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讀經典·大師美文品讀書系:綿綿土》收入了大量牛漢描寫幼年鄉村生活和人生經歷的文章,裡面那種厚重、溫暖的土地的顏色和家鄉味道是現在居住在城市的鋼筋水泥的人所缺乏的。牛漢用樸實而甘醇的文字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廣袤的北方平原的田園牧歌圖,帶我們找回久違的故鄉的感覺。每篇文章都附有導讀,對文章的寫作背景和看點進行介紹,適合讀者的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天天讀經典·大師美文品讀書系:綿綿土
- 出版社:外國文學出版社
- 頁數:201頁
- 開本:16
- 作者:牛漢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160512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在《天天讀經典·大師美文品讀書系:綿綿土》中,作者牛漢以濃濃的感情做感情線索,用樸實而甘醇的文字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廣袤的北方平原的田園牧歌圖,帶我們找回久違的故鄉的感覺。沙漠裡柔軟而細的沙土,在沙漠裡生活的人都知道,半個世紀以前,地處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鄉,孩子都誕生在鋪著厚厚的綿綿土的炕上。人們那裡把極細柔的沙土叫做綿綿土。
作者簡介
牛漢,原名史成漢,又名牛汀,山西省定襄縣人,蒙古族。1923年10月出生在一個有文化傳統的農民家庭。1940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寫詩,近二十年來同時寫散文。詩集《溫泉》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新詩集獎,2003年獲馬其頓共和國“文學節杖獎”,2004年獲首屆“新詩界國際詩歌獎·北斗星獎”。從事文學編輯工作五十餘年,曾任《新文學史料》主編、《中國》執行副主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名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
圖書目錄
綿綿土
騾王爺
我偷了孔子的心——追念死去的第一個朋友
燈籠紅
祖母的呼喚
我的第一本書
打棗的季節
心靈的呼吸
月夜和風箏
海琴
塑造夢的泥土
餵養小雀兒
掏甜根苗
去摘金針菜的路上
羊群回村的時候
秧歌進村
掃霽人兒
南山
沙漠
禿手伯
活著的傷疤
一斗綠豆
滹沱河和我
小栽根兒和我
一窠八哥的謎
小張老師(節選)
買年畫出醜記
接羔
玉米漿餅
柳芽,春的清香
送牢飯和公雞打鳴
離別故鄉
苦香的,柳笛聲聲
含羞草的冤屈
童心
高粱情
騾王爺
我偷了孔子的心——追念死去的第一個朋友
燈籠紅
祖母的呼喚
我的第一本書
打棗的季節
心靈的呼吸
月夜和風箏
海琴
塑造夢的泥土
餵養小雀兒
掏甜根苗
去摘金針菜的路上
羊群回村的時候
秧歌進村
掃霽人兒
南山
沙漠
禿手伯
活著的傷疤
一斗綠豆
滹沱河和我
小栽根兒和我
一窠八哥的謎
小張老師(節選)
買年畫出醜記
接羔
玉米漿餅
柳芽,春的清香
送牢飯和公雞打鳴
離別故鄉
苦香的,柳笛聲聲
含羞草的冤屈
童心
高粱情
序言
經典閱讀永遠不能被取代
溫儒敏
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大師美文品讀書系”選收了魯迅、周作人、朱自清、老舍、冰心等中國現代文學大師的經典散文名篇,可以作為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選本。類似的作品選很多,這一本是專為中小學生選的,在篇目選取上充分考慮了中小學生的接受程度,每一篇還附有導讀,幫助小讀者進入閱讀狀態,找到欣賞作品的方法與途徑。同學們可以把這本書作為課外讀本,也可以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作為課堂閱讀的延伸部分。希望這套書能引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幫助他們養成讀書的習慣,促進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我樂意向年輕的讀者推薦這套書。
