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經典:中國文學·大師談》以《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為底本,按體裁及文學發展的時間順序輯選編排,從《詩經》、《楚辭》到散文的流變;從新樂府辭到唐詩宋詞的繁榮;從唐傳奇、變文到宋元話本的產生到四大名著源遠流長,再到元雜劇、散曲,等等,深入淺出,可以使人輕鬆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師經典:中國文學大師談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頁數:320頁
- 開本:16
- 作者:鄭振鐸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2056513
圖書目錄
第二章 散文
一、先秦的散文
二、漢代的歷史家與哲學家
三、古文運動
四、古文運動第二幕
第三章 辭賦
一、辭賦時代
二、六朝的辭賦
第四章 新樂府辭
第五章 唐詩
一、初唐的詩壇
二、開元天寶時代
三、杜甫
四、韓愈與白居易
第六章 宋詞
一、北宋詞人
二、南宋詞人
第七章 變文
第八章 鼓子詞與諸宮調
第九章 小說
一、話本的產生
二、羅貫中
三、長篇小說的進展
第十章 戲曲
一、戲文的起來
二、高明
三、沈璟與湯顯祖
第十一章 元雜劇
第十二章 散曲
一、散曲作家們
二、散曲的進展
三、嘉隆後的散曲作家們
文摘
最古的詩歌總集:《詩經》——風、雅、頌之分的不當——《詩經》里的情歌——農歌的重要——貴族的詩歌——《楚辭》時代——屈原和他的《離騷》——《九章》《九歌》等
一
《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周平王東遷前後的古詩,除見於《詩經》者外,寥寥可數,且大都是斷片;又有一部分是顯然的偽作。論者以為:詩三千,孔子選其三百,為《詩經》。此語不甚可靠。不過古詩不止三百篇之數,則為無可疑的事實。
很可笑的偽歌,如《皇娥歌》及《白帝子歌》:“天清地曠浩茫茫”,“清歌流暢樂難極”之類,見於王子年《拾遺記》《詩紀》首錄之。將這樣近代性的七言歌,放在離今四千五百年前的時代,自然是太淺陋的作偽了。“登彼箕山兮瞻天下”的一首《箕山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擊壤歌》,也都是不必辯解的偽作。“斷竹,續竹,飛土逐宍”的《彈歌》,《吳越春秋》只言其為古作,《詩苑》卻派定其為黃帝作,當然是太武斷。“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的虞帝與皋陶諸臣的唱和歌,比較的可靠,然卻未必為原作。《尚書大傳》所載的《卿雲歌》《八伯歌》也是不可信的。較可信的是秦漢以前諸書所載的逸詩。這些逸詩,《玉海》曾收集了一部分。後來郝懿行又輯增之,為《詩經拾遺》一書。但存者不及百篇,且多零語,其中尚有一部分,是古代的諺語。所以我們研究古代的詩篇,除了《詩經》這一部僅存的選集之外,竟沒有第二部完整可靠的資料。
二
《詩經》的影響,在孔子孟子的時代便已極大了。希臘的詩人及哲學家,每稱舉荷馬之詩,以作論證;基督教徒則舉《舊約》《新約》二大聖經,以為一己立身行事的準則;我們古代的政治家及文人哲士,則其所引為辯論諷諫的根據,或宣傳討論的證助者,往往為《詩經》的片言隻語。此可見當時的《詩經》已具有莫大的威權。這可見《詩經》中的詩,在當時流傳的如何廣!
《詩經》在秦漢以後,因其地位的抬高,反而失了她的原來的巨大威權。這乃是時代的自然淘汰所結果,非人力所能勉強的。但就文學史上而論,漢以來的作家,實際上受《詩經》的風格的感化的卻也不少。韋孟的《諷諫詩》《在鄒詩》,東方朔的《誡子詩》,韋玄成的《自劾詩》《戒子孫詩》,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傅毅的《迪志詩》,仲長統的《述志詩》,曹植的《元會》《責躬》,乃至陶潛的《停雲》《時運》《榮木》,無不顯然的受有這個感化。
然而,在同時,《詩經》卻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厄運:一方面她的地位被抬高了,一方面她的真價與真相卻為漢儒的曲解胡說所蒙蔽了。這正如絕妙的《蘇羅門歌》一樣,她因為不幸而被抬舉為《聖經》,而她的真價與真相,便不為人所知者好幾千年!
