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之治

大德之治

大德之治,或稱大德守成,是元朝第二位皇帝元成宗期間出現的治世。元成宗大德年間(1297-1307)停止對外征討戰爭,重視國內政治經濟建設,形成的一段太平盛世。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去世,其孫鐵穆耳即帝位,為元成宗。鑒於忽必烈晚年寵信彝哥、用兵海外等措施,鐵穆耳優禮漢人舊臣,限制諸王投下的非法活動,停止對外戰爭,罷侵日本、侵安南之役,整頓國內軍政,減免江南地區的一部分賦稅,又令編輯整理律令。這些措施使社會矛盾暫時有所緩和。同時,發兵擊敗西北叛王海都篤哇等,都哇察八兒歸附,使西北長期動亂局面有所改觀。

因此,他在位前期基本上保持了守成的局面。但是,為了酬謝擁立他的諸王貴戚而濫增賞賜,很快造成國庫“向之所儲,散之殆盡”、“歲入之數,不支半歲”的枯竭局面,要能依呈挪用鈔本來維持,導致鈔幣訊速貶值。在用人上,他所傾心任用的仍是伯顏(寒典赤孫),阿里等一批色自官僚。他曾發兵征討八百媳婦(在泰國北部),引起雲南、貴州地區動亂。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魯罕和色目大臣,朝政日漸衰敗。元成宗後期多病,大德十一年初(1307年)卒,皇太子幼殤,干預朝政多年的皇后卜魯罕與左丞相阿忽台等相結,謀立安西王阿難答為帝。

《元史》評價“成宗承天下混一之後,垂拱而治”,“善於守成”。於其在位期間,有一、二事值得稱道,但總的說來,無多大作為,而政治弊端卻已有顯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德之治
  • 在位皇帝:元成宗
  • 起止時間:1297-1307
背景,政治,穩定局面,治理貪腐,完善行省,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結果,評價,

背景

元世祖忽必烈次子真金第三子,母弘吉刺氏伯藍也怯赤,又名闊闊真。至元二年(1265年)生。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立真金為皇太子,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真金死後,忽必烈一直未確定繼承人。至元末,鐵穆耳受命平乃顏餘黨合丹。至元三十年(1293年),統軍鎮守漠北,受皇太子寶。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去世。四月,蒙古諸王貴族召開選舉皇帝的忽里台於上都。會上,鐵穆耳與長兄晉王甘麻剌為繼承皇位競爭激烈。由於其母闊闊真可敦與權臣伯顏玉昔帖木兒等的支持,鐵穆耳繼帝位。建元元貞(1295~1296年),後改大德(1297~1307年)。
元成宗即位後起用的軍國重臣,差不多全是忽必烈朝後期政府的原班人員,這就從人事方面保證了按世祖遺規實施“持盈守成”的國策國。元成宗一朝守成政治的基本精神,是對內外都強調寬宥“惟和”。即位翌月,元成宗即決定罷征安南,將年前被忽必烈拘留的安南國陪臣陶子奇釋放回國,遣使持詔撫慰;同時將至元三十年(1293年)任命的安南行省平章劉國傑改授為湖廣行樞密院副使。大德二年(1298),臣下用兵日本的建議亦被元成宗拒絕。在西城方面,元軍防線到大德中葉也稍事退縮,從火州撒至哈密。以期減少西北藩王對嶺北的侵擾。在此前後,廣西洞寨騷亂,帥臣建言征討,樞密院已奏準發兵,廷議後仍追回成命,遣人招諭。元貞、大德中葉以前,從江南海運漕糧入京,每年僅四十萬石到七八十萬石不等,當時漕運能力已達每年百萬石以上。消糧減額北運的主要原因,是“京畿所儲充足”。可見中原農業經濟當時相對穩定。在南方,自平宋以後,一時間新政未孚,“如大病始愈,必有餘疾,此才已而彼又見”;“新官蒞任,數有重難之役,並緣侵漁豪橫吞噬之徒,又乘間而出,短於支拄者,率身隕家毀”。直到元貞、大德年間,這裡的局勢才逐步澄清,“世道清平,人獲休息”。完澤為相,雖然尚苟且而不圖進取,但在當時情況下,他凡事“處之以安靜”,畢竟還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時人稱讚最初舉薦完澤的燕公楠“一薦完澤,天下享和平清靜之樂餘十五年”。由是可見元貞大德的“守成”政治在當時人心目中的估價。

