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明代藩王府資料向來不對外公開,因此,明史研究中藩王史是一個空白。本書作者根據《明史》《明實錄》相關記載,查閱地方史志資料,並參閱大量寧夏地方史學者研究成果,撰寫成《大明慶靖王朱栴》一書,向世人推出了一位鮮為人知的明代藩王——慶靖王朱栴。 朱栴(音zhān )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出生於京城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母親是明太祖的妃子余貴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栴被冊封為慶王,封地慶陽(今甘肅慶陽市慶城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受命西來”,之國慶陽。當年,又奉命“自慶陽徙居韋州”古城,“居之九年”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再奉命“移居寧夏(今寧夏銀川市)”,長住36年,正統三年(1438年)病逝,終年61歲,葬於韋州羅山,謚曰靖,史稱慶靖王。其後代襲封慶王爵位,傳十世,慶王府在寧夏總共251年。朱栴曾受命主持寧、慶、延、綏、四衛軍務,統率數萬軍隊,負責邊鎮安危,實行軍屯,建王府莊田。以寧夏府公署改為慶王府,在寧夏城大造園林,廣修寺廟,興學。一生樂於吟詩填詞、選文撰志、成就斐然,被譽為才子王爺”。撰修寧夏第一部方誌《寧夏志》開寧夏修志的先河。 朱栴在塞北寧夏生活了45年,度過了他貴為大明親王的複雜、曲折、生動的人生歷程。
編輯評論
朱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個兒子,13歲被封慶王,15歲離開京城南京來到西北,先到慶陽。在慶陽居住不長時間後來到寧夏,在同心縣韋州城居住9年,建文三年,即1401年,移居銀川,直到61歲在寧夏去世,葬於韋州。朱栴在寧夏生活的時間長達45年。在韋州古城和銀川市建有富麗堂皇的園林式王府。朱栴是歷史上惟一親自撰寫地方志的親王,著有寧夏第一部地方志著作《寧夏志》。他擅長詩詞,其大量文章詩詞是寧夏歷史文化的珍品。朱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比較有作為的才子王爺,在鎮守邊城的同時,對寧夏歷史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書中記敘了朱栴一生的曲折經歷,論述了大明才子王爺的文化成就,廓清了寧夏慶王府251年的是是非非,評價了慶靖王主藩寧夏的歷史作用。
《大明慶靖王朱栴》一書揭開大明慶藩王府二百多年神秘歷史,填補了明代藩王史研究的一個空白。考證了慶王朱栴曾經居住在慶陽;對慶王府田莊進行了初步探討;把慶靖王朱栴一生劃分為兩個時期;對慶靖王朱栴撰《寧夏志》及詩詞作較全面的介紹何評價;對慶靖王朱栴遇到的麻煩事進行了評析;對明代慶王府住時期兩次叛亂進行了評述;推測慶王朱栴所患之病為胃氣脹病。中國社科院明史專家、何齡修研究員指出:“明朝的宗藩是明史研究上的一個大課題。”《大明慶靖王朱栴》一書,“以開藩寧夏第一代慶王事跡為主,其後續歷代諸王事跡為次,撰成一書,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之功,明顯可見”,“慶靖王及其後人複雜、曲折、豐富的歷史,經過述禮教授的認真鑽研,做了比較準確的論述。”
作者簡介
白述禮,1933年12月13日生於陝西省三原縣。寧夏大學歷史系教授。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分配到寧夏吳忠市任中學歷史教師。1981年調寧夏大學歷史系任教,先後開設《史學概論》《世界近代史》《俄國史》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史、俄國史、回族史、靈州史,發表論文、譯文、文章70餘篇,獲自治區和寧夏大學優秀科研獎8項;參編《蘇聯歷史詞典》《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伊斯蘭文化研究》《吳忠與靈州》等著作6部,2006年12月出版專著《大唐靈州鎮將》。2008年8月出版《大明慶靖王朱栴》;2009年12月出版《走進靈州》。