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大方皺椒呈長線型,一級辣椒平均長度21厘米,最長28.3厘米,外觀整齊、美觀,彎曲程度不大,皺摺均勻,顏色鮮紅,外表光潔。
營養價值
大方皺椒入口後辣味適中,香味濃厚,根據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分析,大方皺椒營養豐富,含有多種有益礦物元素,脂肪含量低,粗纖維含量較高。其中,粗脂肪3.2—4.8%,粗纖維21.48—31.2%,磷2700—3400毫克/千克,鎂1594—1950毫克/千克,鈣673.3—900毫克/千克,銅9.0—11.3毫克/千克,鐵73.35—78.00毫克/千克,鋅18.00—28.93毫克/千克。紅色素的含量在2.5%—3.0%之間,優於其它產地的辣椒。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大方縣地處烏蒙山區,大方皺椒產區以緩坡平地為主,土壤類型主要為黃壤,土層深厚,疏鬆肥沃,保肥能力較強,全縣分布面積最廣泛的地帶性土壤。土層厚度平均達60厘米,pH4.5—6.0,土壤有機質、氮、鉀含量比較豐富。有機質含量:1.3%—4.6%,含氮0.28%—0.84%,速效鉀135.00—560.00毫克/千克。全縣平均海撥1600米。
氣候特徵
大方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東南部、西北部溫和輕旱,東北部、中西部溫涼濕潤。四季不明顯,具有冬長夏短、春秋相近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1.8℃,極端最高氣溫31.5℃,極端最低氣溫-9.3℃。全年日照總數1335.5小時,無霜期平均29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180.8毫米,是皺椒生產適宜區域。大方縣各鄉鎮都有大量皺椒種植。
歷史淵源
大方縣辣椒種植歷史悠久,據傳,明朝初年,水西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到都城應天府(今南京)拜見明太祖朱元璋,帶去大方乾辣椒進貢,朱元璋吃後感覺又辣又香,見大方辣椒渾身發皺,遂御賜名“皺椒”,從此年年索貢。
大方縣是辣椒生產基地,為農業部規劃的22個大面積種植辣椒縣之一,2008年獲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的“中國皺椒之鄉”稱號。
2011年,大方縣被農業部授於“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大方皺椒)”稱號。
生產情況
2013年,大方皺椒種植面積13萬畝,年產量達3416萬千克。
產品榮譽
2013年9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大方皺椒”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20年8月,入選全國十大名椒。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大方皺椒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大方縣境內包括
大方鎮、
雙山鎮、
貓場鎮、馬場鎮、羊場鎮、
黃泥塘鎮等36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5°15′47″—106°08′04″,北緯26°50′02″—27°36′04″。
質量技術要求
大方皺椒栽種區域通常選擇,排灌方便,地勢平坦,土壤肥力較高的黃壤土或砂質壤土,無污染,歷年來病蟲害發生少,前茬未種植茄果類蔬菜的,集中連片,便於規模化生產的地塊。
主栽品種為提純復優的大方皺椒,理化雞爪辣。選用新飽滿無夾雜物的種子,千粒重大於5克,發芽率在85%以上,營養坨育苗。移栽時,行窩距為60×40厘米,每畝定植2800—3000穴,每畝窩施腐熟有機肥5000千克左右,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50千克左右,草木灰100千克左右或鉀肥15千克。(如磷酸鉀30—40千克)。間作其它作物的可適當調整行窩距和每畝定植的窩數,除間作有小麥作物的地塊外,其餘一律要求地膜覆蓋。管理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增施磷鉀肥,定植成活後追施一次腐熟清糞水。封行前及時中耕除草,結果盛期用0.5%磷酸二氫鉀葉面追肥2—3次。運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結合的原則。8月中旬到10月下旬採收,椒身完全轉為紅色即可採收,分期採收,成熟一批採收一批。每批辣椒建立詳細的投入品記錄、田管記錄、加工記錄、出入庫記錄、銷售記錄等。
大方皺椒生產嚴格按照NY5229—2004《無公害食品辣椒乾》、DB52/T462—2004《貴州省優質辣椒乾》的規定進行生產。
專用標誌使用
該規定地域範圍內的大方皺椒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貴州舉利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提出申請,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大方皺椒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