政治

穩定局面

元成宗基本上延續元世祖晚年政治的治國政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殺桑哥之後,忽必烈起用了“小心慎密”的原太子詹事完澤為中書右丞相,以國子生出身、深受儒學薰陶的康里人不忽木為平章政事,革新桑哥的整政,蠲免中統以來積年負錢穀,諫止復立尚書省和征江南包銀,採取了安民的穩妥政策,社會矛盾有所緩和。元成宗即位以後,總理國務的中書省宰執官,與至元三十、三十一年相較,除個別成員外,基本保留原班人馬。中書省右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等佐元成宗“恪守成憲”,“數下寬大之詔”,減免賦役,賑濟災荒,維持了政治、經濟上的相對穩定局面。
元成宗即位之初,政府機構已經龐雜,當時御史台臣言:“內外官府增置愈多,在京食祿者萬人,在外尤眾,理宜減並”。元成宗只是“命與中書議之”。但中書省本身的情況就不景氣,完澤不忽木等當政的指導思想是恪守成憲,這對保持穩定有好的作用,但同時卻導致無所事事的作風瀰漫於朝中,中書省成為人懷意心、政令不行、辦事拖拉的官僚機構,致使元成宗反而追念桑哥當政時“政事無不立決”的情景。元成宗本人也不如忽必烈,他甚至即位五年,尚未知六部官員其人為誰,皇帝如此,臣下辦事當然可以拖拉,故“事多稽誤”。

治理貪腐

元成宗一朝,大貪污案時有發生,如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發生了兩起巨大的貪污案件,當時行御史台彈劾平章教化受財三萬餘錠;教化復言平章的里不花領財賦時盜鈔三十萬錠,及行台中丞張聞受李元善鈔百館。貪官污吏換介攀拳,安得開脫自己罪責。對於如此重大的貪污案件,元成宗竟採取“俱敕不問”目的態度,最後不了了之。大德六年(1302年),朱清,張瑄案發,查明自丞相完澤以下宰執官幾乎都受過他們的賄賂,元成宗一怒之下,將這些大臣全免職,但不久又都官復原職,又有回回商人中賣寶石,賄賂諸大臣,以值三十萬錠之家石騙取六十萬錠,被人告發,元成宗下令要將受賄諸大臣處死;這些人的家屬懇請膽巴國師說情,膽巴遂以“做好事”賣釋重囚,結果將他們全部釋放,並恢復其官職。中朝大臣貪污變賄問題如此嚴重面不受懲辦,可見政治的腐敗程度已不輕了。

