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彝文碑陳列室

大方彝文碑陳列室

貴州大方縣已發現和蒐集的古近代彝文碑刻已達240多方,數量之多和記載歷史事件之早均居全國之冠,實屬彝族文物寶庫。國家文物局為此拔專款修專用的“大方彝文碑陳列室”。明萬曆年間,水西土目奢香後裔安邦母子捐白銀1150兩;帶領各族人民於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動工,經兩年苦鬥,建成一座高14米,寬7米,長70米的巍巍五孔大石橋。竣工時,立彝、漢文碑各一方於橋頭。兩塊碑均高3.33米,碑正身寬0.83米。兩種文字的碑文講到建橋之因:建橋之前,“若有龍過壩,一舟遇洪流,難行也。短舟載之人,年有沉沒,視洪流也愁也。河道為患甚矣。”此外,還記下建橋的經過,和彝族先民留下的歷史傳說。此橋已歷經6個世紀,橋身尚好。其條目已被收入《中華名勝大辭典》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方彝文碑陳列室
  • 類別:地方遺址博物館
  • 地點:位於大方縣城關鎮今中街37號文化館大院內
  • 竣工時間:古近代
  • 館藏精品:200多平方米的彝文碑
  • 彝文碑刻:收入《中華名勝大辭典》中
位置,隸屬,地理,簡介,藏品,

位置

大方彝文碑陳列室位於大方縣城關鎮今中街37號文化館大院內。郵編:551600
大方彝文碑陳列室

隸屬

該館由大方縣文管所管理。
大方彝文碑陳列室大方彝文碑陳列室

地理

大方縣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歷史上曾是安氏彝族土司的統治中心,史稱“水西地區”。水西,因位於烏江上游鴨池河以西而得名。

簡介

彝族有古老的文字。彝族先民不僅將彝文書寫在紙張上,用羊皮包裹保存,還常將彝文鑄造在金屬上、鐫刻古彝文的墓葬碑、道路碑、橋樑碑、紀功碑等數百通,比較全面地反映水西地區的社會歷史、社會生產、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民族關係,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其雕刻手法,既有中原特點的“雙風朝陽”,又有南國情調的“椰子白象”,更有當地風格的“套圓窗花”、虎頭紋飾等民族圖案,充分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

藏品

為集中保護這批珍貴的文化遺產,國家撥款徵集散存碑刻並修建200多平方米的彝文碑陳列室。1986年大方縣文管所與縣民委彝文翻譯組合作,在陳列室內舉辦彝文碑刻及碑刻拓片等展覽,展出各種實物及拓片100多件,彝文古籍60多部,金石圖錄40餘冊。其中珍貴實物有慕俄格建城石刻、濟火紀功碑殘片、水西大渡河建石橋碑和鑄造彝漢兩種文字的明成化永興寺銅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