和以往相比,現今中小學生的閱讀趨向已大不相同,很多同學感興趣的可能是當下的流行讀物,如某些靠商業運作包裝起來的明星作家的著作。我能理解,這些作品貼近你們的生活,往,主能暢快地說出你們想說的話,幽默、調侃,有可讀性。讀這樣的作品會感到很“酷”,很放鬆,難怪年輕的讀者都喜歡。就像在夏天吃冰淇淋,多痛快呀!流行讀物大都像是冰淇淋,給人娛樂和刺激,適當讀一些是可以的,甚至是有益的。如果完全不讓孩子們讀,會把讀書搞得很功利,也會扼殺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另外,流行文化的適當消費,也有利於青年人了解社會,融入社會。要求年輕人不去接觸這些流行文化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應當給孩子們一點自主選擇的閱讀空間,容許他們讀一些包括流行讀物在內的“閒書”。
但這應當是適度的“消費”,畢竟冰淇淋代替不了主食,不能拿冰淇淋當飯吃,流行時尚的閱讀也不能代替高雅的經典的閱讀。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年輕人既要接觸時尚,又要儘量把持自己,而不是被動地卷進流行文化,才能逐步培養純正的閱讀口味和習慣。讀書還是要讀經典和格調高雅的作品為主。
同學們會說,現在干擾實在太多,靜下心來讀書不容易。其實讀書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可以不斷滋養人生提升精神的方式。只不過國人太過忙亂,太過浮躁,缺少讀書的氛圍。記得早些年我旅居歐洲時,時常坐捷運或者火車,很多人一上車就非常安靜地掏出書本來讀,很少有人大聲談話或者打手機,和咱們這裡的情況很不一樣。這是習慣問題,也可以說是文化素質問題。讀書是需要氛圍的,學校里老師讓大家讀書,可是很多同學回到家裡,氛圍就不太好,家人整天不是看電視就是打麻將,孩子們要在這樣的環境中讀書,還真的需要有些“定力”。我們是在一個看電視打麻將打手機成風成癮的國度里提倡閱讀風尚的,談何容易?但作為個人,只要有毅力,就能儘量想辦法營造一個可以讀書的氛圍。關鍵是要珍惜時間,把讀書當做一種持之有恆的生活內容,一種日常生活習慣。
我常為某些年輕人的虛擲光陰感到可惜。我住的小區附近有個群租的院落,夏天晚上,,總見到許多青年人坐在院子裡,各自埋頭玩手機遊戲,一玩就是幾個小時。休息時玩點遊戲可以放鬆身心,無可非議。但樂此不疲,太沉迷了,則對身心不利,而且也太可惜了時間。何不利用這大好光陰給自己充電,學好本事?還有,很多中學生抱怨課業重,時間少,可是一上網就不下來。讀書要是有這份痴迷勁,那就不得了了。看來不能全抱怨環境,自己能珍惜時間,有意識培養讀書的心境,就很好,也很重要。
還有的同學已經不習慣看書,他們可能認為,現在是影視時代、網路時代、圖像時代,看電視上網讀圖也是學習,這是時代的變化。的確,影視、網路和圖像擴大了人們接受各種信息的渠道,但不要忘了,這些都不能取代文字書的閱讀,尤其是文學的閱讀。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讀書可能更有選擇性,也更個人化,更需要主動性和創造性思維的介入。就拿電視來說,雖然可以選擇頻道和節目,但欣賞過程一般都是比較被動的,你不可能像閱讀一本書那樣可以或慢或快,甚至可以停下來或翻回去邊讀邊做思考。讀書所能獲得的文字的感覺,也是一般影視所沒有的。同樣,上網和讀圖,也較難獲得書本閱讀的那種獨有的效果(網上讀書也是一種文字閱讀,另當別論)。所以影視、網路再發達,也仍然需要閱讀。
就學生而言,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是發掘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徑,這可能就是終生受益的好的品位,一種可以不斷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讀書的興趣需要長期培養,需要磨性子,是一個漫長的涵養過程。現在的情況是,小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剛上國中也還可以,可是上到初三,特別是高中,就很少讀書,全在應付中考和高考了。