擔任《北大人》和《吳忠與靈州》編委,傳記收入《北大人》和《中國當代歷史學學者辭典》。1959年參加《吳忠市志》編寫,開始涉獵靈州史研究,發表多篇關於靈州史研究的文章。1989年提出的觀點古靈州城址,似應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今吳忠市和靈武縣,究其根源,都是同一個古靈州”。得到專家學者較為一致的認可。中國世界近代史研究會會員、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會員、寧夏歷史學會會員。1993年初夏曾出國赴中亞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國訪問。1992年9月10日教師節”,寧夏教育廳授予教師世家”掛匾。
圖書目錄
序一: 何齡修:明清史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名譽學部委員
序二: 吳忠禮:寧夏地方史志專家、寧夏社科院研究員、寧夏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寧夏社科院原副院長
前 言
第一章 大明太祖第十六子
一、太祖皇帝建立明朝 二、第十六子 慶王朱栴 三、歷經六朝 兩個時期
第二章 慶王西來先住慶陽
一、太祖封藩 二十五王 二、茅土之封 金冊金印三、初封弘化 王住慶陽
四、古城慶陽 北關皇城
第三章 韋州王府 居之九年
一、就藩寧夏令駐韋州 二、慶王打獵 韋州宮室 三、受命西來 居之九年
四、正妃孫氏指揮之女 五、韋州地爽 王府宏偉 六、明史記載 韋州地理
七.長史劉眆 起名蠡山
八.王賦詩詞 情系韋州 九、羅山風光仙佛之境十、康濟禪寺 慶王捐資
十一、韋州大寺 或王府改
第四章 四衛軍務 經營屯田
一、慶王屯衛專司屯田1、詔王理軍 慶寧延綏 2、寧夏駐軍 數以萬計
3、寧夏屯田 寧正何福 4、朱栴概述寧夏屯田
二、學界研討 寧夏屯田 1、明設九邊實行軍屯2、九邊屯田歷史空前
3、寧夏屯田軍屯為主 4、總兵何福賜敕褒美5、張王周史開渠屯田
6、寧夏糧租,九邊第三7、屯田政廢官役屯軍8、土壤沙化鐵柱泉城
9、收取租賦不加區別 10、負擔過重 屯軍逃亡
三、寧夏慶藩 王府莊田 1、明代的藩王莊田 2、慶王的賜田3、寧夏韋州、同心慶王府牧場 4、慶王府侵占草場5、慶王府侵占官軍田土 6、慶王府喪葬墳地7、慶王府田地究竟有多少?
第五章 香山牧場 建蘇武廟
一、寧夏居民 俗善畜牧 二、明代寧夏 發展畜牧 三、慶王王府 經營牧場
四、中衛香山朱栴修廟
第六章 牛首山寺 澆鑄鐵牛
一、牛首犄角 山之得名 二、牛首山寺歷史悠久三、池留幻跡牛首金牛
四、蛟龍作怪 鐵牛鎮龍
第七章韋州九年建邸寧夏
一、寧夏鎮城 九邊之一 二、寧夏署衙 慶王王府 三、地連紫塞水映朱欄
四、王府園林風景如畫 五、長塔鐘聲 慶王修寺”
第八章成祖善待宣宗冷淡
一、燕王朱棣 奪權稱帝 二、成祖朱棣 善待慶王1、永樂皇帝賞賜
2、赴京朝賀永樂皇帝 3、再次賞賜 4、進獻馬匹5、再次進京朝見永樂皇帝
6、再次進獻馬匹 7、為慶王妃孫氏逝世治喪8、永樂遣使賞賜 9、第三次進京
10、皇帝賜慶王三子名11、皇帝賜慶王四子名12、賞賜西馬等13、賜慶王鈔
14、第四次進京,授湯氏為慶王次妃 15、第五次進京,冊封湯氏子秩煃為世子
16、慶王長子靜寧王秩燾過早逝世 17、慶王第三次獻馬 18、成祖贈諸王歲祿
三、改變國策 限制王權四、請返韋州 只準度夏 五、寧夏卑濕乞再居韋
第九章寧夏總兵奏王沮邊
一、五請入朝 均遭拒絕1、第一次請入朝被“覆書止之”2、第二次“祖訓在上,所不敢違”3、派大使金幼孜到慶王府4、第三次請入朝又被婉言拒絕5、第四次請入朝“遣書止之”6、第五次請入朝“未可從命”
二、正統之初 王更艱難1、總兵官對慶王不恭2、有人告發慶府“調馬造甲”
3、欲移居內地,“不可” 4、總兵史昭彈劾慶王
三、總兵史昭守邊大將 四、調馬造甲 造反異議
第十章上書遷國英宗慰諭
一、六旬王爺忠於朝廷 二、上書英宗遷國避昭 三、英宗回復毋介於懷
四、最後上書不可久出 五、總兵陳懋兩鎮寧夏
第十一章撰寧夏志史志珍寶
一、才子王爺碩果纍纍 二、明寧夏志失而復得 三、箋證出版八世孫序
四、歷史沿革 立寧夏衛 五、考察古蹟 高台昊宮 六、寧夏寺觀 宗教文化
七、引黃河渠 灌溉農田 八、韋州來歷 學者有疑 九、親歷見證靈州淹沒
1、朱栴記述 靈州沿革2、見證歷史 靈州三遷3、朱栴記載 後人佐證
4、唐朝墓誌 確證靈州
第十二章好學有文詩詞留傳
