓寺街、寬厚所街、舜井街五個街政府。1952年7月為濟南市第二區第一、第五居民社區。1954年12月為第二區第一、二、五街道。1955年1月改為第一區第五、八、九街道,同年9月依次改稱為歷下區鐘樓寺、寬厚所、東門大街街道。1960年5月改稱為歷下公社鐘樓寺分社、院東分社。1962年12月恢復為東門、鐘樓寺、院東街道(1965年11月更名為珍珠泉街道)。1978年10月為東門、解放閣、鐘樓寺街道。1990年7月撤銷解放閣、鐘樓寺、東門三個街道,重新合併組建為新的東門街道。2004年1月,更名為大明湖街道。

旅遊名勝

大明湖

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大明湖,位於老城區北部。大明湖是由城內眾多泉水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湖面46公頃,平均水深2米左右,有“蛇不見”“蛙不鳴”“淫雨不漲”“久旱不涸”四大特點。湖畔有歷下亭、鐵公祠、南豐祠、匯波樓、北極廟和遐園等多處名勝古蹟20多處。其中歷下亭、鐵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濟水注》記載:“濼水(即今趵突泉)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則湖。”時大明湖位在今五龍潭一帶。今大明湖時稱“歷水陂”。水面南至濯纓湖,北至鵲、華二山,闊數十里。六朝時,湖內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宋代稱“西湖”。北宋齊州(治今濟南)知州曾鞏為防城區水患,修建了北水門和沿湖亭、台、堤、橋等景觀。後經清淤整治,廣植柳荷,1958年湖區及周圍被闢建為公園,成為濟南著名的遊覽勝地。

歷下亭

位於最大湖心島上,因處歷山之下而得名,是一座軒昂古雅的木結構建築。四面臨水,綠柳環繞,紅柱青瓦,八角重檐,朱梁畫棟,古樸典大明湖南門牌坊雅。唐天寶四年(745年),杜甫與北海太守李邕飲宴於亭內,寫下了《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詩中“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歷代廣為傳誦,歷下亭也因此名揚天下。據記載,古歷下亭位今五龍潭一帶,已於唐朝末年傾塌。北宋以後移建於今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在湖心島上重建,後幾經整修,基本保持了清代原貌。匾額“歷下亭”三字,為乾隆皇帝手書。亭北名士軒牆上嵌有杜甫、李邕及濟南歷代名人的畫像。門前抱柱上刻有郭沫若撰寫的“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渠秋月一片大明”楹聯。

北極閣

坐落在大明湖北岸,又名北極廟、真武廟,是一座道教建築。建於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明永樂年間重修。廟宇建在7米多高的石砌高台上,由前後殿、鐘鼓樓、東西配房組成。正殿內供奉北方水神真武帝君像,像旁有龜蛇二將、四天君塑像,均栩栩如生,口目傳神。正殿兩側壁上繪有真武修煉成仙的壁畫,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後殿名啟聖殿,供奉著真武父母的塑像。

匯波樓

位於大明湖東北岸北水門之上。北水門為宋熙寧五年(1072年)曾鞏知齊州時所建,是濟南唯一的北城門,既可設閘防水,又可泄水,保持水位恆定,通舟楫之便。明洪武四年(1371年)修建新城牆時,在北水門上建了兩層城樓。因城內諸泉匯流入湖,再經水門北流出城,故名匯波樓。匯波樓建成後,成為人們登臨遊覽,集宴賦詩的好去處,歷代文人墨客多有題詠。原匯波樓毀於戰火。1982年在原址上重建,基本保持了原貌。建築為重檐歇肩式,氣勢宏偉。登樓北眺,可望鵲、華兩山秀色,向南可覽明湖美景,夕陽西下時,更可領略到“匯波晚照”的壯麗景象。

鐵公祠

坐落在大明湖北岸西端,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為紀念明代兵部尚書、山東參政鐵鉉而建。明建文帝時,燕王朱棣起兵南下奪權,攻至濟南。鐵鉉率軍民堅鐵公祠守,屢挫燕王。朱棣攻下南京自立為帝後,鐵鉉因兵微將寡,被俘犧牲。後人敬其英烈,立祠祀之。鐵公祠為庭院式建築,古樸典雅,占地6000餘平方米,由曲廊、祠堂和“湖山一覽樓”組成,院內楊柳垂蔭,藤蘿攀緣。南臨一湖碧水,北枕幽密松林,環境清幽曠遠。風和日麗之日,鐵公祠前可見“佛山倒影”奇觀。