許多“九○後”、“○○後”讀書的興趣用得上“每況愈下”這個詞。這也不全怪青少年,語文教學也有責任。本來語文這門課應該是能培養閱讀興趣的,人文的、感性的、審美的內容,都會在個性化的閱讀中喚起靈性和興味;但現在語文課教得太瑣碎、太技術化、太功利,就是瞄準中考與高考,成了技能性的培訓,甚至連課外閱讀也全都納入考試的目標,哪裡還談得上讀書興趣?面對這種狀況,同學們也有些無奈。怎么辦?光唱“高調”恐怕不行,我建議兼顧一點,除了“為高考而讀書”,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自己的愛好與潛力在相對寬鬆的個性化閱讀中發展。反過來,書讀得多了,思維活躍,語感增強,語文素質高了,也是有利於考試拿到好成績的。所以我很贊成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那句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我想,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大師美文品讀書系”這套鑑賞性質的書的出版,是符合新課標的精神與要求的。
這套書所選的大都是現代文學經典名篇,我還想說說經典問題。我知道很多同學不太喜歡讀經典,這並不奇怪,甚至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經典和你們有歷史距離,語言和形式可能隔膜,當然也有年齡因素,你們的生活經驗與理解力限制了對經典的理解。加上你們比較好奇,有叛逆性,學校與老師越要求你們讀“分內”的經典,你們就可能越不喜歡,反而青睞那些“惡搞”的“無厘頭式”的作品。特別在網上,自由發表不受拘束,調侃、嘲弄和顛覆的言論方式可以大行其道;視頻技術的出現,更使得“糟改”和“惡搞”經典作品成為時髦的風尚,這些也都可能影響到青少年的思維與表達。
如何拉近學生和經典的距離,讓同學們能以更加生動親切的方式(包括網路和影視等等)來接近經典,是教育者包括負責任’的媒體與文化商家應當考慮的課題。
我在大學教書,發現許多同學在中學階段除了應對考試,讀書其實很少,對經典作品接觸相當有限;即使有所接觸,也不見得是經典原作,可能也就是上網讀一些好玩的輕鬆的東西,包括前面說的那些“惡搞”的文字。這很容易受到那種價值消解、相對主義甚至遊戲人生的思想影響,而且把閱讀品位給敗壞了,真有“終生受損”的危險。當今許多人都在抱怨風氣不好,物質上雖然比較富足了,可是整個生活品質未見得提高,虛無、玩世、粗鄙的空氣瀰漫周遭。那些肆意顛覆和解構經典的垃圾出版物和傳媒作品,在造成社會生活粗鄙化方面難辭其咎。
我們需要經典,是因為經典作品積澱了人類的智慧,可以不斷啟示人們對文化價值的理解,這也是經典所以能夠生生不息傳世的原因。正因為經典被能不斷注入不同時代人們的闡釋,所以能成為寄植民族精神的某種象徵,顯示某種文化價值的存在。沒有自己經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沒有經過經典薰陶的人生是可惜的,因為有了經典,人們才更感覺到文化的存在與分量,更富於智慧。經典作為一種文化積澱存在物對於民族精神建構有極端重要性。當然,經典都是在某一特定時代產生的,會帶有她特定的時代烙印,甚至可能有局限性,有不適應現在社會發展需要的成分。我們接受經典,要有感情,還要有理性,對經典的某些不適合當今社會的部分,應當採取批判的眼光,但那也是同情的理解,我們主要是吸納經典中那些體現人類智慧的部分。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大師美文品讀書系”這套書選收的是現代經典名篇,那么讓我們珍惜、尊重,並從中獲取智慧吧。
2011年8月8日
溫儒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專家組召集人、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執行主編、山東大學一級特聘教授。
溫儒敏