一、王府藏書詩詞流傳 二、西夏八景 雄圖大志 三、見合歡蓮 窮邊鄉思
四、晚年詩詞 悲傷憂愁 五、靈州志跡錄補詩詞
第十三章慶靖王薨韋州王陵
一、多起麻煩 慶王病倒 二、思鄉之情 白髮催老 三、胃氣脹病 終於致死
四、慶王逝世 輟朝三日 五、大明慶藩 子孫繁衍 六、羅山東麓 韋州王陵
七、韋州出土 慶王壙志 八、次妃湯氏 墓誌出土 九、慶府壽星 八十有四
十、慶莊王墓韋州僅存
第十四章慶藩王府十一代王
一、一代慶王才子王爺 二、二代慶王子以母貴 三、三代慶王 無嗣除封
四、四代慶王 王陵僅存 五、五代慶王母封次妃 六、六代慶王 廢為庶人
七、端和世子 早薨無嗣 八、七代慶王 修建邊牆 九、八代慶王修建兩渠
十、九代慶王王妃節烈 十一、十代慶王 惠祖遺風十二、十一代王被殺藩終
第十五章真寧郡王爭襲慶王
一、親王世子郡王長子1、什麼是親王:2、什麼是世子3、什麼是郡王
二、四子世子長子郡王三、長兄秩熒挑戰四弟1、秩煃襲爵 兄弟矛盾2、奏奪封爵 英宗切責3、千秋功罪 如何評說 四、爭位事件再次上演
第十六章才子王爺安塞郡王
一、十一喪父十五喪母 二、封為郡王處境也難1、五次謝恩 皇帝不許2、二子夭折 王妃病故3、摘妃墳地 竟遭訓責4、避亂內遷 英宗不準5、乞撥祿米 又遭拒絕
三、專心攻讀著述頗豐1、伏案日久 胸起頑肉2、多年努力 碩果纍纍3、詩詞佳美 官民傳誦 四、積勞成疾 英年早逝 五、嘉靖新志王詞搞 六、豐林弘農才子王爺
第十七章寘鐇之叛劉瑾被誅
一、明武宗朝 劉瑾專權 二、清除劉瑾安化王反 三、安化郡王欲效成祖
四、密謀策劃聚集黨羽 五、寘鐇造反皇者自居1、叛亂第一日——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初五日2、叛亂第二日——正德五年四月初六日3、叛亂第三日——四月初七日
4、叛亂第四日——四月初八日早 5、叛亂第八日—— 五月十二日
六、寧夏之亂十八日平
1、叛亂第九日—— 四月十三日2、叛亂第十日——四月十四日早3、叛亂第十一日——四月十五日4、叛亂第十三日——四月十七日5、叛亂第十四日——四月十八日6、叛亂第十五日——四月十九日7、叛亂第十六日——四月二十日8、叛亂第十七日——四月二十一日9、叛亂第十八日——四月二十二日10、叛亂第十九日——四月二十三日:
七、總兵渡河 入寧夏城 八、欽命張楊討伐叛亂 九、楊張合謀誅滅劉瑾
十、寘鐇賜死何錦凌遲 十一、爵賞之亂國朝所無 十二、寧夏之亂評價有別
十三、圖說天下說錯寧夏
第十八章屈事寘鐇慶王被廢
一、慶王台浤弘治追封 二、寘鐇造反慶王有罪
三、謀殺守臣廢為庶人 四、寘銂貪腐又廢庶人
第十九章哱拜之亂慶府遭劫
一、萬曆三征大獲全勝 二、哱拜其人專制寧夏 三、西征受阻 成導火索
四、軍營譁變 劉東暘反五、寧夏叛亂 長達七月六、兵變之中 慶府被劫
1.慶憲王妃方氏自殺身亡2.威脅暫理慶府事的鎮原王朱伸塇3.慶府郡王表現忠勇4. 慶王府遭大劫難5.叛亂造成極嚴重後果
七、朔方新志感壬辰修
第二十章慶王帥鋅惠祖遺風
一、帥鋅永齋九世十代 二、母妃方氏殉節保王 三、皇帝褒獎王妃郡王
1、萬曆皇帝 賜褒獎祠 2、鎮原郡王 管慶府事3、壽陽郡王 始終不屈4、弘農將軍 奮不顧身5、五世弘農 義氣激烈
四、帥鋅襲王宗烈實錄
五、傳承先祖刻寧夏志
第二十一章王府官員鮮為人知
一、長史劉昉 起名蠡山 二、金陵王遜慶府紀善 三、長史應台王現湃記
四、長史汝匯 漢唐垻記 五、徐英羅秀 承奉不法 六、慶府官員 總數多少
第二十二章、儀賓路升 慶府女婿
一、儀賓之稱 王府女婿 二、慶藩王府 第一女婿 三、中奉大夫 乃寧夏人
四、才子路升詩詞書法 五、康王建館延請儀賓 六、得意忘形革職為民
第二十三章功過是非後人評說
一、國之至親 天性忠孝 二、貴為親王 憂國憂民 三、好學有文 史志詩詞
四、彈劾告狀 是是非非 五、慶王后代 良莠兼有
明朝慶藩王府紀事
附錄一:
一、明朝歷代慶王世系簡表
二、明代慶藩王府郡王世系簡表
三、《宜秋樓記》:朱栴
四、《明史·朱栴》
附錄二:
我為自述禮教授的學術著作叫好——讀完《大唐靈州鎮將》之後 :舒乙
評《大唐靈州鎮將》一書 :劉玉峰
跋:初讀《大明慶靖王》有感吳宗國
參考文獻
後記
跋:初讀《大明慶靖王》有感吳宗國
基本信息
書名:大明慶靖王朱栴 責任編輯:李穎霞 朱栴畫像:張曉宇
·語言:簡體中文 出版時間:2008-08-01 版次:1 版次印次:2008-08-01
字數:250000 印數:0001-2650冊 ISBN:9787227038412 大小:大32開 裝幀:簡裝
·紙張:膠版紙
圖書摘要