小滄浪

位於鐵公祠旁,是一處江南風格的小園林。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小滄浪亭、曲廊、荷池等組成。因系效法蘇州滄浪亭風格修建,且規模較小,故取名小滄浪。曲廊沿湖而建,湖水穿渠引入荷池,池邊建有八角形的小滄浪亭,建築布局奇巧新雅,境界超凡脫俗。小滄浪園門兩旁,鐫有清代劉鳳誥所作描寫濟南美麗景色的著名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代書法家鐵保書。

遐園

坐落在大明湖南岸,為清宣統元年(1909年)山東提學使羅正鈞創辦山東圖書館時所建。原為圖書館的一部分,後劃歸大明湖公園。遐園布局仿照寧波天一閣,四周以迴廊相連。因景致清雅,藏書豐富而久負盛名,故有“南閣(天一閣)北園(遐園)”之譽。園內假山突兀,花木扶疏,山石嶙峋,遊廊迂迴,亭台巧置。有讀書堂、明漪舫、浩然亭等建築,均造型巧妙,古樸典雅,被譽為“濟南第一標準庭院”。園內西北角長廊壁上還嵌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

珍珠泉

位於大明湖以南。在濟南諸泉中與趵突泉齊名。珍珠泉泉池呈長方形,面積1240平方米,四周設有漢白玉雕刻石欄。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銀色水泡自水底翻湧而上,日光相映,如瀉萬斛珠璣。清人王昶在《游珍珠泉記》中描繪:“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於面”。明代濟南詩人邊貢曾以“百尺珠簾水面鋪”的詩句讚美珍珠泉。成化二年(1466年),德王朱見潾建德王府,將珍珠泉圈入王府中。清代康熙年間又改成巡府署院。今泉池周圍廣植花木,並建有亭台水榭,假山石橋,景色秀優美。

解放閣

位於濟南古城牆東南角,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閣址為當年濟南戰役解放軍攻城突破口,是為紀念解放濟南而建。1965年建成台基,1986年落成。台閣通高34.1米,占地1637.2平方米,建築面積617.2平方米,為古典式建築,金黃琉璃瓦,花崗石貼面。閣分兩層,四面方形。上層攢尖寶頂,翹角重檐,斗拱承托,吻獸飛動,風鈴揚韻。下層環廊,廊與閣由抱廈連線。廊閣繪有山水花卉魚蟲飛禽走獸等小品。廊外為平台,台周飾石欄。“解放閣”名為陳毅元帥題寫,石刻鎏金,分別鑲嵌在台基西、南兩側。台基東側貼壁立《解放濟南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鐫刻著3764位烈士的英名,由濟南書法家朱學達楷書。台基西側嵌《解放閣修建碑紀》,濟南市政府立,書法家武中奇書。
由閣西台基拾級而上61級台階進入閣底層大廳。大廳中央矗立一組濟南戰役英雄群雕像,四周陳列濟南戰役文物,外壁鑲有8組反映濟南戰役場景的灰色大理石浮雕,畫面生動逼真。由閣北側台基登44級台階可達台基二層,四周有漢白玉石護欄,憑欄觀覽,閣西水光瀲灩,石林秀出,亭榭隱現;閣北沿河花園似綠色錦帶,鑲嵌顆顆珍珠;向南遠眺,千佛、佛慧、會仙諸山,鬱鬱蔥蔥。
閣體首層為紀念大廳,石砌花崗岩外牆,內以硬木護壁,深紅色花崗岩地面,廳正中為3米高的解放軍攻城戰士群雕,大廳外牆四周為35米長的漢白玉浮雕,描繪人民支援戰爭的宏偉場景。二層為觀瞻廳,黃色大理石地面,四周石牆齊腰,上部為民族風格的燈籠窗,鑲大面積玻璃,遊客可觀賞泉城秀色。廳外建1.8米寬的雷台走廊,漢白玉欄桿,供遊客遠眺。主體建築的四周有108米的通透迴廊,使基座牆體與主體建築渾為一體。體現了紀念建築的永恆穩定雄偉、莊嚴。1977年12月,被定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湖街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