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大師美文品讀書系”選收了魯迅、周作人、朱自清、老舍、冰心等中國現代文學大師的經典散文名篇,可以作為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選本。類似的作品選很多,這一本是專為中小學生選的,在篇目選取上充分考慮了中小學生的接受程度,每一篇還附有導讀,幫助小讀者進入閱讀狀態,找到欣賞作品的方法與途徑。同學們可以把這本書作為課外讀本,也可以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作為課堂閱讀的延伸部分。希望這套書能引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幫助他們養成讀書的習慣,促進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我樂意向年輕的讀者推薦這套書。
和以往相比,現今中小學生的閱讀趨向已大不相同,很多同學感興趣的可能是當下的流行讀物,如某些靠商業運作包裝起來的明星作家的著作。我能理解,這些作品貼近你們的生活,往,主能暢快地說出你們想說的話,幽默、調侃,有可讀性。讀這樣的作品會感到很“酷”,很放鬆,難怪年輕的讀者都喜歡。就像在夏天吃冰淇淋,多痛快呀!流行讀物大都像是冰淇淋,給人娛樂和刺激,適當讀一些是可以的,甚至是有益的。如果完全不讓孩子們讀,會把讀書搞得很功利,也會扼殺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另外,流行文化的適當消費,也有利於青年人了解社會,融入社會。要求年輕人不去接觸這些流行文化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應當給孩子們一點自主選擇的閱讀空間,容許他們讀一些包括流行讀物在內的“閒書”。
但這應當是適度的“消費”,畢竟冰淇淋代替不了主食,不能拿冰淇淋當飯吃,流行時尚的閱讀也不能代替高雅的經典的閱讀。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年輕人既要接觸時尚,又要儘量把持自己,而不是被動地卷進流行文化,才能逐步培養純正的閱讀口味和習慣。讀書還是要讀經典和格調高雅的作品為主。
同學們會說,現在干擾實在太多,靜下心來讀書不容易。其實讀書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可以不斷滋養人生提升精神的方式。只不過國人太過忙亂,太過浮躁,缺少讀書的氛圍。記得早些年我旅居歐洲時,時常坐捷運或者火車,很多人一上車就非常安靜地掏出書本來讀,很少有人大聲談話或者打手機,和咱們這裡的情況很不一樣。這是習慣問題,也可以說是文化素質問題。讀書是需要氛圍的,學校里老師讓大家讀書,可是很多同學回到家裡,氛圍就不太好,家人整天不是看電視就是打麻將,孩子們要在這樣的環境中讀書,還真的需要有些“定力”。我們是在一個看電視打麻將打手機成風成癮的國度里提倡閱讀風尚的,談何容易?但作為個人,只要有毅力,就能儘量想辦法營造一個可以讀書的氛圍。關鍵是要珍惜時間,把讀書當做一種持之有恆的生活內容,一種日常生活習慣。
我常為某些年輕人的虛擲光陰感到可惜。我住的小區附近有個群租的院落,夏天晚上,,總見到許多青年人坐在院子裡,各自埋頭玩手機遊戲,一玩就是幾個小時。休息時玩點遊戲可以放鬆身心,無可非議。但樂此不疲,太沉迷了,則對身心不利,而且也太可惜了時間。何不利用這大好光陰給自己充電,學好本事?還有,很多中學生抱怨課業重,時間少,可是一上網就不下來。讀書要是有這份痴迷勁,那就不得了了。看來不能全抱怨環境,自己能珍惜時間,有意識培養讀書的心境,就很好,也很重要。
還有的同學已經不習慣看書,他們可能認為,現在是影視時代、網路時代、圖像時代,看電視上網讀圖也是學習,這是時代的變化。的確,影視、網路和圖像擴大了人們接受各種信息的渠道,但不要忘了,這些都不能取代文字書的閱讀,尤其是文學的閱讀。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讀書可能更有選擇性,也更個人化,更需要主動性和創造性思維的介入。就拿電視來說,雖然可以選擇頻道和節目,但欣賞過程一般都是比較被動的,你不可能像閱讀一本書那樣可以或慢或快,甚至可以停下來或翻回去邊讀邊做思考。讀書所能獲得的文字的感覺,也是一般影視所沒有的。同樣,上網和讀圖,也較難獲得書本閱讀的那種獨有的效果(網上讀書也是一種文字閱讀,另當別論)。所以影視、網路再發達,也仍然需要閱讀。