第一章 大明太祖皇十六子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這是一首中國人普遍熟悉的鳳陽花鼓——《鳳陽歌》。安徽鳳陽地區是鳳陽花鼓的誕生地。鳳陽花鼓被譽為“東方芭蕾”,廣為流傳,名揚天下。歌詞中的“朱皇帝”,指的就是安徽鳳陽人、明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歷史上,朱元璋率領農民軍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統一中國276年的大明王朝(1368~1644年)。而這部書所要撰寫的主人公——慶靖王朱梅,正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十六子。
一、大明王朝洪武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又名興宗,字國瑞,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縣東)人,是大明王朝的創立者。元朝末年,朝廷政治腐敗,元順帝統治時期,爆發了紅巾軍起義。1352年,朱元璋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大軍領袖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統治。1356年,朱元璋攻占元朝的集慶路,並改為應天府(即金陵,今江蘇南京市)。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定都應天府,年號洪武。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市),推翻元朝的統治。明初以應天府為國都,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後,以順天府為國都,應天府改為留都。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一方面,大封功臣。另一方面,為了永葆朱姓江山,朱元璋兩興大獄,又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又決定分封諸子為藩王,以“同姓治異姓”,加強邊防,保衛皇位。《明太祖寶訓·封建》記載,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辛酉,以封建諸王告太廟。禮成,宴群臣於奉天門及文華殿。明太祖諭廷臣日:“昔者元失其馭,群雄並起,四方鼎沸,民遭塗炭。朕躬率師徒以靖大難,皇天眷佑,海宇寧謐。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長久長治之計。”群臣稽首對日:“陛下封建諸王以衛宗社,天下萬世之公議。”太祖日:“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其間治亂不齊,特顧施為何如耳。要之為長久之計,莫過於此。”明太祖朱元璋先後有26個皇子,朱栴是他的第十六皇子,被他封為慶王。
二、第十六子 慶王朱栴 朱栴(zhān氈)(1378—1438),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皇子,號凝真、凝真子,明洪武戊午也年就是洪武十一年(1378 年)正月初九日(1378年2月6日),出生於明朝最初的都城應天府(即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母親是朱元璋的妃子皇貴人余氏。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年(1391 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慶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栴先到封地慶陽,後藩國寧夏,以餉未敷,同年,令駐慶陽北古韋州城,就延安、綏、寧租賦。洪武三十四年(建文三年)
辛巳年(1401 年)就藩寧夏,正統三年(1438 年)八月初三日病逝,享年61歲。因為他後來死了以後,被明英宗謚曰“靖”,所以,史稱“慶靖王”。由此,本文題目就稱之為《慶靖王》。
關於朱栴,有兩個問題我這裡先要初步考證一下:
第一:朱栴的“栴”字。朱栴的栴本應該是木字旁的,但有的書上,如《嘉靖寧夏新志》等,寫為方字旁的“旃”字。據《明史》記載,朱元璋有26個皇子,12個公主。
明太祖朱元璋26個皇子是 :1 、長子:太子朱標;2 、二子秦王,秦愍王朱樉;3、 晉王,晉恭王朱棡;4 、燕王,燕王朱棣;5 、周王, 周定王朱橚;6、楚王,楚昭王朱楨;7 、齊王, 齊王朱榑;8、潭王, 潭王朱梓;9、 趙王, 趙王朱杞;10 、魯王,魯荒王朱檀;11、蜀王,蜀獻王朱椿; 12、 湘王,湘獻王朱柏;13 代王,代簡王朱桂;14、肅王,肅莊王朱楧;15 、遼王,遼簡王朱植;16 、慶王,慶靖王朱栴;17、 寧王,寧獻王朱權;18、 岷王,岷莊王朱楩; 19、 谷王,谷王朱橞;20、韓王,韓憲王朱松;21 、沈王,沈簡王朱模;22、 安王, 安惠王朱楹;23 、唐王,唐定王朱桱;24、 郢王,郢靖王朱棟;25 、伊王,伊歷王朱(木彝);26、皇子朱楠,未封王。
在以上所列明太組朱元璋的26個皇子姓名中,我們看到從朱元璋的長皇子朱標開始,到第26個皇子朱楠,兄弟26個人全部都是一個字的單字名,並且,其中名字的一個字,都是“木”字旁,沒有一個是方字旁的,因此,“旃”應該是“栴”字,朱旃應該是朱栴。
第二:朱栴是朱元璋的第十六子,還是第十五子?我們說朱栴是朱元璋的第十六子。但人們發現在寧夏同心韋州慶靖王陵墓出土的壙志(墓誌)中,卻記載朱栴為明太祖的“第十五子”,《嘉靖寧夏新志》則兩說共存:在《嘉靖寧夏新志·卷之一·【十三】封建宗室》中記載為:“慶王 名栴,太祖高皇帝第十六子。”而在《嘉靖寧夏新志·卷之二·【二十二】人物·宗室文學》中,卻記載為“慶靖王 皇明太祖高皇帝第十五子。”
慶王朱栴的墓誌即《大明慶靖王壙志》載:“慶王壙志太祖高皇帝第十五子也。母妃余氏,生於洪武戊午正月初九日。二十四年辛未四月十三日,冊封慶王。”
為什麼會出現兩種說法?這是因為朱栴本來是第十六皇子,後來因為長皇子、太子朱標早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十歲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遺詔寫道:“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於是,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後,由太子朱標之子明太祖之皇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但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發起了“靖難之戰,”,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皇帝即被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推翻,朱棣自己稱皇帝,就是歷史上的明成祖。朱允炆是朱標之子,既然朱棣奪取了朱允炆的皇帝位,為了人們忘記朱標、朱允炆父子即明太祖的太子一族,把朱標一族排斥在皇子族譜之外,明成祖說:“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復舊制。”他還不準使用建文帝的年號,並把建文四年改變為洪武三十五年,“以洪武三十五年為紀,明年為永樂元年”。“嗣是子孫臣庶以記載(建文)為嫌疑,”大家都不敢記載建文帝了,朱栴的壙志就是為避嫌,而把第十六子記載為第十五子。既然太子朱標一族被排除在明太祖的皇子之外,這樣,原來的第二皇子秦王朱樉提升成了長皇子,依此類推,按順序排下來,第十六子慶王朱栴,就提升成了第十五皇子。
但是,我們看到明太祖朱元璋冊封慶王時候賜給朱栴的《金冊》中,明太祖本人明確指出:“第十六子栴:今命爾為‘慶王’。”(見《嘉靖寧夏新志·卷之一·【十三】封建 宗室》)既然父親朱元璋自己已經說朱栴是他的第十六子,我們難道還有必要去懷疑嗎?一般情況父親不會把兒子搞錯,絕對應該相信,朱栴的確就是朱元璋的第十六皇子。
三、歷經六朝 兩個時期