《詩經》中所最引人迷誤的是風、雅、頌的三個大分別。孔穎達說:“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毛詩正義》關於賦比興,我們在這裡不必多說,這乃是修辭學的範圍。至於風、雅、頌三者,則歷來以全部《詩經》的詩,屬於其範圍之內。三百篇之中,屬於“風”之一體者,有二南、王、豳、鄭、衛等十五國風,計共一百六十篇;屬於“雅”者,有《大雅》《小雅》,計共一百零五篇;屬於“頌”者,有《周頌》《魯頌》《商頌》,計共四十篇。《詩大敘》說:“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所由廢興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朱熹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詞,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其作者往往聖人之徒,固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詩經集注序》《詩大敘》之說,完全是不可通的。漢人說經,往往以若可解若不可解之文句,闡說模糊影響之意思,《詩大敘》這幾句話便是一個例。我們勉強的用明白的話替他疏釋一下,便是:風是屬於個人的,雅是有關王政的,頌是“以其成功告於神明”的。朱熹之意亦不出於此,而較為明白。他只將風、雅、頌分為兩類;以風為一類,說他們是“里巷歌謠之作”,以雅、頌為一類,說他們是“朝廷郊廟樂歌之詞”。其實這些見解都是不對的。當初的分別風、雅、頌三大部的原意,已不為後人所知;而今本的《詩經》的次列又為後人所竄亂,更不能與原來之意旨相契合。蓋以今本的《詩經》而論,則風、雅、頌三者之分,任用如何的巧說,皆不能將其牴牾不合之處,彌縫起來。假定我們依了朱熹之說,將“風”作為里巷歌謠,將“雅頌”作為“朝廷郊廟樂歌”,則《小雅》中的《白華》:“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遠,俾我獨兮!”與《衛風》中的《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同是摯切之至的懷人之作,何以後一首便是“里巷歌謠”,前一首便是“廟堂郊祠樂歌”?又“風”“雅”之中,更有許多同類之詩,足以證明“風”與“雅”原非截然相異的二類。至於“頌”,則其性質也不十分明白。《商頌》的五篇,完全是祭祀樂歌;《周頌》的內容便已十分複雜,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祭祀樂歌,一小部分卻與“雅”中的多數詩篇,未必有多大分別如《小毖》。《魯頌》則只有《宮》可算是祭祀樂歌,其他《泮水》諸篇皆非是。又《大雅》中也有祭祀樂歌,如《雲漢》之類是。更有後人主張:詩都是可歌的;其所謂“風”“雅”“頌”完全是音樂上的分別。鄭樵說:“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八音六律為之羽翼耳。仲尼編詩,為燕享祀之時用以歌,而非用以說義也。”《通志·樂略》又說:“仲尼……列十五國風以明風土之音不同,分大小二雅以明朝廷之音有間,陳《周》《魯》《商》三頌所以侑祭也。……”梁任公便依此說,主張《詩經》應分為四體,即南、風、雅、頌。“南”即十五國風中之“二南”,與“雅”皆樂府歌辭,“風”是民謠,“頌”是劇本或跳舞樂。這也是頗為牽強附會的。古代的音樂早已亡失,如何能以後人的模糊影響之追解而為之分解得清楚呢?鄭樵之說,仍不外風土之音即民間歌謠,朝廷之音,及侑祭之樂的三個大分別。至於“四詩:南、風、雅、頌”之說,則尤為牽強。“南”之中有許多明明不是樂歌,如《卷耳》《行露》《柏舟》諸作,如何可以說他們是合奏樂呢?我們似不必拘泥於已竄亂了的次第而勉強去加以解釋,附會,甚至誤解。《詩經》的內容是十分複雜的;風、雅、頌之分,是決不能包括其全體的;何況這些分別又是充滿了矛盾呢。我們且放開了舊說,而在現存的三百零五篇古詩的自身,找出它們的真實的性質與本相來!
據我個人的意見,《詩經》的內容,可歸納為三類:一、詩人的創作,像《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崧高》《烝民》等。二、民間歌謠,又可分為:(一)戀歌,像《靜女》《中谷有蓷》《將仲子》等;(二)結婚歌,像《關雎》《桃夭》《鵲巢》等;(三)悼歌及頌賀歌,像《蓼莪》《麟之趾》《螽斯》等;(四)農歌,像《七月》《甫田》《大田》《行葦》《既醉》等。三、貴族樂歌,又可分為:(一)宗廟樂歌,像《下武》《文王》等;(二)頌神樂歌或禱歌,像《思文》《雲漢》《訪落》等;(三)宴會歌,像《庭燎》《鹿鳴》《伐木》等;(四)田獵歌,像《車攻》《吉日》等;(五)戰事歌,像《常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