就學生而言,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是發掘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徑,這可能就是終生受益的好的品位,一種可以不斷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讀書的興趣需要長期培養,需要磨性子,是一個漫長的涵養過程。現在的情況是,小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剛上國中也還可以,可是上到初三,特別是高中,就很少讀書,全在應付中考和高考了。許多“九○後”、“○○後”讀書的興趣用得上“每況愈下”這個詞。這也不全怪青少年,語文教學也有責任。本來語文這門課應該是能培養閱讀興趣的,人文的、感性的、審美的內容,都會在個性化的閱讀中喚起靈性和興味;但現在語文課教得太瑣碎、太技術化、太功利,就是瞄準中考與高考,成了技能性的培訓,甚至連課外閱讀也全都納入考試的目標,哪裡還談得上讀書興趣?面對這種狀況,同學們也有些無奈。怎么辦?光唱“高調”恐怕不行,我建議兼顧一點,除了“為高考而讀書”,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自己的愛好與潛力在相對寬鬆的個性化閱讀中發展。反過來,書讀得多了,思維活躍,語感增強,語文素質高了,也是有利於考試拿到好成績的。所以我很贊成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那句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我想,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大師美文品讀書系”這套鑑賞性質的書的出版,是符合新課標的精神與要求的。
這套書所選的大都是現代文學經典名篇,我還想說說經典問題。我知道很多同學不太喜歡讀經典,這並不奇怪,甚至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經典和你們有歷史距離,語言和形式可能隔膜,當然也有年齡因素,你們的生活經驗與理解力限制了對經典的理解。加上你們比較好奇,有叛逆性,學校與老師越要求你們讀“分內”的經典,你們就可能越不喜歡,反而青睞那些“惡搞”的“無厘頭式”的作品。特別在網上,自由發表不受拘束,調侃、嘲弄和顛覆的言論方式可以大行其道;視頻技術的出現,更使得“糟改”和“惡搞”經典作品成為時髦的風尚,這些也都可能影響到青少年的思維與表達。
如何拉近學生和經典的距離,讓同學們能以更加生動親切的方式(包括網路和影視等等)來接近經典,是教育者包括負責任’的媒體與文化商家應當考慮的課題。
我在大學教書,發現許多同學在中學階段除了應對考試,讀書其實很少,對經典作品接觸相當有限;即使有所接觸,也不見得是經典原作,可能也就是上網讀一些好玩的輕鬆的東西,包括前面說的那些“惡搞”的文字。這很容易受到那種價值消解、相對主義甚至遊戲人生的思想影響,而且把閱讀品位給敗壞了,真有“終生受損”的危險。當今許多人都在抱怨風氣不好,物質上雖然比較富足了,可是整個生活品質未見得提高,虛無、玩世、粗鄙的空氣瀰漫周遭。那些肆意顛覆和解構經典的垃圾出版物和傳媒作品,在造成社會生活粗鄙化方面難辭其咎。
我們需要經典,是因為經典作品積澱了人類的智慧,可以不斷啟示人們對文化價值的理解,這也是經典所以能夠生生不息傳世的原因。正因為經典被能不斷注入不同時代人們的闡釋,所以能成為寄植民族精神的某種象徵,顯示某種文化價值的存在。沒有自己經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沒有經過經典薰陶的人生是可惜的,因為有了經典,人們才更感覺到文化的存在與分量,更富於智慧。經典作為一種文化積澱存在物對於民族精神建構有極端重要性。當然,經典都是在某一特定時代產生的,會帶有她特定的時代烙印,甚至可能有局限性,有不適應現在社會發展需要的成分。我們接受經典,要有感情,還要有理性,對經典的某些不適合當今社會的部分,應當採取批判的眼光,但那也是同情的理解,我們主要是吸納經典中那些體現人類智慧的部分。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大師美文品讀書系”這套書選收的是現代經典名篇,那么讓我們珍惜、尊重,並從中獲取智慧吧。
2011年8月8日
溫儒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專家組召集人、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執行主編、山東大學一級特聘教授。