慶靖王朱栴奉命西來,先居住在慶陽,後在韋州“居之九年”之後,於大明洪武三十四年(建文三年,1401年)奉命移居寧夏(今銀川市),一直住到正統三年八月,在這裡去世,終年61歲。朱栴滿13歲封慶王,享藩四十七年,在藩國寧夏居住四十五年,先後經歷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成化六朝,總結朱栴在寧夏的45年,大致可以分為前三朝和後三朝兩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即前三朝時期,是洪武、建文、永樂三朝時期,從洪武二十六年朱栴剛進入15歲到永樂朝末46歲左右的31年時間,這一時期的總的特點是,大明太祖封第16皇子朱栴封為慶王,來到西北塞上的寧夏,先住韋州九年,後移居寧夏(今銀川市),剛剛封王當然喜悅,年紀又輕,皇帝也善待慶王,所以,慶王心態比較好,對王事,例如理管理四衛軍務、實行屯田、發展畜牧業,發展文化、宗教等,都能兢兢業業,應該說是有一番作為的時期。
第二時期:即洪熙、宣德、正統三朝時期。這一時期,與前一時期迥然不同,由於種種原因,首先是與朝廷皇帝的關係不如以前,經常思念江南家鄉要求“徙國”從寧夏遷走他地,甚至要求回到居之九年的韋州去住,都沒有得到皇帝批准,這時,又遇到王府內部有人進京告狀,總兵官史昭等上奏彈劾慶王,加之早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長子朱秩燾剛剛被永樂皇帝冊封為真寧郡王不到一年,而且才只有18歲,便已經匆匆先他而去;正統元年(1436年)朱栴第五個王子岐山郡王朱秩煉,年僅21歲就又英年早逝,接連兩次沉重打擊,白髮人送黑髮人,先後兩子逝世在他之前,喪子之痛,心中萬分悲傷,結果,他憂鬱成疾,舊病復發,一病不起,正統三年(1438年)八月初三病逝於寧夏城(今銀川市)的慶王府,享藩47年。
慶藩家族,是明朝一支鎮守邊陲的軍事貴族。他們大都會騎馬射箭,能征善戰,為保衛邊疆、屏藩明朝作出過貢獻。第一任慶王朱栴當年建藩寧夏時,就受命兼管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等衛軍務。大多數慶王,也都能遵禮守法,篤誠守邊,如慶王朱鼒枋,好學樂善,曾出王府銀米,助朝廷在寧夏修築長城。在平定寧夏少數民族勃拜的反叛中,許多宗人如王妃方氏,寧死不屈,如鎮原王朱伸域率宗族襲擊勃拜失敗,全府被殺。但也有些慶藩宗人,在長期的守邊軍旅生涯中養成了一種剽悍不羈的性格。如安化王朱寘鐇,為人勇猛狂誕,聽了看相的人說他大富大貴,巫人的鸚鵡見了他叫“皇帝”,便生出非分之想。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他利用守邊將士,以誅宦官劉瑾為名,舉兵造反。後兵敗被俘,最後賜死。
冊封慶王金冊冊文
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明太祖朱元璋冊封朱栴為慶王,金冊冊文如下:
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明太祖朱元璋冊封朱栴為慶王,金冊冊文如下:
維
洪武二十四年,歲次辛未,四月戊午朔十三日庚午,父皇制曰:
昔君天下者,祿及有德,貴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國於一方,尤簡在帝心。
第十六子栴:今命爾為“慶王”。
分茅胙土,豈易事哉。朕起自農民,與群雄並驅,難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饗神袛,張皇師旅,伐罪救民,時刻弗怠,以成大業。
今爾固其國者,當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禮,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時饗之。謹兵衛,恤下民,必盡其道。於戲,勤民奉天,藩輔帝室,允執厥中,則永膺多福。體朕訓言,尚其慎之。
明朝歷代慶王世系表 明朝朱栴的慶藩一支慶王府,總共封親王11人,也就是慶王有11代,傳十世,封世子1人,封郡王42人,授將、尉總計近百人。在明朝慶藩存在的253年中,慶藩宗室總人口約近萬人。歷代慶王世系如下:
第一代朱栴,封慶王,謚曰靖,史稱慶靖王。慶藩始祖,
洪武11年(1378年)生於應天府今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第16子,母親是皇貴人余氏。洪武24年(1391年)封慶王。在位(1391—1438)47年。賜金鑄“慶王之寶”親王印。洪武26 年(1393年)之國到慶陽(今甘肅慶陽市),同年到韋州(今同心縣韋州鎮)。建文3 年(1401年)遷寧夏(今銀川)。正統三年(1438年)病逝,享年61歲。王妃孫氏,生女無子;次妃湯氏,生康王秩煃。慶王朱栴共6子,長子秩燾,次子秩熒,三子秩炵,四子秩煃,五子秩燫,六子秩旲。