完善行省

元初行省的設定和轄區分合不定,到元成宗大德年間才逐漸穩定。

軍事

忽必烈時,屢次用兵海外,尤以侵安南之役勞費最甚,至元三十年(1293年),以安南王不親朝,又議征之。元成宗即位後,立即宣布停罷征安南之役。大德二年(1289年),江浙省臣請復用兵日本,元成宗不從。從而結束了長期的對外戰爭。特別是元朝與西北諸王海都、篤哇之間的長期戰爭,到元成宗時雙方已打得精疲力盡,從而出現了諸蒙古兀魯思間的約和,這對西北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安定等起了積極的作用,可算是值得稱道的一件事。
元成宗前期,元朝與海都、篤哇之間的敵對狀況仍未結束,雙方一再發生戰爭,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德五年的鐵堅古之戰固,篤哇在這次戰鬥中受傷致殘,海都戰後不久即死去,元朝方面在這次戰鬥中也受到很大的損失。次年(1302年),海都子察八兒在篤哇的支持下即位。持續四十多年的蒙古貴族之間的戰爭,給中亞經濟文化造成了巨大破壞,給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烏馬里這樣描述中亞地區當日蕭條的景象:
“某一位在突厥斯坦諸州中週遊並通過其地村莊而 來的人告訴我說:'村落所留下的只是被掩埋掉的殘跡和倒塌的廢墟。人們在遠處看見一所建築完好的、座落在綠叢中的村子會高興(地想到)在那裡可能會碰到人。但是到跟前卻是這樣一番景象:房子依然屹立,然無人煙,無人居住’"。
大德七年(1303年),“篤哇,察八兒、明里鐵木兒等諸王相聚而謀曰:“昔太祖艱難以成帝業,奄有天下,我子孫乃弗克靖以安享其成,連年動兵以相殘殺,是自傷祖宗之業也。今撫軍鎮邊者,吾世祖之嫡孫也,吾與誰家爭戰?……不若遣使請命罷兵,通一家之好,使吾士民老者得其養,少者得其長,傷殘疲憊者得其休息焉,則亦無負太祖之所望於子孫者矣’”。
篤哇、察八兒等等的請和使臣是大德七年秋到達元廷的。元成宗接受了他們的請和,命置驛以通往來。大德八年,篤哇,察八兒再度向元廷遣使,元政府以幣帛六百匹賜之。
大約在此前後,篤哇向察八兒建議,在和林與哈喇火州之間舉行忽里勒台,以討論和平問題。最後,和約終於達成。元成宗的使臣借同篤哇之使一同前往波斯,向新即位的伊利汗完者都(合兒班答)通告恢復和平的訊息。篤吐的和平建議在求赤後王那裡也未遇到異議,完者都受到很大鼓舞,在他看來這象徵著蒙古帝國復歸統…。1305年五月,他將這一事件鄭重地通知了法蘭西國王腓力四世和英吉利國王愛德華一世,信中說:
“我輩兄弟因信惡臣之讒言,以致失和。乃今鐵穆 耳 可汗、脫脫,察八兒,篤哇與吾等其他成吉思汗諸後裔,皆賴上帝之感格與福蔭,結束迄今已有四十年之久的爭紛,復和好如初。由是東起日出地南家(Nangkiyass)之國,西抵talu 之海,已使驛路交會為一,我輩之國皆相溝通。吾人相與而約曰:荀有離心,則為叛者,必共擊之"。
完者都信中的這些話顯然應與和談達成的協定有關。《拜住元帥出使事實》中有“拜住嘗聞成宗時,先王(即篤哇)有盟,興滅國,開關寒以安百姓”等語,也應是和約的內容。

經濟

元成宗承世祖府庫充盈,即位後對諸王,公主,駙馬,勛臣大加賞賜,“賜金一者加四為五,銀者加二為三”。這種賞賜,發展到了國家財力無法承受的地步,元貞二年(1296年)二月,中書省臣就說:“陛下自御極以來,所賜諸王,公主,駙馬、勛臣,為數不輕,向之所儲,散之殆盡。今繼請者尚多,臣等乞甄別貧匱及赴邊者 賜之,其餘宜悉止”。這表明在元成宗即位一年多就將國庫的積蓄用於賞賜上快用光了。次年五月,安西王阿難答又“遣使來告貧乏”,要求賬濟和賞賜。元成宗為此曾訓斥問難答說:"若言貧乏,豈獨汝也?去歲賜鈔二十萬錠,又給以糧,今與,則諸王以為不均;不與,則汝言人多餓死。其給糧萬石,擇貧者賑之"。這反映出貪得無厭的諸王與中央存在若矛盾。儘管如此,對宗親的賞賜仍動輒以萬計。以大德元年(1297年)為例,即賜晉王甘麻刺鈔七萬錠,安西王阿難答鈔三萬錠。大德二年二月,中書右丞相完澤稱:“歲入之數,金一萬九千兩,銀六萬兩,鈔三百六十萬錠,然猶不足於用,又於至元鈔本中借二十萬錠”目。報告了財政的赤字數。到了大德三年正月,元廷的財政狀況更壞,據中書省臣言:“比年公帑所費,動輒巨萬,歲入之數,不支半載,自余皆借及鈔本。臣恐理財失宜,鈔法亦壞”,於是元成宗下令:“自今一切賜與皆勿奏”。但實際上這是辦不到的。比較起來,忽必烈對宗親的賞易是有節制的,甚至被譏為“吝於財”,元成宗在這方面就大不如其祖了。泛濫賞賜自元成宗起,到武宗時發展得更嚴重,終於成為元朝一代最沉重的一項財政負擔。
德時期是元代地方倉庫官選任制度變化的一個重要時期。該時期,元代諸路倉庫官的選任機構出現了從"路總管府"到"行省"的變化,倉庫官的身份性質也發生了較大轉變,倉庫官由此前的"差役"漸變為"職事"。