第二代朱秩煃,封慶王,謚曰康史稱慶康王。慶靖王第四
子,永樂13年(1415年)生於寧夏(今銀川市)。母妃是慶靖王次妃湯氏,由此他算嫡長子。永樂19年(1421年)封世子,賜金鑄“慶王世子寶”印。正統四年(1439)襲王位。在位(1439—1469)20年。成化五年(1469)逝世,享年55歲。王妃是趙氏。史書記載慶康王“好學有父風,薈詩文成《慎德軒集》”。康王4子:長邃壅,進封慶王,次邃塀,進封慶王。3子邃土典,封弘農郡王,4子邃土兌,封豐林郡王。
第三代朱邃壅,封慶王,謚曰懷,史稱慶懷王。康王庶長子,行二,正統10年(1445)生於寧夏(今銀川)。母親是康王次妃孟氏。。景泰7年(1456)封平涼郡王。成化7年(1471)襲王位。在位(1471—1479)8年15年(1479)逝世,享年35歲,幼子早夭,無嗣封除。王妃王氏。
第四代朱邃塀,封慶王,謚曰莊,史稱慶莊王。正統13年(1448)生於寧夏(今銀川)。慶康王庶次子,行三,慶康王次妃孟氏生。天順2年(1458)封岐陽郡王。成化15年(1479)暫理慶府事。成化17年(1481)襲慶王位。在位(1481—1491)10年。弘治4年(1491)逝世,終年44歲。王妃張氏。1983年,韋州明王陵慶莊王陵墓被毀,出土慶莊王壙志。莊王2子,長置錖進封慶王,次置銂封鞏昌郡王。
第五代朱置錖,封慶王,謚曰恭,史稱慶恭王。成化元年(1465)生於寧夏(今銀川)慶莊王庶長子,母妃張氏,他是次妃周氏所生。。成化21年(1485)封洛郊郡王。弘治7年(1494)襲慶王位。在位(1494—1497)3年。弘治10年(1497)逝世,終年33歲。恭王2子,長台浤封慶王,次台濠封壽陽郡王。
第六代朱台浤封慶王,謚曰定,史稱慶定王。慶恭王的庶長子。弘治16年(1503)襲慶王。在位(1503-1525)22年。中間是一個廢為庶人的慶王。正德5年(1510)安化王之亂因罪受處,嘉靖4年(1525)廢為庶人。11年(1532)令居西安。慶府事由鞏昌郡王代管。115年(1536)遇赦返寧夏復冠帶。30年(1551)逝世。31年(1552)又追謚為定。慶庶人台浤3子:長鼒櫍,封慶世子,次鼒枋,封桐鄉郡王。3子鼒檟封延川郡王。
慶世子朱鼒櫍,封慶世子,謚為端和,史稱端和慶世子,在位(1532—1548)16年。慶定王台汯的庶長子,其父王台汯被廢為庶人,並在嘉靖11年令居西安,11年(1532)封鼒櫍為慶世子,代管府事。嘉靖27年逝世,第六代慶王尚在,他沒有襲慶王位,只是世子,是唯一一個沒有襲慶王位的世子,無嗣。
第七代朱鼒枋封慶王,謚曰惠,史稱慶惠王。慶定王庶
次子,在位(1552—1574)年。嘉靖17年(1539)封桐鄉郡王。賜銀鑄塗金“桐鄉郡王之印”。置教授所,印一顆,教授一員,典膳所,印一顆,典膳一員。28年(1549)封慶世子。31年(1552)襲慶王位。萬曆2年(1574)逝世。他的繼妃為李氏。鼒枋曾出銀米助修寧夏邊牆,帝遣使敕獎,賜彩幣、羊、酒和坊匾,選其賢行入《實錄》。
第八代朱倪,封慶王,謚曰端,史稱慶端王。慶惠王嫡長子。嘉靖37年(1558)封慶世子,萬曆5年(1577)襲慶王位。在位(1577—1588)11年。16年(1588)逝世。他的王妃為邵氏。
第九代朱伸域,封慶王,謚曰憲,史稱慶憲王。在位(1580
—1591)11年慶端王庶長子,其父王萬曆5年逝世,萬曆8年(1580)封綏德郡王,代管慶府事。《明神宗實錄》只記代管府事,《明史》記載其襲位,但襲位情況不詳。王妃方氏,萬曆20年寧夏哱拜之亂,方氏藏王子帥鋅於地窖之中,自己自刎身亡。伸域萬曆19年(1591)逝世。由其弟鎮原郡王伸(宣+佳)代管慶府事。
第十代朱帥鋅封慶王,謚不祥,在位(1595—?)慶憲
王嫡次子。萬曆20年(1592)寧夏發生哱拜之亂,母妃方氏藏慶憲王王子帥鋅於地窖之中,自己自刎身亡。萬曆23年(1595)襲慶王位。逝世時間不詳。
第十一代朱倬漼封慶王,無諡號。末代慶王。慶王帥鋅
庶長子。萬曆15年(1617)封慶世子,在位(1625—1644)。19年天啟5年(1625)襲慶王位。崇禎16年(1643)李自成農民軍攻占寧夏,慶王朱倬漼等王室人員被逮捕。崇禎17年(1644)隨農民軍奔山西,4月被殺。慶藩國除,慶藩絕。無嗣。(明朱栴撰吳忠禮箋證《寧夏志簽證》,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元月,第457-463頁。);白述禮著《大明慶靖王朱栴》: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317-319頁。)
《明史》慶王朱栴傳
慶靖王栴,太祖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六年就藩寧夏。以餉未敷,令駐慶陽北古韋州城,就延安、綏、寧租賦。二十八年詔王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軍務。三十年始建邸。王好學有文,忠孝出天性。成祖善之,令歲一至韋州度夏。宣德初,言寧夏卑濕,水泉惡,乞仍居韋。不許,令歲一往來,如成祖時。正統初,寧夏總兵官史昭奏王沮邊務,占靈州草場畜牧,遣使由綏德草地往還,煽惑土民。章未下,或告王閱兵,造戎器,購天文書。栴疑皆昭為之。三年上書,請徙國避昭。英宗不可,貽書慰諭。其年薨,子康王秩煃嗣。景泰元年以寧夏屢被兵,乞徙內地,不許。成化五年薨。子懷王邃欻嗣,十五年薨。弟莊王邃塀嗣,弘治四年薨。子恭王寘錖嗣,十一年薨。子定王台浤嗣。
正德五年,安化王寘鐇反,台浤稽首行君臣禮。詔削護衛,革祿三之一,戍其承奉、長史。嘉靖三年,台浤賄鎮守太監李昕、總兵官種勛,求為奏請復祿。昕、勛不納,台浤銜之。會寧夏衛指揮楊欽等得罪於巡撫都御史張璿,謀藉王殺璿及勛。事覺,下都司、按察司按治,欽等誣台浤不軌,璿以聞。帝使太監扶安、副都御史王時中等復按。上言:“台浤他罪有之,無謀不軌事。”詔廷臣定議,坐前屈事寘鐇,蒙恩不悛,煽構群小,謀害守臣,廢為庶人,留邸,歲與米三百石,以其叔父鞏昌王寘銂攝府事。
寘銂裁慶邸宮妃薪米,取邸中金帛萬計。台浤子鼒櫍幼失愛於父,逃寘銂所。寘銂造台浤謀逆謠語,使寺人誘鼒櫍吟誦,圖陷台浤自立。懷王妃王氏奏寘銂裁減衣食,至不能自存。豐林王台瀚亦欲陷寘銂,遂發其瀆亂人倫諸罪。驗實,廢為庶人,幽高牆。廷議謂台浤父子乖離,從台浤西安,而封鼒櫍世子,視府事,十一年十月也。十五年以兩宮徽號恩復台浤冠帶,薨。
鼒櫍先卒,弟惠王鼒枋嗣。好學樂善,以禮飭諸宗。世宗賜之敕,建坊表之。寧夏築邊牆,鼒枋出銀米佐工。萬曆二年薨。子端王倪火+貴嗣,十六年薨。子憲王伸域嗣,十九年薨。明年,寧夏賊哱拜反,王妃方氏匿其子帥鋅地窖中,自經死。時壽陽嗣王倪?動,哱拜脅降之,不屈,為所囚。鎮原王伸塇理府事,謀襲賊弗克,府中人皆被殺。賊平,御史劉芳譽言:“諸宗死節者俱應恤錄,方妃宜建祠旌表。”詔從之,給銀一萬五千兩,分振諸宗人。帥鋅嗣,薨。子倬紘嗣。崇禎十六年,流賊破寧夏,被執。
安塞王秩炅,靖王季子也,十二而孤,母位氏誨之。性通敏,過目不忘,善古文。遇縉紳學士,質難辨惑,移日不倦。所著有《隨筆》二十卷。
庶人寘鐇,祖秩炵,靖王第四子也。封安化王。父邃墁,鎮國將軍,以寘鐇襲王爵。性狂誕,相者言其當大貴,巫王九兒教鸚鵡妄言禍福,寘鐇遂覬望非分。寧夏指揮周昂,千戶何錦、丁廣,衛學諸生孫景文、孟彬、史連輩,皆往來寘鐇所。正德五年,帝遣大理少卿周東度寧夏屯田。東希劉瑾意,以五十畝為一頃,又畝斂銀為瑾賄,敲扑慘酷,戍將衛卒皆憤怨。而巡撫都御史安惟學數杖辱將士妻,將士銜刺骨。寘鐇知眾怒,令景文飲諸武臣酒,以言激之,諸武臣多願從寘鐇者。又令人結平虜城戍將及素所厚張欽等。會有邊警,參將仇鉞、副總兵楊英帥兵出防禦。總兵官姜漢簡銳卒六十人為牙兵,令周昂領之,遂與何錦定約。四月五日,寘鐇設宴,邀撫、鎮官飲於第,惟學、東不至。錦、昂帥牙兵直入,殺姜漢及太監李增、鄧廣於坐,分遣卒殺惟學、東及都指揮楊忠於公署。遂焚官府,釋囚系,撤黃河渡船於西岸以絕渡者。遣人招楊英、仇鉞。皆佯許之。英率眾保王宏堡,眾潰,英奔靈州。鉞引還,寘鐇奪其軍,出金帛犒將士。偽署何錦大將軍,周昂、丁廣副將軍,張欽先鋒,魏鎮、楊泰等總兵都護。令孫景文作檄,以討劉瑾為名。
陝西總兵官曹雄聞變,遣指揮黃正駐靈州,檄楊英督靈州兵防黃河。都指揮韓斌、總兵官侯勛、參將時源各以兵會。英密使蒼頭報仇鉞為內應,令史墉浮渡奪西崖船,營河東,焚大、小二壩草。寘鐇懼,令錦等出御,獨留昂守城,使使召鉞。鉞稱病,昂來問疾,鉞刺昂死。令親兵馳寘鐇第,擊殺景文、連等十餘人,遂擒寘鐇,迎英眾入。寘鐇反十有八日而擒。錦、廣、泰、欽先後皆獲,械送伏誅。寘鐇賜死,諸子弟皆論死。有孫鼒材逃出,削髮為僧,居永寧山中。未幾,為土僧所凌,詣官言狀。傳至京,安化宮人左寶瓶在浣衣局,使驗之,咤曰:“此鼒材殿下也。”帝念其自歸,免死,安置鳳陽。(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七,諸王五“諸王二太祖諸子二”;白述禮著《大明慶靖王朱栴》,第327-329頁)(BSL2012061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