文化

元成宗篤信藏傳佛教。在他當政時代,最有影響的藏傳佛教僧人是膽巴。元成宗繼續奉行忽必烈制定的"崇教抑禪"方針,但有所淡化。在元成宗時代,佛寺的賦役負擔先後有所變化。元成宗採取一些措施,加強對佛寺和僧人的管理,但成效不大。
元成宗詔命全國通祀三皇,當時卦台山伏羲廟主祭伏羲,配祀炎帝神農和軒轅黃帝,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太牢祭祀,並申明禮部,由官府出資,由官員主祭。明初,沿襲元制,卦台山被列為伏羲的陵墓,民間祭祀尚存。

外交

元成宗在停止征安南和日本的同時,還把扣押的安南使臣遣送歸國,並遣使“撫綏”,敦睦國交,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派普陀山僧人一山出使日本,從而結束戰爭狀態,轉入和平往來。兩國和平交往很快發展起來,繁榮盛況超過唐代和宋代。日本史學家木宮泰彥說:"元末六、七十年間,恐怕是日本各個時代中,商船開往中國最盛的時代。"此後元日之間無戰事,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

社會

元代賽龍舟是繼承宋代龍舟競渡習俗發展而來,元代賽龍舟表現兩個層面:民間賽龍舟在廣大江南地區,是上至市民,下至村民春季普遍開展的一項盛大體育賽事。宮廷龍舟競渡開始於元成宗時期。

結果

元成宗晚年多病,不親政務,"凡國家政事,內則決於宮豪,外則委於宰臣",皇后卜魯罕和中書右示相哈剌哈孫分別掌握了朝廷大權。以卜魯罕和左丞相阿忽台為一方,以哈刺哈孫為另一方,形成對立的兩個集團,明爭暗鬥。元成宗一死,這兩個售團圍繞帝位繼最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流血鬥爭。
元成宗在位後期,因連年患病,這些色目官僚與皇后卜魯罕內外勾結,淆亂朝政,官場中貪污因循的風氣大盛。為了能建功後世,提高威望,又發兵征討八百媳婦(今泰國北部等地),使西南大擾,釀成雲南,貴州各族人民起義。這些舉措都導致國力空虛,政治日趨黑暗。但他在位時,元軍成功地擊敗了海都、篤哇的侵擾,迫使察合台和窩闊台兩兀魯思的統治者息兵請和,重振大汗在西方諸汗國中的宗主地位,基本上結束了西面延續40多年的皇室內爭。大德十一年(1301)正月,鐵穆耳病逝。在位14年。廟號成宗。

評價

元成宗奉行世祖成規,用舊臣完澤,不忽木,哈刺哈孫等掌政務,又罷征日本、安南之役,國家相對安定,被稱為守成之君。大德八年(1304),元廷與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約和,結束了蒙古國的內爭。
明朝宋濂等《元史》:“成宗承天下混壹之後,垂拱而治,可謂善於守成者矣。惟其末年,連歲寢疾,凡國家政事,內則決於宮壼,外則委於宰臣;然其不致於廢墜者,則以去世祖為未遠,成憲具在故也。”“世稱元之治以至元、大德為首。……故終世祖之世,家給人足。……大德之治,幾於至元。”
蘇天爵所著《滋溪文稿》卷十四《張文季墓碣銘》:“當至元、大德間,民庶晏然,年穀豐衍,朝野中外,號稱治平。公卿大夫鹹安其職,為士者或退藏於家,優遊文藝,樂以終日,而世亦高仰之。此其承平人物之美,後世不可及矣。”
白壽彝在《中國通史》寫道:成宗、武宗兩代,元朝統治大體上是在忽必烈時期奠定的漢法、蒙古法和回回法三種成份微妙平衡的基本格局下實現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